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復習課重要的是把平時學過的相對獨立的各個知識點用再現、整理、歸納等方式串起來,融會貫通,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溝通,并使之條理化、系統化。下面我就數學復習課談幾點看法。
一、興趣是復習課的內驅力
由于復習課都是舊知識,學生沒有新鮮感,因此表現不像上新授課時那樣積極、有激情,教學氣氛往往比較沉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上好一節復習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老師們可以做以下嘗試。
1.創設各種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如果復習課只是對已學過知識的簡單重復,自然不會受學生歡迎。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各種有趣的教學情境。例如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生活素材,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動畫人物等都可以作為課堂上的有效教學資源。
2.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開展小組競賽。小學生的集體意識和競爭意識是很強的,我們可以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組競賽。例如:爭奪計算紅旗手、數學擂臺賽等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地、高興地參與到復習中來。
3.利用數學小游戲,活躍課堂氣氛。進入復習階段,尤其是到了臨考階段,學生的壓力大造成課堂氣氛也很緊張。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穿插一些數學小游戲來調節課堂氣氛。例如:計算接龍游戲、爬數學云梯游戲等。這些小游戲雖然只是課堂中的小插曲,但是恰當地使用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興趣,還能鞏固數學知識,達到強化復習效果的目的。
4.采用各種激勵手段,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復習階段尤其要鼓舞士氣,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對自己有信心,激起學生更為強烈的參與復習的欲望。
二、設計多樣的練習
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在于對知識的掌握,更在于能否應用知識自覺解決實際問題。復習課必須精心設計練習題,使知識的應用更具綜合性和靈活性,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教學“平均數的整理和復習”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中選擇、設計練習題,對平均數問題的相關知識點進行了剖析,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第一步:集體探究。根據學生期末的體檢情況,我選擇了其中一個小組的身高統計表讓學生進行研究:①給學生時間充分觀察統計表,討論表中所反映的情況。②獨立計算這一小組學生的平均身高,討論第三小組學生的平均身高1.54米和其中一位同學的身高1.54米的區別。③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推理:從我班第三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1.54米,能否推測我班全體同學的平均身高的數據范圍?讓學生從觀察到的第三小組學生的身高在班級中具有典型性,推測班級全體同學的平均身高大約是1.54米,進而推測我校六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也在1.54米左右。④告訴學生:我班學生的平均身高大約是1.54米,超出了河北農村同齡兒童平均身高的最高指數,達到了河北農村同齡兒童中平均身高的中等水平,由此推斷我班學生的身體素質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讓學生從中體會研究平均數的意義。
第二步:根據學校氣象小組同學測得的上周每天最高氣溫統計表,提出問題并解答。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根據“上周的平均最高氣溫28℃”進行合理的推測和預測。由上周的平均最高氣溫推測本市和周邊城市上周的平均最高氣溫,預測本周乃至下周的平均最高氣溫等,以此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第三步:進行具體的平均數應用題練習。列舉求平均數的各種應用題進行練習,讓學生獨立思考,交流討論,切實掌握平均數的知識。
這樣,從班級中一組學生的平均身高,推測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以及全年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引申到和同齡學生平均身高指數的比較,整個探究活動學生興趣盎然、積極主動,有理有據的推理過程更是讓學生的思維進入了空前活躍的狀態,使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融為一體。
三、知識再現,喚起學生回憶
復習課的主體是知識的再現,就是學習將已學過的知識不斷提取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方法,設置恰當的問題與習題,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喚起學生的回憶。
基礎訓練要針對學生平時學習時常出現的錯誤進行編擬,以求引導學生消除模糊的或錯誤的認識,進一步認清知識的本質。但是,大部分教師都只圍繞著課本總復習和一些事先編好的提綱進行復習,這樣就不能夠因材施教,也不能發揮復習課的實效性。因此,我們有必要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編擬試題進行因材施教,在基礎訓練中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進行,盡最大可能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引導矯正,力求保持整體學習在這個階段的同步發展。
四、系統疏理,呈現知識聯系
疏理就是將已學過的知識點按一定的標準分類,實質就是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的思維過程。我們應引導學生把那些內在聯系的知識點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串聯在一起,也就是所謂的知識泛化,達到學一點懂一片、學一片會一面的目的,這些顯然是復習課的一個顯著特征。這一過程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引導點撥來促使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逐步趨于系統化。
分層次的練習題的設計應把握知識的連接點,做到一道練習題擊中多個知識點,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同時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對號入座”,各取所需,選擇基本的一類進行練習,讓每一位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以此來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
五、引導自主復習,注重“理”
在復習課的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獨立自主地、自由自在地操作、思考與整理,全身心地投入探究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引導學生對各自獨創的結果進行分析與綜合的同時,運用“比較”異同這一思維方式逐步構建相同的結果,讓學生在體驗、交流、反思、辯論中尋求最佳結果。通過“存異—求同—求佳”的操作策略,學生的認知結構也得到充分發展,即達到“感悟—理解—升華”,促使學生從“無序”思維到“有序”思維再到“科學”思維方式的發展。雖然學生在“求異”過程中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是正確和簡捷的,也可能是繁瑣錯誤和無序的,但他們這種別出心裁的方法是自己獨創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創新”行為。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知識的梳理不一定完全在課上,比如我們經常讓學生辦數學小報、寫數學日記進行知識梳理。然后在課上,孩子們可以對數學小報,數學日記進行展評,從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比如在高年級可以讓學生根據單元知識,或者是需要復習的知識,讓學生畫一些樹形圖,把知識進行梳理,并內化為自己的認知。對于六年級的學生,還可以采用小老師授課制,由學生來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