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對小學英語教學的閱讀目的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在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培養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不但能獲得更多的語言輸入,而且能通過閱讀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獲取大量信息,從中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1.閱讀的概念
《現代漢語詞典》對“閱讀”的解釋是:看(書報)并領會其內容,即Read(books and newspapers) and comprehend.
如:他認識了兩千多漢字,已經能閱讀通俗書報。(He has learned more 2000 characters and can read popular books and newspapers.)
《英漢多功能詞典》對read的解釋是:(1)辨讀、辨認、閱讀、讀書。如:read a map,看地圖;I can read English but cannot speak it.我能看懂英文但不會說。(2)read aloud,大聲讀;讀(某物)給(某人)聽;朗讀。如:He read a story to class.他讀故事給全班學生聽。對reading其中一項的解釋是:(1)閱讀、讀書、朗讀;(2)(從書本中得到的)知識、學識。
英文的read有“看”的意思。有這么一件事情,在中國的大學里,有一次一位外國老師給同學們發卷子考試時說,在他發完卷子之前Please don’t read,意思就是他發完了然后大家一起開始做題。但是很多同學就理解成read就是讀出聲來,所以拿起卷子就開始看。外教就說I said don’t read,學生說沒有read,沒有讀出來。實際上外教的意思是不要“看”,read就是看的意思,就是你不要看。
賈冠杰在《外語教育心理學》中提出,心理學專家認為:閱讀和智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閱讀是讀者和作者相互交流的言語活動,是獲取知識發展智力情感的重要途徑和高級神經系統的心理活動。……認知心理學十分重視閱讀的內部心理活動過程,認為閱讀是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心理學家對閱讀的理解不盡一致,但一般認為,“閱讀就是理解一段一氣呵成的話語意義的過程;它涉及廣泛的知識,遠不止把已理解的字詞的意義串聯在一起”。
從以上我們知道,中文的“閱讀”是“看”和“領會”文章意思;英文“read”有“看”和“朗讀”兩個意思;從外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看,閱讀是一種心理和思維活動。
程曉堂老師在教育部遠程培訓中對“認讀、朗讀、閱讀”做了這樣的解釋:“認讀主要是認讀單詞,就是說我看見一個單詞以后知道它的意思,不一定朗讀出來,可以不出聲。比如說我看見一個‘duck’,我知道是鴨子的意思,這就是認讀了。那么朗讀是要把它讀出來,朗讀既可以是讀單詞,又可以是朗讀句子,還有朗讀課文、朗讀故事,都叫做朗讀。朗讀就是念出來,念出聲來。念出聲來的目的不是去理解,而是比如說練習語音,或者是練習語感,主要是從這個角度或者為將來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做一些準備,所以這是朗讀。最后就是閱讀,閱讀嚴格來講是‘silent reading’,或者是默讀。它實際上就是只看文字去理解文字的內容,或者是從文字中獲得信息,這叫閱讀。”
從以上結論中我們可以看出,閱讀的基本形式應該是眼睛看,心里想。
2.了解小學生閱讀心理
小學生處于學齡初期(7歲到12歲),該年齡期的學生一般說來很樂意并很有興趣掌握新知識、技能和技巧,他們渴望學會閱讀。他們在認知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感知上有較強的情感性。有插圖的書,教師的描繪性語言,都能很快引起他們的反應。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注意到這些是十分有益的。如何遵循“感性—理性—再感性—再理性”的閱讀心理程序來發展學生的認知,使之對閱讀材料有較深的理解,這是教師首要研究的問題。因為小學生年齡小,所以在閱讀理解過程中只能按照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由部分到整體的心理過程來組織教學。
3.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入話題
PEP小學英語在中高年級課本中已經出現了Let’s read,story time、繞口令等閱讀材料,同時所列功能項目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內容,突出了語言學習與學生生活經歷相聯系。課文基本上是以單詞、對話、閱讀的形式編排的,一課一個專題,圖文并茂,即圍繞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某個熟悉話題展開,提供相關畫面。教材的這種編寫特點也決定了小學閱讀教學要求突出“用”字,要讓學生學習、理解與傳遞必要的信息。
4.層層推進,逐步操練
在小學階段,我們強調教師抓住小學英語教學的三個要點:興趣+情景+活動,采用諸如Look and Say這一類的方法,借助圖片、錄像或假設的情景,讓學生對語言有所感知,對課文內容有所感知,產生閱讀的欲望。
5.視聽著手,解決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借助課文圖片,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錄音。通過這種設計問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鑒賞文章的切入點。即教師設計問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把問題建筑在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之上,服務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水平的目標需要。
但是在循序漸進的原則下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1)要設計能夠誘發學生興趣的問題:應該在學生現有的知識積累基礎上,在現有的邏輯思維水準下,換不同的角度提問。(2)提問設計須有“度”,從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實際出發,利用有關提示引導、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3)提問設計應“巧”。
6.過程指導,適當調控
閱讀習慣直接影響著閱讀效率。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并不知道如何很好地去閱讀,大部分學生要靠老師正確的指導,而閱讀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養成的。為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1)培養學生默讀的習慣;(2)培養學生根據意群認讀的習慣;(3)培養學生猜詞的習慣,最終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閱讀。
7.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生的詞匯量小、社會經驗不足,因此閱讀指導要從詞匯積累開始,指導學生將學到的單詞用摘抄的辦法積累起來,還要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難度要相當,有趣味性,使學生有興趣、有信心繼續進行閱讀。還可以開展合作學習,把成績好的同學和中下生編在一個讀書小組,大家分工合作查閱生詞等,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
英語閱讀課的開展對于小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讀寫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是老師們不斷努力的方向。我們在實際的課堂中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力求把語言教學與能力培養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不斷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