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厭學現象,本文以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為例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造成英語專業大學生厭學的原因既有學生自身的因素,又有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外部因素。
關鍵詞: 英語專業 厭學 原因
英語目前已成為一門國際性語言,然而許多英語專業大學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厭學情緒。主要表現為上課不能集中精力,心煩意亂,思想走神,無耐心,對書寫、背誦單詞課文等有厭煩心理,作業拖拉,難以按時完成,甚至出現說謊、逃學、出走等現象。厭學不僅影響著高等教育的質量,而且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如何使大學生消除厭學情緒,變得樂學、好學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選取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一、二年級250名英語專業的學生作為問卷調查對象,并隨機抽取每班三名共30名學生作為訪談對象。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為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及可靠性,我們先對英語專業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做了推測,然后有針對性地設計了調查問卷。印制了250份不記名調查問卷,發放給外國語學院一、二年級英語班的學生。(2)訪談法。我們隨機從每班抽取了三名學生進行單獨訪談。在訪談過程中,我們向學生們保證會對他們的身份及反饋內容嚴格保密。此次訪談對象男女比例約為1∶5。訪談主要以聊天方式,輕松舒適的環境也消除了調查對象的緊張情緒,增強了訪談的真實有效性。訪談人員也做了記錄。(3)文獻法。研究之前,我們搜集了大量的相關文獻資料,前人研究的科研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二、英語專業大學生厭學原因分析
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顯示與厭學相關的主要因素包括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等方面因素。
1.社會因素
在可能導致英語專業學生厭學的社會因素方面,我們主要從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和社會不良風氣兩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約41.5%的被調查者因社會因素而厭學。
(1)英語專業就業狀況。在對英語專業就業狀況的調查中,約37.5%的被調查者認為英語專業就業形勢不樂觀。具體來說,約46%的被調查者認為“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很差”,約31.5%的被調查者認為“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一般”,僅5%的被調查者認為“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很好”。在職業的選擇上,有29%的人選擇了與英語關聯不大的職業。原因是很多人認為真正將在學校學到的英語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可見,許多英語專業學生對就業缺乏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這種形勢下,他們對找到合適的工作缺乏足夠的信心,這也大大降低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2)社會不良風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互聯網的普及,社會風氣也在發生著變化,受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拜金主義沖擊校園,使得一些學生懷疑讀書的價值,認為學好學壞不重要,只要有錢就能辦成任何事情,于是,不把學習當回事,而是熱衷于兼職、打工,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厭學現象。
2.學校因素
調查顯示,導致英語專業大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學校因素主要分為以下四方面:學校教材及課程設置、教師授課方式、教師教學水平,以及教師責任心。約67%的被調查者不滿意學校為學生訂購的教材及課程設置。他們認為教學應試導向性明顯,對聽、說、譯等綜合能力培養不夠,教學不夠深入。約69%的被調查者認為英語專業教學涉及的領域較少,如必修課中沒有商務英語、旅游英語、外貿實務等專業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適應不同經濟與科技文化發展對不同種類人才的需求。在對教師授課方式的調查中,約27.5%的學生很不滿意教師的授課方式,約50%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授課方式一般,僅有18%的學生喜歡教師的授課方式。而且,調查顯示,約66.5%的學生喜歡教師精講,同時多組織交流討論等活動的授課方式。可見,我國高校傳統的、呆板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抑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磨蝕了學生的激情與個性,使學生覺得課堂枯燥、沉悶、趣味寡然,致使學生厭學。約28%的被調查者不認可教師的教學水平。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在校大學生人數劇增。然而師資隊伍建設卻沒有跟上擴招的步伐,造成教師人數少而教學負擔重,影響了教師教學水平的發揮。另外,18%的被調查者認為某些教師缺乏資深教學經驗,教學水平不高。僅約54.5%的被調查者認為教師授課態度認真負責,關心學生。許多學生認為某些教師備課不充分、批改作業不及時,對待課程敷衍了事,教學投入不足,課堂效率較低。另外,由于多校區的運行及學校的安排,老師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很少,也促使了厭學的產生。
3.家庭因素
調查顯示,約5%的被調查者受家庭的影響而厭學,影響他們產生厭學情緒的家庭因素主要分為以下三方面:家庭氛圍、父母對子女的關注程度及教育方式。約6%的被調查者因家庭氛圍不和諧,如父母吵架、打牌、玩網上游戲等影響了自己的學習。約21%的被調查者認為父母對自己的關注不夠。許多家長在子女讀大學后,將精力轉移到對子女的經濟支持上,而對子女的思想、學習情況則很少過問,也未定期與學校聯系關注子女在校的學習、生活及工作表現,致使了厭學的產生。另外,8%的被調查者表示父母過分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致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可見,若父母對子女的關注程度不當,則會影響子女學習的效果及積極性。此外,19%的被調查者因不滿家長的教育方式而厭學。具體表現為,有些家長教育時主觀性過強,過分限制子女的言行。調查顯示,8%的學生選擇英語專業并非出于自己的興趣及能力,而是迫于家長的要求。這些家長認為英語專業就業前景較好,迫使其子女選擇了該專業,而完全忽視了子女的興趣及能力。
4.學生個人因素
影響學生厭學的個人因素主要分為以下三方面:學習目標不明確、專業思想不牢固及學生自制力差。第一,11%的被調查者因高考報志愿時的失誤被調劑到英語專業,而其自身對英語并不感興趣。隨著對英語學習的深入,13%的被調查者因為感覺到英語學習越來越枯燥而厭學。第二,18%的被調查者因對英語專業的社會影響力及自己的實力缺乏信心而厭學。可見,不牢固的專業思想會影響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第三,25%的被調查者自制力差,未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迷戀逛街購物、網吧、臺球廳、戀愛等,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厭學情緒。
三、結語
本研究表明,導致英語專業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因素有來自學校及社會方面的原因,也有學生自身及家庭方面的因素,如何將厭學的學生轉變為好學、樂學的學生,需要及時完善國家政策、改進社會文化,減緩就業壓力;高校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育改革,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完善教育理念,以學生的需求及發展為出發點,使學生能夠輕松高效地學習英語;家長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學生本人則需要勇于面對現實,明確學習目的,強化學習動機。只有上述各方面因素得到綜合處理,才能有效地改善當前英語專業大學生的厭學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