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對中學英語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重視對我國學生進行主要英語國家文化素質的培養,這樣才能切實提高我國學生的英語水平。因此,注意母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總結了中學英語中常見文化差異,對如何在《新目標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漢文化融合意識這一問題提出了四點建議。
關鍵詞: 中學英語教學 母語負遷移 文化素質培養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折射。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這必然形成外語學習中的文化意識差異,也對我國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幾年高考英語命題提供了這樣一個信息:高考試題所負載的文化信息量不斷增加,著重考查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再只是語言知識。如果我們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識,用大量時間孤立地教授語言知識,則不僅費時費力效果不佳,而且會加重學生負擔,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中學英語中常見的口語及書面語文化差異的分析
(一)書面語表達及口語交際文化方面的差異
1.在中國文化中,dog常被用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如走狗、狗仗人勢等。在西方文化中dog卻象征人類忠實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員,如:a clever dog(聰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個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等等。
2.問候語。中國人見面時打招呼說:“你到哪兒去?”“你出去?”這只是打個招呼而已。在英語國家這樣打招呼,人們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英美人見面時常用的是“Hi!”或“Hello!”來招呼對方,然后談論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或興趣愛好方面的話題。
(二)生活習性文化方面的差異
1.私事與關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事,就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領土一樣。對他人私事的干擾,就好比對一個國家主權的侵犯。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避免去問以下這些問題:“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What’s your religion?”等等。這些“關心”式的問題對中國人并沒什么不妥,但是對英美國家人士來說,這些是屬“個人私事”問題,他們不愿別人過問。
2.稱贊與謙虛。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中國人常常是用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當受到別人稱贊和夸獎時,總是客氣地說“我不行。”“我還差得很遠。”之類的話。而西方人重視個人價值的實現,他們會欣然接受對方的鼓勵和稱贊,并用“Thank you.”來回答。
(三)社會交往文化方面的差異
1.打電話。打電話的對話,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規則。教師要提醒學生用以下常用語:“This is ... speaking.”而不是“I am ...”要說:“Is that... speaking?”而不說:“Are you ... speaking?”談話結束時,英美人大多會說:“Thank you for calling.”因為在他們看來,給人打電話一是要花錢,二是要花時間。中國人沒有說“謝謝你打電話來”的習慣,所以有時候會給英美人留下“無禮”的印象。
2.社交禮節。以please(“請”)為例。在某些場所我們不宜用please,比如讓別人先進門或先上車時,美國人不說please,一般說:“After you.”但是初學英語的學生常用You go first,這也是不恰當的。在餐桌上請人吃飯、喝酒,或者請人抽煙時,一般用“Help yourself”,也不用“Please”。
二、《新目標英語》教學中英漢文化融合意識培養的策略
(一)營造文化氛圍,做好對比分析。
通過對漢英兩種不同文化中交際規則及言語行為習慣的語用對比分析,有意識地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結合必修二中的body language這一單元對“介紹、問候”等語言功能項目,我告訴學生如何跟英語國家人士互致問候,向學生介紹英美等西方國家人士見面的禮節:多數講英語的人初次見面時要說I’m pleased/glad to meet you.分手時,他們會說It’s nice meeting you.或Nice to meet you.
(二)在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
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了解一些這方面的文化知識,有助于我們對英語詞語的理解。例如:the cat’s paw(貓爪子)。有一則寓言說,猴子慫恿貓從火中取栗,約定分而食之。貓每取出一顆,猴子即剝開吃掉,結果猴子受惠,而貓被火灼傷爪子,受人利用而一無所得。英語中常用“貓爪子”來比喻“被人利用而自己并無所得的人”。再如學習peasant(農民)一詞,如果你用它去稱呼一個英美國家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他會不高興。因為“農民”在漢語中是中性詞,而peasant在英語中往往是貶義詞,常表示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人”,真正的農民在西方稱為farmer。
(三)進行拓展練習,重視考試評價。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各級別的評價要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必須以考查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力爭科學地、全面地考查學生在經過一段學習后所具有的語言水平”。考評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大多數是通過兩個人的對話形式進行。因此,教師要特別重視英漢口頭言語方面的文化差異。這里僅舉高三復習優化探究上許多學生問到的一題加以說明:
——Lucy,let me help you fix your computer.
——______.I can manage it myself.
A.That’s Ok B.No, thanks C.Perhaps not D.Not at all
這個題目,不少同學選擇了C。中國人含蓄,當中國人要拒絕別人主動提供的幫助時,一般是不好意思直接說:“不用!”否則好像顯得太魯莽太沒禮貌。我們一般會先說:“不好意思麻煩你。”“還是不用了吧。”或者“別麻煩了。”等等。英美人坦蕩直率,喜歡開門見山。按照英美國家的習慣,若不想要別人的幫助,一般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因此,本題應該選B。我們應該了解和習慣不同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際。
采用對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進行考查評估這種策略,可以進一步推動對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培養。在處理歷年高考題及學生用學習報紙的習題分析發現,幾乎每份試題中都出現了一定的以英漢文化差異知識為內容的考題,這進一步說明了培養學生英漢文化融合意識的重要性。綜上所述,英語教師在教授英語知識的同時,必須十分注重英語文化背景的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意識,消除文化障礙,提高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敏感性,加強文化教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