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形式。通過完成一定數量的數學作業,能使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科學的數學學習方法,也利于教師了解教學情況,及時反思改進。
關鍵詞: 新課標 數學作業 有效性
目前,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要求我們把握新課程的理念,積極轉變傳統的觀念,在教學中營造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動手能力、創新意識、探索精神,等等。這些目標的實現不僅依賴于課堂教學的改革,還依賴于作業的改革。因為作業是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而設計的供學生課內外學習的練習。它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知識面,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才能,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積極探索新的數學作業形式及評價方式,提高初中數學作業的有效性。
一、影響作業有效性的因素
一般認為,影響數學作業有效性的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作業的性質。對于機械的、重復的練習,或純粹概念的記憶,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時往往十分被動,所以常常是無效或者是低效作業。
第二,學生對作業的可接受量。不同的學生,感覺“課業負擔”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應該“因材布置作業”,要在考慮學生不同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不同的思維和認知特點、不同的基礎與潛力等后,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外學習任務。
第三,教師作業設計的意圖是否明晰,學生對作業意圖能否準確體會。如果教師為圖省時省力,只是發下各種同步練習,要求學生課上到哪練習就做到哪。那么,這種隨意、盲目的作業很有可能變成無效作業,白白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第四,合理的作業難度。在布置一些較復雜的學習任務時,如果教師沒有對作業意圖給予一定的提示、點撥和剖析的話,可能會因難度過大,超過學生的認知負荷,成為學生的“負擔”,導致無效作業的出現。
當然,這些因素在影響數學作業的有效性時,哪種影響最為突出,哪種影響比較輕微,在學生完成數學作業時的實際情形怎樣,如何指導教學實踐,都需要去摸索、去研究。
二、布置有效作業必須把握的原則
傳統的數學作業僅僅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而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作業不應完全是課堂教學的附庸,也不應是強加給學生的負擔,而應是學生成長中的一種生活需要、學習需要。做到這一點,在布置作業時要把握以下幾點。
1.作業內容精練化。首先,應注意數學作業的“質”,作業應結合課堂所講內容精心篩選,盡量兼顧作業的典型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在作業的選編上既考慮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注意體現啟發性、鞏固性的原則,切忌信手拈來、濫竽充數的作業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騖遠、刁鉆怪偏的作業,充分發揮數學作業應有的效能。
其次,應科學地控制數學作業的量。一般說來,在每節課后布置20分鐘左右的作業量較為適宜。當然,作業量的確定還受學生素質、年齡特征和所教具體內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不能一概而論。減少不必要的重復練習,精心選擇輔導教材,為學生布置高質量的,具有典型性的作業題,應達到練一題而通一類的效果。
2.作業形式多樣化。傳統數學中布置的作業均為筆答題型作業,單調的作業讓學生感到乏味,降低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鍛煉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因此,在作業形式上要注意變化,實現作業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從多種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感覺到快樂,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作業的興趣,進而培養數學學習興趣。例如:教材中“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的形式,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增進對數學史的了解。還應補充諸如觀察、制作、實驗、讀課外書這一類實踐性的作業。
3.作業布置層次化。素質教育具有主體性、個體性、基礎性、發展性的基本要素。其中主體性和發展性要求作業必須有層次性,才能適合全體學生,才能滿足知識基礎不同、智力因素各異的每位學生的需要。
數學教學的總體目標及每節課后的作業要求尺度,對全體學生應該是一致的,但實踐證明對各類學生布置等量的作業內容適應不同學生的實際滿足能力。因此在備課中,教師劃出作業中的必答題與選做題,以不同的記號標明,選做題不作統一要求。這樣就可以從數量上將定量性改為彈性型,難易上、數量上有了合理的調控,把“桃子”掛在每位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差生”緩解原有的心理壓力,也使優等生提高探求能力,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形成從容的作業心態。
三、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業
為使學生能更好地完成作業,教師要協調好多方面的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
1.對一些較難的作業,要作適當的提示或舉相似的例子說明,或讓學生討論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
2.與其他科任老師協調布置作業,讓學生既能完成作業,又有充分的休息時間。
3.批改作業靈活處理,給予適當的評語,寫一些鼓勵性的言詞,以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必要時還需進行面批面改。
4.對每天作業簿里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自主選擇作業,特別是一些較難題,對學習困難學生可選做、可不做,以樹立他們做作業的信心。
5.密切配合家長,充分發揮家長的協助作用,讓家長督促孩子做好作業,可能時給予一定的幫助。
6.對作業中出現的新穎、獨特、簡潔的解法,給予介紹推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挑戰意識。
四、作業批改評價要靈活處理
我們在批改作業時要抓住重點,這里的重點,一是指重難點知識,二是指學習上后進的學生。數學作業的評價,也不能只停留在對、錯上,更要評價學生是怎樣思考的,以及其中所包含的良好學習品質,而且要讓學生從評價中感受到老師的關注和愛,使學生從評價中看到希望、產生動力。
五、結語
數學課程標準為我們描繪了中學數學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課程結構合理化,課程形式多樣化,課程內容綜合化。科學課程以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總目標,《課標》指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保持對自然現象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作業沒有實效,那么怎么會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因此數學作業的有效性,在數學教學中尤為重要。通過探索數學作業的有效性,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使學生“對自己的數學能力有信心,獲得數學是人類社會中極為普遍的活動”,經過做作業“學生要相信自己有做數學的能力,而不是害怕或厭惡數學”,“有充分的信心去有效地使用已具有的數學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常法智.促進中學數學教學的形成性評價的理論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李福兵.網絡環境下初中信息技術課學業評價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
[3]陳曉紅.優化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與研究[D].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