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對數學的興趣和愛好,對數學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又存在能力差異,導致不同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與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這勢必對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帶來負面影響。如果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仍采用“一刀切”,不顧學生水平和能力差異,沿用過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統一要求,同一方法授課,勢必造成“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教學現實中出現的這一狀況,要求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采取新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個人的創造能力,激發創新思維,才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學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終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分層遞進教學”的教學方式正是體現這一教學理念的較好模式。
“分層遞進教學”的理論基礎為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這與宋代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指出的“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的“因人施教”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分層遞進教學”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它主要強調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生冒出來,使多數學生邁大步,叫后進生不落伍,達到教學班級整體優化”。其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每一節課內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漸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下面僅對“分層遞進教學”的具體實施談如下幾點建議。
一、學生層次化——學生自愿,因能劃類,依類分層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成績的差異和提高學習效率的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按教學大綱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中層目標、發展目標這三個層次的教學要求,可將學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C層同學的幫助下掌握知識,完成練習及部分簡單習題;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掌握知識,獨立完成練習,在教師的啟發下完成習題,積極向C層同學請教;C層是拔尖的優等生,即能掌握知識,獨立完成習題,完成教師布置的復習參考題及補充題,可主動幫助和解答B層、A層的難點,與A層學生結成學習伙伴。
二、教學目標分層
A層學生在知識學習上能全面并深入地理解教材,積極主動地鉆研教綱(高考﹑奧賽﹑會考)考綱范圍內的課外參考資料;在能力上綜合能力強,教學中全面提高各種能力的同時,特別注重他們的分析能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思維培養方面,全面培養并形成良好思維品質的同時,特別注重挖掘他們潛在的各種思維能力,注重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創造性;要求他們在學習成績上要成為尖子,要求該科高考突破130分,最低要求也要達高考120分。
B層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上能全面地理解教材,積極主動地鉆研老師指定的課外補充資料;在能力上能將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要達到各種能力的一般要求外,還要注重學生歸納概括能力﹑觀察思考能力﹑轉化遷移能力的培養;在思維品質上注重思維的嚴謹性和延伸性的培養;在學習成績方面要求高考沖擊120分。
C層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上能全面了解教材的同時,要求深入理解教材重點內容﹑高考會考的熱點內容;在能力上要達到教綱的基本要求外,強化學生模仿能力﹑記憶貯存能力的培養;在思維品質上注重思維的嚴謹性和求同性的培養;在學習成績方面要求高考上省大專線,沖擊本科線。
三、預習要求分層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課前預習成為教學流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對高中生學習的目的性、自覺性明顯增強,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有所提高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對學生的課前預習提出明確的要求,在課前預習時,我們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適當的預習指導,設置不同的預習要求,從而獲得了較為理想的預習效果。比如,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可要求A層學生主動復習舊知識,基本看懂預習內容,試著完成相應的練習題,不懂時主動求教同學,帶著疑問聽課;B層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預習內容,參照定理、公式、例題的推演自行論證,完成練習題;C層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預習內容,定理公式要主動推導,例題要先行解答,能獨立完成相應的習題,力求從理論和方法上消化預習內容,并能自覺幫助別的同學。
四、課中講授分層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構建良性互動的師生的雙邊活動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關鍵,而且是完成分層次教學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要力求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教學目標。在授課過程中,對優秀生要做到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努力實現更高的教學目標;對中等生和后進生要做到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引領學生緊扣教材,努力達到最基本教學要求,以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在教學設計時,以B層學生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要注意調動他們參與教學活動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難的問題,課堂上可以不講,課后再給C層學生講,教學還要始終遵循循序漸進,逐步上升的規律,以保證C層在聽課時不等待,A層基本聽懂,從而達到A層“吃得了”、B層“吃得好”、C層“吃得飽”。
分層教學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并特別重視對后進生的教學,在為他們減輕負擔的同時,讓他們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素養,也能為喜愛數學的學生提供更充足的數學食糧,使他們盡早接受現代數學基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