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培養語文能力的源頭活水,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讓語文教學向生活開放
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觀察探索身邊的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對于學生而言可謂司空見慣,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并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因為有了它,植物才會有變化,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再如《夕陽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導學生去觀察夕陽,領略夕陽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導學生去觀察雨后白云的變化,了解它的姿態萬千,變化多端。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再現文本中的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十分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菩薩兵》一文時,我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朱德總司令和紅軍戰士尋找藏胞、幫助春耕的情境。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了解了一些紅軍長征的歷史,理解紅軍與老百姓之間的魚水深情,懂得紅軍長征的歷史意義,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象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又如,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我借助多媒體,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衛后方機關和幾千個老鄉,將敵人領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自己卻被敵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場面(伴以精心剪輯的配樂),同時加以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二小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情感的陶冶。
3.體驗文本中的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陽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談心。如果僅限于玩味語言文字,可能學生感受不大,不妨讓學生在家里自己準備一些茶葉,在課文描繪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這段文字的感悟定會像品茶那樣,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無窮。
又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時,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和風拂面的春景圖:幾位同學在公園內盡情游湖,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讓學生隨著如詩如畫的意境,伴著《讓我們蕩起雙槳》的優美旋律,學生可以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在表演和歡唱中學生所體驗到并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更是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激發他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二、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教材
書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書,又是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也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
1.利用學校生活,學習語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的一些事物可以引入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校園的櫥窗、黑板報、各種告示牌等,都可以讓學生們去讀、去說;這座舞臺上發生的一些事情也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講、來談。
2.利用社會生活,學習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社會是一道廣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針對當今社會上一些時髦的廣告詞,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領鮮”、“使用藍天六必治,讓您牙口無炎”等偷換同音字的不規范用字現象,可以讓學生扮演文字小衛士,走入社會去糾正這類現象。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知識,養成寫規范字,說規范話的良好習慣,而且訓練學生的社交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
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由多種形式實現,如教師悉心安排有利于學生自主的活動,如學了《廬山的云霧》、《鳥島》等課文后,可以讓學生做小導游,回去向家長、朋友介紹那兒的美景;又如讓學生課外做一些社會調查、宣傳等實踐活動,等等。又如教師組織集體活動,如參觀訪問,與兄弟學校開展手拉手活動,等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會發現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如本地的新四軍紀念館、泰山廟、施耐庵紀念館、陸公祠等,就是一些很好的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報、幫商家設計廣告詞等都是很好的語文實踐活動。
3.利用家庭生活,學習語文。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在這里,兒童獲得了很多知識。我抓住每個學生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例如: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服裝的讓他設計一下服裝廣告;有的學生家長是賣水果的讓他寫一寫介紹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昂,家長更是倍加贊許。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能優化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