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三十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研究已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結構、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系統和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等研究,成果頗豐。綜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不足與展望,以期對進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研究有所裨益。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動力研究; 述評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6-0037-05
國內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研究由來已久。但是改革開放后近三十年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研究相對較少。搜索中國知網結果顯示,最早專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問題的論文是李成飛在1992年《鹽城師專學報》第4期發表的《淺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之后是李海林在1994年《江蘇高教》第4期發表的《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動力探源》,而后吳曉敏、張雯、馬奇柯、劉居安、劉先進、郜火星、劉黨英等學者陸續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及其機制的研究散見于一些論文和著作之中,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結構、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動力、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系統和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等研究,但是已有研究還存在許多不足,需要進一步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研究
動力存在論。邱偉光,張耀燦認為,作為一種能夠自我運行、自我調節的系統,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必然存在一種能夠推動這種自我運動穩定向前發展的動力。離開了動力,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不能正常進行。[1]
道德動力論。道德動力是指主體在社會實踐中的道德需要,是推動道德主體接受和踐行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力量。[2]對新時代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關鍵在于啟動和增強大學生主體追求道德的動力。[3]
需求動力論。范樹成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機制系統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變化發展的源泉、動力,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由低級階段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內在依據,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動力。[4]
現實動力論。劉卓紅、鐘明華等認為,面向現實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動力。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全球化的現實、我國改革開放與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知識經濟與網絡時代的現實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個性化的現實。[5]
文化動力論。彭未名認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文化動力中生成,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文化活動,作為“成人”的教育,寓于文化之中,指向交往的人。[6]
美學動力論。孔偉英認為,美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貌與動力,思想政治教育美學是將道德理念化為美的形象或在美的形象中寓含道德理念、讓教育雙方愉快溝通自覺接受的教學模式。[7]
精神動力論。馮東飛認為,精神動力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動力,最終目的是恢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質。[8]
從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研究看,動力存在論從思想政治教育運作系統的角度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一定存在動力,但是具體是什么動力,并沒有歸納出來。道德動力論主要是強調道德主體的道德需要是動力,雖然只強調了主體方面的動力,但本質上還是需要動力論。其他研究都是把矛盾、需求、現實、文化、育美學和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從某一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確實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僅從某一方面論述存在片面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研究
矛盾論。有學者認為,思想品德的要求與人們實際的思想品德水準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如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等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領域的特殊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發展的動力。[9]也有學者認為,社會發展對思想政治觀點、道德品質的要求與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現狀之間的矛盾,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如王禮湛、余瀟楓認為,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任務所體現的社會發展對思想政治觀點、道德品質的要求與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現狀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10]也有學者認為,應然自我與實然自我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自我教育的根本動力。如姚紅波、許悅聯認為,應然自我與實然自我之間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自我教育的根本動力。[11]
激勵論。周曉波認為,激勵原則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驅動力。[12]
需要論。邵獻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源自于“需要”。在宏觀場域、中觀場域表現為本階級、本社會對人們的思想品德要求轉變為人們實際的思想品德,具體表現方式是領導權威、組織動力、制度規范、文化熏陶和傳媒滲透等;德育“需要”在微觀場域的具體表現為物質需要、情感需要、歸屬需要和理想需要等。[13]李合亮也認為,人的需要的確是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根本原因。[14]馬奇柯也認為,動力源自于需要,“需要與滿足兩者之間有對立統一性”以及“需要的永不滿足性”。[15]
共同理想論。張雯認為,最高層次的動力是理想、信仰和世界觀,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激發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性的根本動力。[16]
價值觀論。李海林認為,解決了價值觀念問題,自然也就規范了行為。學生確立了“應該做什么”的信念,會自動形成一種“不能做什么”的行為制約。所以,價值觀是人的所有行為規范、行為準則的驅動力價值觀是動力源。[17]
從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研究來看,矛盾論是占主導地位的理論,主要是借助了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論作為分析框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進行深入剖析,可謂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本質。需要論和激勵論都把一定的利益或者需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指出了主體對利益的內在需要是一種內在動力。具有一定合理性。可以為我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及其機制提供有益的參考。共同理想論和價值觀論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角度,把現階段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或者人們對于價值觀的需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動力,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以特殊代替的一般,而且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作為根本動力也有失偏頗。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結構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結構二元論。吳曉敏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存在著物質動力和精神動力,這個現實要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辯證動力觀,幫助工作對象正確對待物質利益,實現堅持物質利益原則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機結合。[18]
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結構三元論。張雯認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動力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內部動力、外部壓力和吸引力。[19]劉黨英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動力類型有三個層次:一是來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微觀動力;二是來自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主體的中觀動力,即存在于社會政治體系內部的政治性的社會組織和群體的動力;三是來自思想政治教育本體性主體的宏觀動力,即代表社會、國家、民族利益的統治集團或先進階級的動力。[20]劉居安也有類似觀點。[21]
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結構四元論。劉先進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是主體方向力、客體內驅力、介體傳遞力、環體支撐力諸因素形成的力的平行四邊形的合力。[22]
上述三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結構進行了概括,可謂是逐步深化和具體化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結構二元論直接套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存在著的兩大宏觀社會動力——物質動力和精神動力,而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辯證動力觀,特別強調要正確對待物質利益。三元論則是初步觸及了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內核,從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結構組成的不同層次、不同主體,由內到外,由微觀到宏觀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結構。四元論則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分為主體、客體、介體和環體四個部分,在根據力的方向、根據、傳遞和力發生的條件與范圍,把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分為主體方向力、客體內驅力、介體傳遞力、環體支撐力諸因素形成的力的平行四邊形的合力,這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研究最為完整的一個動力結構。不僅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存在動力,也指出了介體、環境等因素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遠不是這么簡單可以劃分為幾元,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多因素、多重規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復雜社會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動力也是一個多方向、多根據、多因素、多種力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的復雜的動力系統。
四、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系統研究
接受主體動力系統。劉居安認為,以社會需要為核心的外在被動力和以自身需要為核心的內在主動力,兩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合力即為接受主體動力[2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動力系統包含三個子系統:內在主動力系統、外在被動力系統和合動力系統。[24]內在主動力系統結構解析,[25]外在被動力分析,[26]正向外在被動力分析,[27]思想政治接受主體的主動力系統是由其主動力的基本要素及相互關系組合而成。[28]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動力是由若干分力相互矛盾運動而生成的合動力。依據不同的視角,接受主體動力類型可分為外在被動力與內在主動力、主要動力與次要動力、長遠動力與短暫動力、起始動力與繼起動力、有意識動力與無意識動力等。[29]
精神動力系統。張毅翔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主體性的產生、發展源于教育客體自我建構的精神動力系統,是系統內部各要素交互作用的必然結果和狀態。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精神動力系統主要由動力主體、動力客體、動力內容、動力動機和動力目標五部分構成。[30]
靜力學系統和動力學系統。楊媚在其碩士論文中,從靜力學的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系統作了縱向和橫向分析闡釋。在縱向分析中詳細解釋了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系統的最深層(需要)、中間層(矛盾)和淺表層(外部影響因素:國際國內環境、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社會的觀念上層建筑)的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橫向分析中分別解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體動力(宏觀、中觀、微觀三類)和接受主體動力(內動力、外動力、合動力),并給它們作了宏觀、中觀、微觀分類。同時還闡釋了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傳媒(思想傳媒、利益傳媒、文化傳媒和信息傳媒)及它們如何發揮動力傳輸作用。[31]
從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系統研究中看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接受主體的動力系統和精神動力系統的研究上。而且精神動力系統的研究也是主要研究教育客體(接受主體)的精神動力系統。這就意味著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接受主體的動力系統,只是精神動力系統是對接受主體動力系統中的精神動力子系統做了單獨的分析而已。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動力系統,如教育主體的動力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動力系統、聯動力動力系統、綜合動力系統等等均為涉及或深入。楊媚的靜力學系統和動力學系統借助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問題進行了研究,相比于學界目前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其特點在于不是從某一個單獨角度入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單一方面,而是系統全面地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系統展開研究。這其中既有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系統的靜態考察也有動態考察,既有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體的動力分析也有對接受主體的動力分析,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三個動力作用原理,以期搞清楚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態發生過程。這些可謂是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研究的集大成者,有一定合理性和借鑒意義,但是多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邏輯互動的內部動力構造要素作為分析范疇,忽視或沒有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歷史與邏輯、繼承與創新等邏輯互動的各種動力要素的分析。不得說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缺憾。
五、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研究
第一種觀點認為,動力機制主要由政策導向機制、物質激勵機制、精神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等四方面構成。[32]
第二種觀點認為,政策導向機制、利益導向機制、精神動力機制、競爭機制、創新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主要內容。[33]
第三種觀點認為,動力機制包括目標成就機制、尊重關懷機制和競爭激勵機制。[34]
第四種觀點認為,動力機制是指機制運行的原動力(動力源泉)、驅動力(動力因素)、互動力(動力協調)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構狀態及其啟動原動力、激發驅動力、協調互動力以形成最佳正向合力的方式、過程和達到的水平。[35]
第五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實際上是由來自本體性主體、實踐主體和接受主體三個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三個方面的分力根源于各自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36]
第六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就是激勵原則。科學地運用目標激勵與榜樣激勵相結合的原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情、理、行相結合的原則,將會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7]
第七種觀點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需要有核心動力作為保障,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保障機制顯得尤為重要。動力保障機制的建立,需要在教育主體和客體間的互動中對教育者進行激勵、約束并最終歸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38]
第八種觀點認為,德育機制有利益協調機制、接受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評估機制以及和諧機制。[39]
第九種觀點認為,高校德育動力機制包括組織、個人、責任和激勵四個動力機制,它們由于動力來源不同而運行特點不同。[40]
第十種觀點認為,德育動力機制包括生產力——德育動力的場域機制,實踐——德育動力的生成機制,利益——德育動力的傳導機制,文化——德動力的規訓機制等等。[41]
從已經取得的成果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問題的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共識少,分歧多。關于德育動力機制研究,目前學術界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出發,根據不同理解對德育動力機制問題發表自己看法,除個別內容有交叉外,分歧明顯。主要原因是對德育動力機制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同。前三種觀點,主要從側重“機制”的角度分析德育動力機制。但三者又有差別,第一種觀點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人的需要層次理論為出發點來認識德育動力機制;第二觀點從人的行為動力機制的多樣性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復雜性角度來認識德育動力機制;第三種觀點從精神需要、心理需求角度來認識德育動力機制。第四種觀點和第五種觀點有相似之處,側重從“動力”的角度分析德育動力機制,但也有差別,第四種觀點認為德育動力機制是原動力、驅動力、互動力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構狀態及其正向合力的方式、過程和達到的水平,第五觀點則是從本體性主體、實踐主體和受教育主體三個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上認識德育動力機制。第六種觀點從激勵原則分析德育動力機制。第七種觀點說的是德育的動力保障機制。第八種觀點對德育機制總結為六大機制,具有一定綜合性。第九種觀點側重從動力來源和運行特點角度分析德育動力機制。第十種觀點力圖綜合理性和非理性兩個要素,借助數學上的位似三角,建立一個開放、動態、定規、擴張的模型。
第二,重經驗結論而輕理論高度。已有的研究大多只抓住某一個或幾個動力系統類型,從思想政治教育實操性和實效性的角度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問題,得出的動力機制一般是經驗總結性質的結論。對于一些重大而又帶有基礎性的理論問題較少從理論的高度,特別是鮮有交叉學科的理論視角展開深入探討。譬如,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動力的系統類型、結構要素、精神實質、基本經驗和演變規律等尚未能夠進行深入研究,因而使得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研究缺乏系統論證和理論高度,因而缺乏說服力。
第三,重主體內動力和客體外動力的分析而忽視理論與實踐、歷史與邏輯、繼承與創新等邏輯互動的各種動力要素的分析。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邏輯互動的內部動力和外部動力及其互動的分析,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其動力的類型和動力機制的類型是相當復雜的。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結構要素不但有主體形態的結構要素,有實踐形態的結構要素,也有理論形態的結構要素。我們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的結構要素時,要把這三種結構要素都要考慮進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具有聯動性和綜合性。不能簡單的歸屬于內動力和外動力的任何一種分類標準或分類屬性,而應該分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聯動型動力機制和綜合型動力機制。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不但具有加速機制,還有緩沖機制和延緩機制。我們在研究時往往只關注加速機制,認為加速機制才是積極地動力機制,而沒有考慮緩沖機制和延緩機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運行是有規律的。但遺憾的是目前的研究很少涉足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規律性認識的研究領域。
綜上所述,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問題的研究本來就不夠深入,研究結果卻有著很多重復之處,許多研究都是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動力系統研究,很少有學者能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進行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提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從這一意義上,在社會轉型時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問題研究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首先,前人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問題的研究已經逐步展開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這就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問題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從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來看,目前學術界對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問題的研究還不夠,現有研究也有很多需要深入的地方,迫切需要加強。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問題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一個重要的基礎理論問題,又是事關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現實問題。只有從理論和實踐、主體與客體、歷史與邏輯、繼承與創新等層面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機構要素、精神實質、基本經驗和演變規律,才能真正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的全部內涵,全面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系統化、理論化和科學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7-208.
[2] 宋 明.大學生道德動力建構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5(2):10-12.
[3] 李麗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動力分析及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3.
[4] 范樹成.德育過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54-155.
[5] 劉卓紅,鐘明華等.開放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1-82.
[6] 彭未名.大學德育:在文化動力中生成[J].高教探索,2005(5):25.
[7] 孔偉英.德育美學尋回德育的原貌與動力[J].探索與爭鳴,2006(5):45.
[8] 馮東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動力問題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46-48.
[9] 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2-33.
[10] 王禮湛,余瀟楓.思想政治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247-254.
[11] 姚紅波,許悅聯.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自我教育的動力機制研究[J].求實,2006(1):80-82.
[12][37] 周曉波.激勵原則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驅動力[J].錦州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8):56.
[13] 邵獻平.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新論[J].探索,2006(5):90.
[14]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關于其起源及本質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9.
[15] 馬奇柯.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J].江漢論壇,2004(9):25.
[16][19] 張 雯.試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動力原則[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4):19-20.
[17] 李海林.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動力探源[J].江蘇高教,1994(4):29-32.
[18] 吳曉敏.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辯證動力觀[J].求實,2000(12):40.
[20][36] 劉黨英.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3):53.
[21] 劉居安.論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4):130-132.
[22] 劉先進.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探析[J].求實,2006(7):80.
[23] 劉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動力問題探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4):106.
[24] 劉居安.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動力系統的結構及其管理[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9):19.
[25] 劉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內在主動力系統結構解析[J].理論探討,2005(2):77.
[26] 劉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外在被動力分析[J].求實,2005(12):8.
[27] 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正向外在被動力分析[J].探索,2006(2):109.
[28] 劉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的主動力系統審視[J].理論探索,2005(4):49.
[29] 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體動力類型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06(3):153.
[30] 張毅翔.論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精神動力系統[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8):11.
[31] 楊 媚.思想政治教育動力問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4.
[32] 李成飛.淺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J].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4):79.
[33] 馬奇柯.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機制[J].江漢論壇,2004,(9):25.
[34] 張亞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動力機制探析[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41.
[35] 姜維茂,李新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當議[J].濰坊醫學院學報,1995(4):252.
[38] 張栓興,武 炎,單舒平.試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保障機制[J].理論月刊,2006(3):59.
[39] 劉紅梅.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研究[D].西安: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40] 蔡龍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動力機制及其運行特點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0(8):185.
[41] 趙燈峰.思想政治教育動力論[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1.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