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樹立新的教材觀和教學觀。教師應消除“教材本位”的思想,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現實情況靈活地調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教學處在動態(tài)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但在新課改的大好春光中,“亂花漸欲迷人眼”,有些教師迷失了方向,追逐那種熱熱鬧鬧、花里胡哨、嘩眾取寵的所謂“好看”的課,而輕視甚至無視文本的價值,淡化了教學目標。這種缺乏個體知識建構、文本揣摩和學生情感體驗的生成是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的。
皮亞杰指出:“學習從屬于發(fā)展,而非相反。”《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并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成尚榮先生認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才是適合學生的教育。因此我們確定教學生成是否有效,應以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否得到發(fā)展和提高為標準。課堂上,教師既要不拘泥于原定的教學目標,又要根據課堂學習的情況自然生成,力求“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如何讓語文課堂多一些有效生成呢?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積極鼓勵,讓學生在生成中享受快樂
“生成”是相對于“預設”而言的。通俗地說,“預設”就是“計劃”,而“生成”則是在執(zhí)行計劃過程中的“變化”。新課程倡導在互動中,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文本不斷交匯碰撞,創(chuàng)造火花不斷迸發(fā)噴射,新的信息、新的學習需求不斷涌動產生,認識不斷提高,體驗不斷加深,情感不斷升華。這樣的語文課堂,學生就擁有了創(chuàng)造的機會,獲得了全面的發(fā)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智慧的光輝。為了讓語文課堂多一些有效生成,教師要轉變觀念,把學生看成平等的朋友,用親切的笑臉、真誠的笑聲、和藹的話語營造和諧、民主的氣氛,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對話互動,努力使學生敢說、想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互動和生成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如教學《棗核》一文時,我讓學生談談讀了這篇文章的感受,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說:“我從美籍華人身上學到了表達思念的方法。”還有的說:“美籍華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正當大家的發(fā)言精彩紛呈時,一個男生站起來說:“我覺得這個美籍華人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感還不算真切。如果他思鄉(xiāng)心切,為什么不回家鄉(xiāng)定居?”對于這樣的“叛逆”,我并沒有責怪他,而是微笑著鼓勵他說:“美籍華人思鄉(xiāng)之情是真切的,思念家鄉(xiāng)未必要回鄉(xiāng)定居。也許他也想過回國定居,只是由于某種原因未能如愿罷了。你很聰明,別人沒有想到的表達熱愛家鄉(xiāng)之情的方式,你想到了。”聽了這番話后,他滿意地點了點頭,臉上洋溢著成功的笑容。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呵護,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了激發(fā)。
二、正確引導,讓學生在生成中獲得發(fā)展
理解文本是課堂生成的基礎。在解讀文本時,學生的閱讀體驗可能會出現偏差,這是很正常的,但教師不能一味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而忽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教師應該及時調整預設,使之成為下一個教學過程的基礎資源,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幫助學生體驗,讓學生在對話、交流、碰撞中提高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糾偏中個性獲得發(fā)展。一次,一位青年教師上公開課,執(zhí)教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他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探討百草園生活的樂趣和三味書屋生活的枯燥無味。在集體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有一個學生說:“三味書屋生活并不枯燥無味,老師讀書入神時,學生可以在下面畫畫兒,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這位老師竟微笑著說:“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獨到。”老師一味地遷就學生,失去了應有的主導作用,忽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如此生成自然是無效的,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得不到提高。
三、克服盲目,讓課堂在生成中演繹精彩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不唯預設,不是不要預設。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沒有生成的預設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語文教學中,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使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有效,將課堂演繹得更加精彩。
1.準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
教材是課程標準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學習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材料。教師在分析教材進行教學預設時,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對教材適當進行改編或重組。如學習《幽徑悲劇》一文,可以生成出各種破壞環(huán)境的現象;學習《送東陽馬生序》,可聯系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典故,生成出刻苦學習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全面了解學生,預測學生知識經驗的儲備、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等,做到心中有數,以求預設的可行和有效。
2.有效開發(fā)資源,力促機智生成。
動態(tài)生成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開發(fā)和適時利用課程資源的教學情景。在制訂教學方案時,教師要注重開發(fā)有效的課程資源。既要對身邊的教學資源進行開發(fā)和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又要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相關資料,以達到優(yōu)化預設、機智生成的目的。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課前,我布置學生搜集朱自清的個人資料和父母關愛子女的小故事,為課堂生成儲備知識、積累經驗。當學生體驗了“背影”的感人之處,感受到了濃濃的父子情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在當時有沒有理解父親這份愛子之情?”一個學生回答:“我從他多次的指責和后悔中覺得他當時還沒有理解父親的這份感情。”(這位學生平時愛亂花錢,曾因媽媽拒給零花錢,與媽媽發(fā)生爭執(zhí))聽了他的回答,我快速反應,說:“同學們平時有沒有遇到對父母的關愛不理解的事?”那位同學第一個舉手發(fā)言:“我喜歡亂花錢,爸爸、媽媽控制我用錢是對的,我現在知道自己錯了。今天回家,我一定向媽媽道歉。”在師生互動中,學生已有的經驗被激活,認識有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華。
四、注重反思,讓教師在生成中不斷成長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感想、體會、啟示等方式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持續(xù)的反省、批判和總結,從中尋得成功經驗和失誤原因,從而為后續(xù)教學提供調整依據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個人專業(yè)成長的一條重要途徑,應成為教師的一種職業(yè)習慣。教學反思應以新課程理念為統(tǒng)領,反思的中心不是圍繞教師教得怎么樣,而是學生學得怎么樣;反思的重點不是教學如何預設,而是知識怎樣生成;反思的視角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維的。反思時,應根據自身的具體實際,選取恰當的切入點,進行多層次、多視角的分析和思考,無需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幾個重點的要素或方面,深入挖掘,力求有所得。如此長期堅持不懈,定會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有效生成的火花必將在語文課堂上不斷綻放。
有效生成是一種以師生生命為載體的動態(tài)性資源,是一種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依據的教學新情景。只有善待生成,不拘泥于預設,并能智慧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語文課堂的教學生成才是有效生成。愿我們的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擁抱文本、超越文本、返歸自我、超越自我的課堂,成為喚起形象、撞擊思維、催發(fā)情感的課堂,成為知識建構、能力發(fā)展、人格完善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