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先爭優活動開展的效果怎樣,如何評價,雖可以由基層黨組織進行自我評價,亦可以由上級黨組織作出總體評價,但從根本上說,要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評價的第一標準。堅持“群眾滿意”標準是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尺,堅持“群眾滿意”標準是創先爭優活動的本質要求,堅持“群眾滿意”標準是創先爭優活動取得實效的基本保證。
關鍵詞:創先爭優; 群眾滿意; 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6-0082-03
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基本主張,就是各方面的工作要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贊成、擁護、答應為標準。同理,創先爭優活動開展的效果怎樣,如何評價,雖可以由基層黨組織進行自我評價,亦可以由上級黨組織作出總體評價,但從根本上說,要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評價的第一標準。堅持這個根本標準,創先爭優活動就能實現預定目標,離開這個根本標準,創先爭優活動就偏離了方向,甚至會失去其本來意義。
一、堅持“群眾滿意”標準是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尺
回首中國共產黨走過90年的不平凡歷程,能夠從一個只有50多名成員的黨,發展到擁有8000多萬名黨員的世界上第一大執政黨,這其中的奧秘就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了不論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不論開展什么樣的執政活動,都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決策的著眼點,以人民群眾滿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人民至上的價值觀,這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就是我們共產黨人90年來始終堅守的永恒不變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1921年成立時起,中國共產黨就莊嚴宣告自己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為廣大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謀利益的黨,而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毛澤東同志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將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凝練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宗旨,自提出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無論世事如何變遷、環境如何變化,我們黨都始終秉承這一執政理念,從未偏離過。黨的歷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堅持黨的這一根本宗旨始終堅持,并作出過精辟論述。鄧小平同志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含義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是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江澤民同志曾說過,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為人民謀利益,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斗。胡錦濤同志指出,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天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要從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的高度理解和把握黨的宗旨,做到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人民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作為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成敗得失自然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價和檢驗。堅持群眾滿意標準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是評價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標尺,它最能衡量我們黨各項工作的好壞優劣。因此,無論是制定政策、出臺規范,還是評選評比、考核表彰,我們都要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都要注重群眾評價,增加群眾的話語權、評判權,而不是關起門來“閉門造車”,搞自我評價、自我認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展的歷次集中性教育活動,如1998年的“三講”教育活動、2000年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2005年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2008年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無一不是把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服務人民群眾身上,把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活動的最終目的,把人民群眾滿意度作為評價活動成功與否的最高檢驗標準。這些集中性的學習教育活動,都是不同階段加強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建設的戰略舉措,都不同程度地武裝了黨員領導干部的頭腦,提高了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能力,使人民群眾對我們黨的認同、支持及滿意度不斷提升,為今后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和可資借鑒的基本經驗。
二、堅持“群眾滿意”標準是創先爭優活動的本質要求
評價標準體現工作導向,反映價值取向。以什么為標準、用什么來衡量,實質上是一個對誰負責、讓誰滿意的問題。堅持群眾滿意標準、由群眾來評判,不能走過場,必須具有約束力,群眾贊成什么就鼓勵什么,群眾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眾反對的就堅決糾正。要經常看一看我們的工作是不是按照群眾的要求在展開,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辦法還需要改進,讓群眾真滿意、而不是“被滿意”[1]。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就要做到李源潮同志在全國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為民服務創先爭優視頻會上強調指出的“堅持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讓群眾切身感受到創先爭優帶來的新變化。”
1.堅持“群眾滿意”標準,就要擺正自身位置
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首先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擺正自身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人民利益至上的觀點、“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工作無小事”的觀點,自覺地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各級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要在活動中,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舟水關系,心系群眾、情牽群眾,尊重群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站穩黨的群眾立場,保持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僅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而且要牢記“權為民所賦”的道理。黨員干部要學會與群眾打交道、與群眾交朋友,虛心向群眾請教,說老百姓能夠認同的話,講老百姓能夠接受的理,做到“進得了門,談得上話,交得上心”,特別是要在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接觸交流中,培養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只有真誠對待群眾、用心貼近群眾,才會把群眾的疾苦當做自己的疾苦,把群眾的愿望當做自己的愿望,用有限的資源為群眾辦更多的實事。當前要高度警惕一部分黨員干部群眾觀念淡薄,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感情上疏遠群眾,對群眾疾苦視而不見,對群眾呼聲置若罔聞,對群眾利益麻木不仁,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嚴重,甚至發生角色錯位,不是把群眾作為服務對象,而是當成管理對象,習慣靠命令來強迫和壓服群眾的錯誤認識和做法。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強調指出,“每一個共產黨員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密切聯系群眾、處理好干群關系,是黨獲得群眾支持、贏得執政合法性的重要途徑。執政黨一旦脫離群眾,失信于民,就會喪失執政地位,遭致人亡政息的危險。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雖然發生了重大轉變,但人民群眾作為時代主體的地位沒有變、推動時代發展的歷史作用沒有變。實現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都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沒有與人民群眾休戚與共的情懷,就不會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最終就什么事情也辦不成,創先爭優活動自然也會背離初衷。
2.堅持“群眾滿意”標準,就要真情關注群眾
創先爭優活動能否讓群眾滿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從而對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有了解、有回應、有推動。要真心了解群眾的關切和期待,首先要直面現實,找準群眾所思所想所盼,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抓住群眾最關注的民生問題,努力解決群眾反響強烈的就業難、就醫難、就學難、居住難等“老大難”問題,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如果長期不了解民怨較深的民生問題,就可能積小矛盾為大矛盾,積小問題為大問題,就會有失去民心的危險,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各級黨組織要通過下企業、進學校、去農村、訪社區,通過座談、走訪、深入基層、征求意見、輿情分析、媒體傳播等方式,進一步疏通和拓寬民意表達渠道,尤其要保證弱勢群體的話語權,及時、準確地向上級反映社情民意,改變目前存在的“上情下達易,下情上達難”的狀況。如果對已經存在的、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就很難得到群眾的認可。總之,只有積極回應群眾的關切和期待,積極創新體制機制,為廣大群眾理性、有序地表達利益訴求提供制度平臺,才能奠定解決問題的基礎。
3.堅持“群眾滿意”標準,就要真情服務群眾
黨的基層組織和每位黨員就工作和生活在基層和群眾之中,與群眾聯系最密切,服務群眾最直接,站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最前沿。而廣大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只有在創先爭優活動中踏踏實實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多辦事,切實提高服務群眾的水平,才能充分體現出黨的先進性。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到群眾中去,服務群眾,解決群眾困難,是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必然要求。
各級黨組織要切實把創先爭優的實際行動落實在服務人民群眾、解決群眾困難上。要把服務群眾作為重要職責,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通過真心實意且實實在在的服務,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有效地動員組織群眾、宣傳教育群眾、服務群眾,把群眾得到具體好處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開拓更多更廣的為群眾服務的內容和渠道,滿足群眾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唯有解決好服務群眾的問題,創先爭優活動才能真正成為“群眾滿意工程”。
三、堅持“群眾滿意”標準是創先爭優活動取得實效的基本保證
創先爭優活動,旨在提高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而這雙重作用能否發揮好、發揮到位,關鍵要在服務人民群眾的實踐中體現出來。換言之,創先爭優活動是黨組織和黨員服務群眾的廣闊平臺,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有效載體,而要堅持“群眾滿意”標準,就必須讓人民群眾真正參與到創先爭優活動的一系列重要環節中來。
1.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是堅持“群眾滿意”標準的內在要求
創先爭優活動要堅持群眾滿意標準,就要全民總動員,廣泛吸收人民群眾參與,不能關起門來唱“獨角戲”、搞“內循環”。創先爭優活動只有同人民群眾在一起,請人民群眾來評判,以人民滿意為第一評價標準,才會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才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一是制定活動方案時要聽取群眾意見,向群眾作出公開承諾。創先爭優活動如果氛圍不濃厚,群眾對活動不了解,參與熱情不高,很難實現既定目標。因此要在做好動員部署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動、廣泛宣傳,積極探索多種宣傳途徑營造濃厚氛圍,形成黨內黨外互相呼應,社會各界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通過舉辦主題圖片展、印制活動宣傳單等方式,大力宣傳開展創先爭優的意義和成效,讓創先爭優活動深入人心。要按照要求,向群眾作出承諾并要想辦法兌現,讓群眾見到效果,不能說起來轟轟烈烈,做起來蜻蜓點水,失信于民。二是活動情況要向群眾通報,請群眾評議。基層黨組織要把開展活動情況、需要人民群眾參與的內容和環節,向人民群眾進行公開,讓群眾了解活動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要通過互聯網、熱線電話、市民論壇等渠道,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讓人民群眾有知情權,為其評判提供前提與基礎。三是評選先進請群眾參與推薦,向群眾公示,聽取群眾意見。群眾對黨的總體看法、對黨員領導干部的印象,往往就從身邊的黨員看起、從身邊的基層黨組織看起。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誰是真英雄還是假先進,人民群眾是最有發言權的,也是最有資格進行評價的。
2.人民群眾的廣泛監督是堅持“群眾滿意”標準的內在要求
群眾是對創先爭優活動效果評價的主體,這種評價本身就是一種監督,要讓人民群眾的評價達到滿意的程度,就要安排好并廣泛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要在創先爭優活動過程中,把群眾評價真正納入到考核體系,建立黨組織、黨員干部公開承諾并由群眾檢驗的制度,在評選表彰中設定群眾滿意度的硬性標準。實現群眾對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評價監督,關鍵在于廣開言路,準確、及時地了解群眾對黨組織工作和黨員干部表現的真實看法,并在分析基礎上得出正確結論。基層組織要鼓勵群眾講真話、心里話,把評價的結果準確地向上級報告,把改進的結果及時向群眾反饋。要從群眾的不滿意中發現工作的缺點,特別要把自我認知、自我感覺與群眾評價的差距當作突破口,從思想意識、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工作制度上深刻反思。只有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和評判,才能得到人民的信賴和支持,創先爭優活動才能深入發展。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語重心長地指出,“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2]創先爭優活動只有堅持群眾滿意標準,才會達到預期目標,才能永葆黨的先進性。
參考文獻
[1] 劉云山.為了誰 依靠誰 我是誰——關于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幾點思考[J].求是,2011:11-15.
[2]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社,http:cpc.people.com.cn/qonian/GB/224164115052968.html.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