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它具備聽、說、讀、寫訓練的綜合性,既是識字的重要途徑,又是寫作的必備前提。只要抓住閱讀教學這一環節,就能占領語文教學的最主要的陣地。那么,我們該如何搞好小學生的閱讀教學?下面是我對閱讀教學的認識和建議。
1.理解語言和文章的表現形式,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小學生的語言貧乏,是造成他們感到作文難的重要原因之一。社會生活本身是豐富多彩的,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有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認識,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語言世界,這些與成年人相比,有的時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們的習作所要表現的恰恰就應該是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如果依據他們的認識能力,而不是有意或無意去拔高他們的認識能力,加上得力的、足夠的語言訓練,可以使他們對一個意思可以選擇更加準確乃至于更加生動的語言來表達,他們對習作也許就不會感到太困難。
作文教學就是解決“寫什么”和“怎樣寫”的問題,“寫什么”屬于內容的范疇,主要靠學生的生活積累;“怎樣寫”屬于形式的范疇,主要靠學生的閱讀積累。怎樣寫涉及寫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涉及積累語言,語言的積累不僅要掌握一定數量的的詞匯,了解一些語言現象和語言的形式,而且要有對語言比較敏銳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以上這些,不是作文教學就能解決的問題。作文課是實踐性極強的課,大量的時間是用來讓學生動筆去寫的。當然,作文課上教師的指導是必要的,但作文課畢竟不是寫作知識的講座,在作文課上企圖對學生系統地傳授寫作知識是不可取的,那種急功近利的采取所謂習作例文的方法或給學生開一個本次寫作所需使用詞語清單的做法是有害無益的,這樣的讀寫結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寫結合,而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
有關寫作的知識和技能,語言的積累問題,主要應在閱讀教學中加以解決,但恰恰就是在閱讀教學的這一處,目前尚未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依然是一片空白,一片蒼白,是一個軟肋,是一個薄弱環節,是一處本應碩果累累卻長期未得到開墾的處女地。這樣大的一片空白,用作文教學去填補,教師們感到力不從心。因此,閱讀教學就應該結合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表現形式,理解語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寫作知識,使學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選材、安排層次結構和遣詞造句的。而有關立意、選材、層次結構等寫作知識應該是小學生化了知識,所謂小學生化了的知識,就是將有關知識用最淺顯的、適應小學生認知能力語言來表述。比如,不妨將“立意”說成是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將“選材”這樣的概念術語解釋為圍繞主要意思所要寫的內容,等等。
2.注意挖掘文本內蘊,增強閱讀效果。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融入角色,體會課文的情感,從而與故事的主人公產生心靈的共鳴。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多次強調教科書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語文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因此,教師應注重用好教科書,注重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內蘊,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認真地讀,充分地讀,用心地讀,用心去感悟。教學《鳥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我提問:為什么第一個“鳥的天堂”加引號,第二個不加引號?它們各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從而理解:第一個“鳥的天堂”是引用別人說的話,是對大榕樹的特殊稱呼;第二個“鳥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樹是鳥兒生活的樂園,是作者親眼所見的,不需要加引號。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激發了閱讀興趣,提高了閱讀效率,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點難點,對課文內容整體感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3.基于生活體驗而創設情境。
“行是知之始”。學生的知識不是灌出來的,而是通過體驗悟出來的。這就要求教師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地展現出來,拉近文本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的體驗中感受文本,理解文本。例如:在教學《觀潮》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大潮的認識與理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課前,我利用本地三面臨海的有利條件,課前帶著孩子們來到大海邊,親眼看看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景象,親耳聽聽潮聲,親身感受大潮的氣勢,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頓時高漲起來。接著,再回到課堂,展開一次交流會,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看到的大潮。然后,學習課文就比較輕松了。不經意間,學生就將感性的認識與抽象的文字聯系在了一起,將具體形象的事物與生動豐富的語言融為了一體。由此可見,創設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情景,能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學生主體的學習熱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能力的培養,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這樣既是一種欣賞,又能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