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式教學,學生有更多的鍛煉機會。學生參與得出結論的過程──活動式教學模式,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活動式教學體現了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體現了新課標的改革理念。本文對“小學數學活動式課堂教學的設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小學數學活動式課堂教學 操作性活動 角色轉換活動 實用性活動 自我監控活動
小學數學活動式課堂教學的設計要擺脫傳統的痼疾的根本出路在于數學價值對人的發展的回歸,成為人的發展的“學程”設計。通過設計現實主體或問題以支撐學生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活動,并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伴隨新問題的發現和問題解決后成功感的滿足,使數學活動成為學生“樂學”的動力。在有效教學與有意義學習的對立統一基礎上,通過師生共同建立合作交流與對話互動的課堂教學平臺,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能真正落到實處,體現主題式教學與開放性學習的統一的小學數學活動式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實現新課程標準的核心要領。
一、操作性活動
小學數學活動課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堂教學形式。這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它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動手操作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活動形式,它能有效地解決數學高度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發展智力、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操作性活動是小學數學活動式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它把學生的學習定位于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展開學習活動,讓學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運用多種感官,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使教、學、做融為一體,活動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學一個活動的最好方法是做。操作性活動要求教師想方設法創造讓學生動手實驗、制作的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教學《正方體》時,教師可以準備5×5的大方格紙,讓學生親自動手剪出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來做正方體,并由學生總結出展開圖的11種類型。做好的同一尺寸的立體方塊,還可以設計學生小組合作搭擺立體圖形的活動,CAI給出側視圖平面形狀,由學生搭建其可能對應的立體圖形。又如《植樹問題》一節,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環節:學生小組合作設計并統計“兩端植樹”“一端植樹”“兩端都不植樹”的線段圖,尋求植樹問題在具體情景中的解答方法。又如一年級上冊《數學樂園》“走迷宮”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可供創作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走迷宮,滿足要求的走法很多,這就可以為學生自由選擇提供廣泛的途徑和方法。這個操作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數的順序,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更重要的是它為學生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多途徑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為學生親自經歷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真正實現了“做中學”的目標。
二、角色轉換活動
小學數學活動式課堂教學要從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年齡及認知水平出發,教學中努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學生角色情感體驗,做到循序漸進,不斷提高。數學的美感在于研討的答案的趨勢。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積極態度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共同目的,幫助學生體驗這種智力的歡樂是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如在學習《負數》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種角色轉換活動: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學舉一個箭頭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學作為原點位置,把O寫在大卡片上,掛在相應的同學的胸前,各人代表數軸上不同的整數點。教師發出“-3”“6”“與原點距離大于2小于5的數”等指令,符合教師指令的同學舉手,比賽各個小組的正確性高低。學生通過扮演數,合作成數軸這一活動,對數軸的數和點有了深刻的了解。又如在《方程的意義》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天平的工作原理引導學生探討等式的性質,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過渡到抽象的數學模型,加深學生對等式及方程意義的理解。在《圖形的位置與變換》教學中,為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圖形平移、旋轉的規律,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角色扮演活動:一名學生以閱兵式總指揮的身份,其他學生為“兵”,訓練和體驗平移、旋轉等基本動作,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評分。給出變換位置的圖形,學生以“總指揮”和“兵”的眼光理解圖形平移、旋轉的特點,小組合作比賽尋找對應邊、對應角、對應點的位置與變換,以尋找最多條目的小組獲勝。通過變換角色,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入主動參與體驗,較好地總結歸納出圖形平移、旋轉的規律,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實用性活動
實用性活動也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的形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和實施實用性活動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通過活動充實知識,發展能力,增長才干,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復習《用字母表示數》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合作觀察日歷的活動,在觀察、思考、交流討論中,進一步啟發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探索日歷中橫列、豎列、對角線上三個相鄰日期數的關系和變化規律來學習如何用字母代替數,如何用代數式表示規律。又如學習統計知識時,教師可以可提前一周讓學生統計自己家庭一周內丟棄的塑料袋個數,來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理解不同統計量的意義。如學校要建個水泥籃球場,教師可以設計學生模擬施工放線活動。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線段、角等知識,教師給學習小組提供一根長繩、圖釘、小木板,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既沒有三角板,又沒有量角器,怎樣可以使得拉出線框的每個角都是直角?”又如目前大街上隨時都會看到店家為招來顧客的許諾,諸如有獎銷售、還本銷售、買一送一等都可用來設計方程、百分數的應用題。在教學《圖形的位置與變換》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設計圖案比賽,體會平移和旋轉的萬千變化,充分感受數學的美,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四、自我監控活動
在《分數應用題》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可按下列自我調控單運用出聲思維方式來訓練學生自我監控過程并獲得有關體驗。
解答分數應用題自我調控單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活動式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鍛煉機會,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驗操作性,由僅僅重講解、推理、演算轉變為探索、猜想、發現,最后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的過程,由純數學變為聯系實際的數學,增強了數學的應用性。活動式課堂教學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活動式教學更體現了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
當然,活動式教學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不是萬能的,教師必須把握好活動的“度”,把握課程的導向與密度,學生在相對開放的學習環境中,不是拘泥于教材、教師的影響,獨立思考,積極實踐,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對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極為有益。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3][蘇]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
[4][美]愛德華指導,蘇國安編著.開啟孩子的智慧天窗.合肥工業大學出版.
[5]鐘啟泉,崔允郭,張華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