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初步了解蘇州地區高中生與父母的溝通狀況,作者利用分層整群抽樣法,采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親子關系診斷測驗表,對蘇州地區一所高中的部分學生實施了與父母溝通狀況調查。結果顯示:(1)蘇州地區家長與孩子溝通狀況并不是很好;(2)父母與孩子在溝通情況上有顯著差異;(3)大部分父母還沒有與孩子溝通的習慣;(4)父母沒有好好跟孩子溝通的意識和技巧;(5)蘇州地區家長對孩子拒絕程度高。為此,學校和家庭應該重視高中生與父母溝通問題,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干預,保證和改善高中生與父母溝通狀況。
關鍵詞: 蘇州地區 高中生 親自溝通狀況
1.引言
據《北京晨報》報道,過去常被人視為最親密的親子關系正在出現讓人震驚的裂痕。北京近期一項針對3000多名中學生心理狀況的抽樣調查顯示,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歡自己的父母,近70%的中學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極度反感父母”。
首先是子女對父母的態度讓人吃驚:6.62%的孩子懼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對父母反應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歡自己的父母。在回答“你很在意誰對你的看法”時,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同學或朋友,近30%選擇老師,15%學生選擇父母,4%左右選擇其他長輩。在中學生的心目中,重要關系人員依次是:同學或朋友、老師、父母。
那么蘇州地區高中生與父母溝通狀況究竟如何?就這個問題,我們展開了相關的調查研究。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我們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式,在蘇州地區選取了一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以該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出19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77份,樣本有效率89.3939%。父母測驗與兒童測驗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1和0.92(經斯皮爾曼——布朗公式校正),表明內在一致性很高。
2.2研究方法
2.2.1本次研究采用“親子關系診斷測驗表”,該表共100個項目,分10個分量表,每個分量表有10個項目:拒絕、拒絕、期待、干涉、不安、溺愛、矛盾、不一致等,該量表采用積累量表法:“不是”記3分,“有時是”記2分,“常常是”記1分。
2.2.2數據分析。運用Microsoft Excel 2003的“求和”、“求平均值”、“自定義篩選”等功能進行數據分析。
3.結果及分析
3.1蘇州地區高中生親子關系診斷測驗表項目比例狀況
表1和表2數據顯示,蘇州地區家長與孩子溝通情況存在較大問題,其中父母強迫孩子做父母認為好的事情最為嚴重。蘇州地區家長對孩子拒絕程度比較高,大部分父母有嘮叨、不信任孩子的習慣,甚至在心情不好時,孩子比平時多挨罵。根據某些專家的分析,這樣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不安,從而導致父母跟孩子的溝通更加困難。類似生活中的細節父母要多留意,認真對待這些和孩子溝通有關的細節,為和孩子良好溝通做鋪墊。
表1 蘇州地區家長與孩子溝通的統計結果
表2 蘇州地區家長對孩子拒絕程度統計結果
3.2蘇州地區父親母親與孩子溝通不同情況的比較
表3 蘇州地區父親母親與孩子溝通不同情況統計結果
表3顯示,除“和孩子有關的事情父母是不是和孩子商量”,父親比母親與孩子溝通良好外,其他都是母親比父親與孩子溝通良好。
4.討論與分析
4.1蘇州地區家長與孩子溝通狀況分析
從表1結果中可以看到,蘇州地區家長與孩子溝通狀況并不是很好,當孩子和父母商量同孩子有關的各種事情時,只有28.7879%的父母常常會同孩子商量,有62.1213%的父母硬要孩子做父母認為是對孩子好的事情,只有37.8788%的父母不假裝沒聽見孩子的辯解或不同意見。
4.2蘇州地區家長對孩子拒絕程度分析
從表1結果分析中可以看到,蘇州地區家長對孩子拒絕程度高。父母對孩子有時或常常嘮嘮叨叨發牢騷的占78.7879%,父母對孩子做的事情有時或經常說“那不行”、“這不可以”的占56.2626%,父母情緒不好時孩子比平常有時或常常多挨罵的占75.7576%。可見相當大的一部分家庭不是“民主型”,這樣孩子與父母不能在相對平等的平臺上對話,也就不能使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良好。另外,依父母的心情而定是否對孩子好,這樣會給孩子造成不安的陰影,孩子在這種陰影的籠罩下何談與父母溝通良好。因此,親子溝通技巧的養成,需要父母與子女雙方在家庭生活共同實踐,營造一個開放的親子氛圍,學生不能被動讓人關愛,而要注意與父母溝通時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完善個體社會化的程度。
4.3蘇州地區父母與孩子溝通不同情況的統計結果分析
從表3結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父母沒有與孩子溝通的習慣,有16.6667%的父親常常強迫孩子做他認為好的事,有15.1515%的母親常常強迫孩子做她認為好的事;有16.6667%的父親常常對孩子做的事總不滿意,有15.1515%的母親常常對孩子做的事總不滿意。因此,父親與孩子溝通情況與母親、孩子溝通情況有明顯差異,并且父親與孩子溝通情況比母親與孩子溝通情況差。
4.4蘇州地區父母與孩子在某些問題上不同觀點的分析
從表1—3結果中可以看出,父母與孩子在某些問題上有不同觀點,例如,父母是不是和你商量同孩子有關的各種事情,孩子認為常常是的占28.7879%,父母認為常常是的卻分別占62.1212%與57.5757%。父母認為是好的事情,會不會硬要孩子去做,孩子認為常常是的占62.1213%,父母認為常常是的卻分別占16.6667%與15.1515%。為什么會出這么大的不同?是因為父母一廂情愿地認為某些事情是孩子該做的,可是孩子并不這么認為。孩子根本不愿意做某些事情。還有父母有時或常常在心情不好時更多地讓孩子挨罵的占75.7576%,可見父母沒有好好跟孩子溝通的意識和技巧。
5.結論與建議
面對以上分析我們得到下結論,總的來看蘇州地區高中生與父母溝通狀況并是很好,家長需要與孩子共同努力,以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狀況。為達到這一目的,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設法防止、縮小或消除高中生與父母的“代溝”。一方面,父母要對子女寬容,并認識到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意義,認識到自己需要不斷社會化。要了解子女的心理特征,引導他們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新舊事物。另一方面,高中生要對父母理解,了解傳統文化中值得肯定的價值取向,認識社會的實際情況,采取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感的行為。只要雙方互相尊重、相互容忍,加強交流與溝通,代際差異帶來的不協調現象就可以不斷減少。我們既不要過分夸大這種差異,又不要否認“代溝”的實際存在。
其次,理解尊重子女。父母的理解和尊重是高中生最渴望的,他們渴望父母理解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權利。要想與子女那邊溝通良好,父母就應理解和信任他們。
最后,作風民主。在民主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以平等的方式交往,他們絲毫不擺家長的架子,對子女既是保護者,又是知心朋友;他們既尊重子女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又對子女施以必要的教育和指導,充滿關心和愛護。這種養育態度是深受子女歡迎的,對高中階段的子女,父母要少用高壓控制,民主監督才是可行的辦法。要鼓勵高中生自己決定自己的事。當然,父母要當好參謀,加強指導和提出建議,這樣父母與孩子才會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參考文獻:
[1]王希永等.家庭心理教育藝術[M].開明出版社,2000.
[2]衛亞莉.好父母壞父母親子關系溝通技巧[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許新建.高中家長學校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5]李百珍.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咨詢[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