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表現欲望很強,思維積極活躍,但他們也會時而玩玩橡皮,時而敲敲鉛筆。即使一再提醒他,他還是無所謂地翻翻課本。這種現象在每一節課上幾乎都有。對于這些現象,我們該如何看待,又如何去解決呢?下面談談我對低段小學數學課堂的幾點思考。
1.教學內容不宜過多
在小學階段,一節課的時間是40分鐘,在對兒童的研究中表明:7—10歲兒童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20分鐘,老師一般講課都是控制在20分鐘,其余時間用來提問,或是進行口頭或書面的課堂作業,幫助接受能力稍弱的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教學的時間有限,教學的內容就不宜過多,不能把一節課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過多的學習內容只能讓學生學習得很疲憊,從而逐漸失去對學習的熱情,也容易導致兩極分化現象的出現。
2.上課要有趣味性
上課要有趣,才能使兒童精神飽滿,興趣盎然,全神貫注,積極參與。在低段,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不強,上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不持久。如果學生沒有興趣,“無動于衷”,就不可能主動學習,參與也就變成一句空話。如果學生上課在玩或是思想在開小差,那么我們首先要自問:這節課我上得有趣嗎?而不能一味地指責學生不聽話。因此低段的數學課一定要上得有趣,課中讓學生做做游戲、唱歌等也未嘗不可,當然最好能做與數學有關的游戲,既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又能收到娛樂的效果。
3.緊扣教學內容
當然上課也必須讓學生實實在在學好基礎知識,練好基本功。要讓學生切實學習新知識,很好地掌握新內容。根據所講內容特點,設計最優教學方法,多讓學生參與、計算,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多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優化計算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
4.教材處理要生活化,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又充滿著好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識規律、已有的經驗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轉變“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教材進行優化處理。尤其在小學階段,兒童親自經歷,用心靈親自感悟所獲得的東西,是兒童的直接經驗。這直接經驗不僅屬于認知、理性范疇,而且要擴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領域,是兒童自我擁有的聰明才智。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如在教學《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這部分內容時,教材中的情境是坐公車,這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接觸較少,讓學生憑空想象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就以學生喜歡的糖果來創設情境:“老師準備了糖果獎給小朋友們,呀!老師怎么把糖果掉了,誰來幫老師撿?”這時學生都來了興致,爭先恐后地想上來撿。請3位小朋友幫忙撿,撿好后舉起糖,問:“老師一共帶了多少糖果?”學生馬上列出了連加算式;“某某小朋友積極發言獎三顆糖,某某小朋友上課認真獎兩顆,現在老師還剩幾顆糖?”自然地,學生又輕松地列出了連減算式。
5.教學方式要生活化,讓數學課堂呈現生機
教學方式生活化就是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數學,使他們懂得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數學。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數學事實,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
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我安排了“拼拼搭搭”的游戲:要求學生利用袋子里的學具動手拼搭一個漂亮的圖案,拼搭好后在表格里填上所用圖形的塊數。課堂上小朋友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拼搭出了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圖案,真正做到數學面向全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又如,在教學《5的乘法口訣》時,我啟發學生借助自己靈巧的小手(每只手都有5個手指頭)來幫助自己編口訣,不夠的話與其他小朋友進行合作。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學生不僅很快整理概括出了5的乘法口訣,還親身體驗了5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
6.生活經驗數學化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問題,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
6.1在學校生活中感受數學。有些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師引導學生采擷生活實例,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把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感觸的生活事實,學生就能感悟、領會所學知識,從而構建數學模型。例如:在學生認識時間以后,在教室內掛一個鐘,上數學課時問學生:現在是幾點鐘?下課鈴聲響時,讓學生看一下鐘,掌握一天的作息時間,并引導他們要珍惜時間。又如在早操出操排隊時做到“靜、齊、快”,讓學生記住自己排在第幾個,前面、后面是誰,左邊和右邊又是誰。
6.2在社會實踐中體驗數學。學校每年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外出活動學生都要買一些點心、零食和飲料,學校要求學生消費不超過15元,如何到超市去選購食品?這是給學生的一道很好的數學題。
6.3在家庭生活中理解數學。雙休日學生在家的時間較多,我布置以下作業讓學生去完成,如:以“快樂的星期天”為題,安排一天的作息時間,起床、吃飯、休息、做作業、游戲、看電視等分別在什么時間進行。
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現象,發現數學問題,縮短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既滿足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的需要,又讓學生體會了數學的價值,培養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7.小學數學低年級計算教學的關鍵
讓學生準確理解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含義是計算教學成功的關鍵。對于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以達到學生切實理解各種方法含義的目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最好創設現實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理解加法就是求兩個量的總和的運算;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就是從總量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余量的運算;乘法是求兩個數的積的運算,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就是求一個數連減一個相同數的簡便運算。
在學生初步理解各類方法的含義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地運用這些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既鞏固了對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含義的理解,又知道了求比已知量多的另一個量用加法計算,求已知量增加后的另一個量用加法計算,已知減少的量和剩余量求原有量用加法計算;已知兩個量的總和及其中一個量求另一個量用減法計算,求一個量減少后的另一個量用減法計算,已知兩個量求相差的量用減法計算,求比已知量少的另一個量用減法計算,已知原有量和剩余量求減少的量用減法計算;求等于已知量的幾倍的另一個量用乘法計算;把總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單位量用除法計算,求總量里包含幾個單位量用除法計算,求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倍用除法計算,已知一個量和它是另一個量的幾倍求另一個量用除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