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里極其重要的一部分。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雙重屬性。新高職教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教育與國際接軌,需要相應的人才。這就要求教育機構的各類學校向社會輸送的人才必須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傳統教育培養的人才模式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大潮中表現出歷史的局限性,具體表現為綜合素質不高、動手應變能力差、缺乏創造力和創新意識等。新高職的受教育者在接受一段時期的學習后,體現出的應是對社會更強的適應性、更強的應變能力和更加完善、新穎、充滿時代氣息的知識體系和技能,即新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綜合素質。
新高職教育模式的出現是高等教育為適應社會發展進行改革嘗試的一種體現,它的目標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培養受教育者的社會應變能力和創造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大發展,體現了教育要服務于社會的思想理念,這就要求高職教育工作者轉變思想觀念,不能坐井觀天,閉門造車,而要走出書本,入世育人。
由于學生生源的減少和各類大學的不斷擴招,近幾年,我國很多中等職業學校通過與高等學校合并或直接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簡稱“高職”,這里稱它為“新高職”。新高職是什么?1999年教育部決定,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試行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舉辦高等職業教育。為區別于1998年以前的高職,這種按新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舉辦的高職稱為“新高職”。
國家對“新高職”的教育指導方針里有這樣兩條說明:(1)在教學管理上要求按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按適應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的要求確定,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并重,畢業生具有直接上崗工作的能力。(2)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有關職業技能考核標準,對學生實施職業技能考核鑒定,使學生畢業時能獲得相應的學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這就決定了新高職教育的責任重大,必須讓學生學到真本事,不能拘泥于課本,要走出課本、走向社會。
新高職教育模式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思想和教學內容緊跟時代步伐,培養出的受教育者應是綜合素質較高,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各類人才。這就要求作為教育過程實施者的教師一方面要有廣博的知識,另一方面要走出校門進行必要的社會實踐,充分掌握社會發展動態,使自己的教授過程充滿時代氣息。教師要掌握廣博的知識,就要不斷地進修學習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動態,并有意識地把自己的專業方向和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堅持不懈地汲取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新高職教師絕不能閉門造車、坐井觀天。僅僅待在學校教授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要有意識地走進社會,到企業、公司和廠礦中去調查、實踐,把教學融入社會實踐中去感受社會需要的東西。這對于在有固定教學計劃的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師來講確實是一件不太容易做到的事,但作為教育實施者的教師了解社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這也是新高職教育模式區別于傳統教育模式的特點之一。順應時代發展、傳統教育觀念的改革勢在必行,其中包括對教學模式的改革。新高職教育模式發展初期實踐者的教師,關鍵要樹立這樣一種自我意識:在現階段允許的條件下,充分調動自己的創新意識,開展新高職教育方面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開展教育探索和實踐,推動新高職教育模式的發展和完善。
國外一名知名教育家談到,他之所以教書是因為教書是一門建立在“變”基礎上的職業:每一學年,學生在變,教學內容也在變,他在這種以“變”為特點的教書過程中,為適應教學要求,迫使自己不斷學習和探索。這說明新高職教育模式表現出的特性無疑是一種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探索,需要高職教師終身學習。
新高職教育切忌淪為一般傳統的學校教育。新高職教育應與市場需求掛鉤,教育方面要突出“活”與“變”的思想。現階段從事新高職教育的教師更應時刻警惕自己的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淪為一般的傳統學校教育。當然,新高職教育應吸收傳統教育的優點完善自己,但新高職教育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必定區別于普通意義上的傳統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必須做到與時俱進,既要有遠見卓識,看到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又要真正實現社會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新高職教育的教育內容更應隨時代的發展變化、靈活應對。培養出的社會人才應既能體現某一職業的社會需求,又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大潮中應付自如、游刃有余。
現今用人單位非常講究人的綜合素質。新高職教育必須是一種體現綜合能力的素質教育,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我們一定要把高職教育和一定的短期培訓模式區別開來。如今社會上各種職業資格證書培訓不勝枚舉。這類培訓可以理解為職業教育的一種方式,但絕不能和完整的高職教育劃等號。那種局限于職業的、急功近利的、僵化工具性的職業教育肢解了全面發展的職業教育目標,盡管可能僥幸獲得某些職業適應性的成功,甚至會發生畢業生供不應求的暫時的虛假現象,但依然必須力行調整。因為它與綜合能力的提高是背道而馳的,終究要被社會淘汰。新高職教育模式是一種終身學習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受教育的對象不應僅滿足于獲得某項技能、證書的培訓學習,而應理解掌握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理念,為自己獲取終身發展的動力基礎和發展源泉,注重道德品德的修養。因此,受教育者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某一時期只能看作新高職教育的一個階段,要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變化的需要,保持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就要不斷通過學習補充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高綜合素質。
現代意義上的新高職教育應理解為包括受教育者為適應社會需求接受再教育所需的發展過程和階段。受教育者在接受一段時期的學習后,體現出的應是對社會更強的適應性、更強的應變能力和更加完善、新穎、充滿時代氣息的知識體系和技能,即新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綜合素質。
總之,為適應新形勢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工作者應樹立大教育觀,與時俱進,轉變思想觀念,接受新的社會理念,走出學校,樹立終身學習觀,建立學校和社會的“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