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留守兒童管理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也是學校、家長比較頭疼的事情。只有仔細地調查分析,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多管齊下,綜合管理,才能使這些雙親外出經商打工的“留守兒童”健康茁壯地成長。
關鍵詞: 留守兒童 教育問題 教育措施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兒童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占我校學生總數的25%。我通過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調查、分析。
一、留守兒童的管理現狀
(一)監護人溺愛放縱,學校教育難以奏效。家長愛孩子是人之常情,孩子得到愛的滿足是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但是外出打工的家長,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兩次。在家時,給予“100分”的愛,恨不得把全身心的愛給孩子,甚至把變味的愛也給孩子。孩子要錢給錢,要物買物,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長對他們嬌生慣養,百依百順,甚至是溺愛放縱。
(二)留守兒童缺乏管護,節假日安全難以保證。留守孩子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護,加之節假日是孩子的自由活動時間,這就造成學校與家庭管理的“真空地帶”,他們年紀尚幼,思想單純,自我保護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節假日在水塘中游泳,在水壩邊垂釣,在公路上飛車,在網絡中沉迷……很容易出現意外傷害事件,成為影響學生安全的一大隱患。
(三)留守兒童隔代管教,監護管理難以到位。留守孩子一般是由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朋友臨時監護,大多數監護人是爺爺奶奶。這樣隔代管教、監護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是極端溺愛,一是極端粗暴。爺爺、奶奶年紀大,對小輩往往溺愛放縱,小孩要錢給錢,要吃給吃,每天上學就行,至于在外面干什么,就不管了,想管也管不了。失去約束的留守兒童特別頑皮任性。有一些老人,一生辛苦一輩子,好不容易把兒女拉扯長大成人,現在又要照看孫子、孫女,又要處理家庭瑣事,身心極度疲憊,脾氣粗暴,教育方法簡單,對留守兒童非打即罵。這樣不但不能管教好留守兒童,反而發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事。
(四)家校管理脫節,心理磨合難以實施。
二、留守兒童的教育措施
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必須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覆蓋到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各個環節。在深入了解了影響這些“留守兒童”的表現和原因后,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可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教育內容。
(一)健全機制,充分發揮學校在關愛留守兒童中的積極作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學校要起積極作用,努力幫助外出務工的家長解決后顧之憂,真正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制度。學校要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兒童的基本信息,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檔案和聯系卡片。
2.實施關愛留守兒童責任幫扶制度。簽訂承包責任書,建立教師關愛學生校務日記,讓有條件的教師成為“代理家長”和“愛心媽媽”。部分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生活情況;教師定期走訪,與臨時監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孩子的情況,幫助監護人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
3.實行留守孩子“談心日”制度。學校定期召開留守兒童會議,每班每月至少開展一次關于留守兒童的主題隊會活動。通過正面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難,認真學習,遵規守紀,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明白父母打工掙錢來之不易,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班主任、科任老師平日要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身心健康,讓留守兒童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增強師生的親切感和信任感,進而成為可信賴的朋友。
4.加強對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學校開設心理教育課,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
5.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教學方式,從根本上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注重因材施教,發揮每個學生特長,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學有所長。
6.建立關愛留守孩子的應急機制。學校建立“留守兒童→學校→家長(監護人)→政府”之間完備的聯系方式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留守兒童在校期間遇到突發事件,要30分鐘內告知委托監護人,1小時內告知在外務工家長,2小時內報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在任何情況下,以保證學生的安全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諉。層層簽訂學校安全工作責任狀,明確包保責任制,對重點留守兒童實行師生“一幫一”、“一帶一”包教幫扶,使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二)加強溝通,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必須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覆蓋到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
1.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交流與溝通。學校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公布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聯系電話、詳細通訊地址;開設親情專用電話,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系,家長可以隨時通過電話,知道孩子在校的情況;通過書信的方式與家長定期聯系,如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長匯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并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
2.重視家庭教育。關心孩子,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社會的有用人才,不僅是父母應盡的義務,而且是法律賦予的責任。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尤其是母親不應該離開孩子,外出務工要盡量帶孩子隨身就讀或把孩子寄養在有一定條件、有教育能力的人家。做到在外地多聯系孩子,多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務工淡季盡可能多地回家與孩子見面,在孩子生日期間或傳統節日時捎寄些衣物、食品,讓孩子體會到父愛母愛。
3.注重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培訓。學校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等途徑,加強對孩子家長或其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孩子的水平。
4.加強同村社、家庭的合作。為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學校可啟動“留守兒童關愛工程”,成立“貧困學生救濟基金”。學校同村社、家庭聯系,印發“關愛留守兒童倡議書”等,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關心留守兒童,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在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多管齊下,綜合管理。
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這些雙親外出經商打工的“留守兒童”一定會健康茁壯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