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根據英語教學改革現狀,運用建構主義等國外先進教學理論成果,探索新的既能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 建構主義 英語課堂教學 學生中心模式
中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學生在今后學習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當前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英語教學結構,建構一種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1.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1.1建構主義的學生中心論
建構主義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新的知識積極主動建構新的知識經驗體系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而不斷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學習環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要求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與教學結構、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這種觀點尊重學習者個體的觀點與個性,把學習者看做發展的、能動的個體。建構主義理念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及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這是學習觀的根本變革。
1.2學生中心論教學模式的特點
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發展起來。它具有如下特點。
(1)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2)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是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3)教學媒體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
(4)教材不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而是部分知識呈現的載體,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從其他途徑(例如圖書館資料室及網絡)獲取大量知識。
2.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課堂
2.1基于問題學習
“基于問題學習”是建構主義所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是由師生根據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個人、小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處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交流、合作、探索、發展的平臺。
建構主義主張“在問題解決中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發現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源泉和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創設各種問題情境,鼓勵、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深入探索問題,用疑問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啟迪學生智慧,幫助他們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極限,享受到探索問題所帶來的快樂。從而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將英語知識的理解引向深入。
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設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也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即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從而在問題的解決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求知欲是學生追求知識的欲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的內在動力。求知欲越強,學習的自覺性越強。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教學效果受教師主導作用的影響,也受學生主體作用的影響;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通過學生的主體作用來實現。“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激活求知欲望,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使他們在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獲取知識、鞏固知識。
2.2鼓勵學生合作與交流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是以合作學習為主要策略的,教學是與學生合作共同建構知識,并要擴展每個學習者的保留節目。這一理念非常鮮明地告訴我們,現代教學不應該是教師一個人講到底的單向信息傳遞,而應是師生間、學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多向交流活動,應該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在各種信息的反饋中,循序漸進地鍛煉和提高洞察力和分析力,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加強英語口語的鍛煉,從而形成共享的、學習過程的主動建構。在建構主義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合作逐漸完成的。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生從這種相互作用中主動開發自己的思維品質,并完成自己知識意義上的建構,即教學過程是在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的。從活動的個體看,學生不是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從活動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建構主義教學過程既強調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又強調教師的指導幫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發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與開發。“主體參與”既是學生的全員參與,又是學生自始至終的參與;不僅要從行為上直接參與,更應該從情感、心理、思維上參與。在課堂教學中參與情境的創設,對主體參與過程起到了引發、導出和定向作用。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創設出某種認知情境和情感氣氛,以調整學生心理,形成參與欲望。課堂教學活動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情境中展開,在教與學相長,教與學互促的情境中,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逐漸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2.3加強探究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原則及各種教學方法中,建構主義一再強調對學生探究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把其放在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學生的學習應該是積極主動的,在學的意義上,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離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任何學習都是無效的。而在教的意義上,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就在于明確學生的主體性,積極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學信息資源激發、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促進學生學習。這一教學過程既有利于學生智力因素的發展,又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學生產生穩定的探究心向并積極探究。教學應把學生所學知識置于多種具有一定復雜性的問題情境中,或鑲嵌于活動背景中,使學生對知識形成多角度的理解。
創造性是一種十分復雜的心理現象,創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創造性潛能人皆有之,每個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創造潛能。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弘揚主體,不僅要提供給學生創造的時空,使求知的過程成為不斷改造的過程,讓學生在認識世界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創造力”,還要給學生添加釋放潛能的“催化劑”,使學生學會建構知識,學會創造知識,學會生產知識,豐富情感世界,服務于人類社會。
3.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必須注意的方面
3.1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能夠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和增強自信心,從而有效地掌握學習內容。害羞、懼怕和憤怒等情緒有抑制智力活動、分散注意力、減退記憶力等反作用。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活動需要學生以廣泛的熱情和興趣,積極主動地應用智力進行操練。
教師以溫和的聲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來營造輕松和愉快的學習氣氛來滿足激勵學生參與的愿望,學生就會感到教師親切可信,對教學工作的責任感,對他的關愛,從而增強對教師的理解和尊重,他們就會以高昂的熱情來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同時,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激發教師上課的積極性,促使師生雙方都以最佳的精神狀態投入教與學。
3.2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
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和諧的發展,是學生的權利,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職責。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如有的學生辨音能力強,有的語言歸納能力強,有的模仿能力強,這些個體差異直接影響學生對語言輸入的反應、接收、內化和表達。由于學生個體語言能力有異,教師必須認識和了解學生,從學生情感出發,根據各人的特點,通過創設情境、營造寬松和諧的氣氛,給學生思維活動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勵學生敢問、善思、能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示個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總之,在英語教學既要注重師生的雙邊活動,更要講究調動學生的求知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只有這種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才能有效地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轉化為學生學習英語所需要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中心,積極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趙蒙成.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評析.外國教育研究,2002.
[2]吳學軍.淺談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面臨的困境[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
[3]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
[4]王錦化,孟慶華.社會建構主義學習觀對我國教師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3.
[5]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6]田欣.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的幾點做法[J].北京教育,199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