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當前社會和學校關注的熱點。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在健康、心理、教育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從留守兒童心理來看,存在著委屈難過、孤獨、敏感自卑、逆反等問題。學校應采取多種措施,包括建立家校聯系制度、教師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建立結對幫扶制度、為留守兒童開設心理疏導通道、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改善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狀況。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健康情緒 教師感染 家庭教育 情感體驗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農民進城務工,由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留守兒童群體。留守兒童即父母雙方長期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由祖輩或親友代為監護的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給留守兒童塑造了一個特有的精神世界,每個孩子對自己父母的外出都有特定的情緒體驗。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親子之間正常的溝通和交流,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和情緒體驗,進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教師必須學會用恰當的方式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情緒,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一、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在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由于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客觀因素的存在,加上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及有效的教育、引導和管理,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出現了許多不良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強烈的孤獨感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家庭環境的不穩定讓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產生較強的孤獨感受。尤其是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他們主要在爺爺奶奶或者親戚的監護下生活,缺乏父母雙方的關愛和支持,更容易產生孤獨感。
(二)委屈難過
委屈難過是留守兒童的另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情緒體驗。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的外出,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面對和解決。當看到同齡孩子有父母在身邊陪伴或者幫助解決問題時,留守兒童不免在對比中產生一種委屈難過的體驗。
(三)敏感自卑
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比較在意別人的看法,對他人的反應較為敏感。這種敏感的情緒體驗,在一定程度上與留守兒童自卑的心理特點有關。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有些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而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更強的逆反心理。
由此可見,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學業成績的提高。
二、培養留守兒童健康心理的有效策略
(一)發教師的感染作用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父母的關愛,在學校他們把教師當做模仿的榜樣,會在無意中接受教師的情感影響。因此,教師始終要把自己積極的情緒展露在留守兒童面前。
首先,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做到無論發生什么事,有多么沮喪,只要一走進課堂,就要表現出熱情開朗、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以此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情緒,使他們內心產生共鳴。言傳身教,引領留守兒童用熱情樂觀的態度去幫助別人,從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不良情緒隨之化解。
其次,教師和留守兒童交流時要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多肯定、少否定,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安慰、疏導和更多的理解與支持。讓他們從老師的言行中樹立自信,積極樂觀地面對困難。
(二)加強家庭的情感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配合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而農村留守兒童正常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不能很好地配合學校對孩子進行教育,出現問題也很難溝通和教育,從而使留守兒童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慣,產生了消極的情緒體驗,進而影響其學習。針對這一情況,我校建立了家校聯系制度,定期召開家長會,組織臨時監護人培訓,利用節假日留守兒童父母回家探親的機會,到留守兒童家中進行家訪,同時,給家長發放留守兒童家校聯系卡,卡上不僅有班主任的聯系電話,還有科任教師的聯系電話,通過此卡要求家長在正常情況下一周要和孩子聯系一次,每兩周和班主任或科任老師聯系一次。除了電話聯系之外,還可以采用書信的方式。通過與留守兒童父母和臨時監護人的溝通和交流,使他們了解留守兒童特有的情緒,以及其他不同于非留守兒童的特點,并學會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從而使留守兒童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心理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對其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都會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使他們能夠與其他非留守兒童一樣健康發展,必須使留守兒童學會主動調節情緒,培養自我調控能力。因此,教師應教給留守兒童自我調節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合理宣泄法等,讓他們釋放內心郁積的不良情緒,保持身心健康。
(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留守兒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參照框架,可以滿足留守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讓他們認識到在與人的不斷交往過程中,能增長知識,積累經驗,認清自我、完善自我,逐漸學會怎樣與人和睦相處,懂得與人和睦相處的意義,體驗與人和睦相處的喜悅。
總之,我們應重視培養留守兒童健康的情緒,用愛心去撫慰,用行動去轉化,使留守兒童保持穩定、樂觀、開朗的情緒,保證身體健康、精神飽滿、心情愉快地學習,增強學習效果,從而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唐松林.論心理咨詢與德育的關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2]劉華山主編:學校心理輔導[M].人民出版社,1998.
[3]胡愈琪.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與對策[J].新西部,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