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的迅速發展給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心理意識帶來了深刻影響,根據社會信息化進程要求和大學生獲取信息、接受知識途徑發生的新變化,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現現代科學技術與“基礎”課教學的有機結合,對于推進“基礎”課教學范式,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運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6-0045-03
新媒體主要指依托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及相關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以強大的功能和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極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給大學生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心理意識帶來了深刻影響。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從而“切實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1]當前,根據社會信息化進程要求和大學生獲取信息、接受知識途徑發生的新變化,運用網絡新媒體開展“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能夠通過高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平等自由的互動方式、形象逼真的情境模擬,實現現代科學技術與“基礎”課教學的有機結合。這對于推進“基礎”課教學范式,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新媒體在“基礎”課教學中運用的理論基礎
1.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基礎”課教學旨在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觀念,樹立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的行為規范,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這一過程遵循著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過程在教學中的反映。學生需要在實踐基礎上將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再運用理性認識指導行為活動,在實踐中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基礎”課教學所依循的教材綱本是舉全國之力對人類社會中紛繁復雜的道德和法律現象所作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對于大學生而言,這屬于高度凝練的間接知識和經驗,并沒有經過親身體驗和直接感受,不易被學生完全接受或消化吸收。新媒體能夠以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綜合多元的表現形式展示社會道德和法律現象,為學生提供大量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感性材料,拓展和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同時新媒體可以使師生間雙向互動的場域延伸至廣闊的網絡空間,使學生在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的空間中暢所欲言地表達自己對道德和法律現象的看法,教師適時引導以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在主動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過程中深化對道德和法律規范的認知,并用于指導自己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
2.教育傳播學對新媒體應用的研究
教育傳播學認為,教學媒體可以通過情境的設置,運用不同符號刺激受傳者不同的感官,承載、儲存并傳遞信息。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主要代表的新媒體是一種集文字、圖像和聲音為一體的多媒體平臺,“為人類打開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動領域的大門”。[2]基于新媒體的教學可以拓展人的感覺器官,幫助學生在人機交互的實踐活動中自主構建較為合理的道德和法律知識體系,把學生由傳統教學中的教育客體轉變為教育主體;把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創設的學習過程;把統一化的教育模式變為個性化的教育模式,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積極性、合理性和創新性,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實踐中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直至達到“基礎”課教學目標要求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二、新媒體在“基礎”課教學中運用的整體性設計
1.設計的指導思想
根據“基礎”課教學大綱和目標,教師選擇性運用緊密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新媒體技術,以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為內容主線,在網絡空間開展以“數字化符號”為中介的教學活動,通過師生間雙向互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同時引領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世界中踐行道德和法律認知,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2.設計的基本原則
(1)緊扣時代發展要求 新媒體在“基礎”課教學應用中,無論教學內容的確定還是教學手段的使用都應體現時代氣息,把握社會發展脈搏,增強教育教學時效性。例如,可以圍繞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內容,結合“基礎”課教材相關章節,以網絡論壇、博客、手機報、微博為平臺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指引他們自覺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任,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2)貼近學生實際情況 “基礎”課作為一門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課程,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使新媒體的運用既滿足學生基本需求又滿足特殊需要。實施時根據不同學生所學專業、思想政治素質、成長背景采取相應教學載體。對于公共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的學生,主要采取課件制作、多媒體展示的方式;針對計算機學院、電子信息學院的學生,則可以指導他們進行教學網站設計。
(3)拓展教學體驗形式 新媒體為“基礎”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應當善于挖掘現代傳播技術中潛在的教學機會,通過新媒體為學生搭建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實踐平臺。例如,針對即時發生的社會道德和法律現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熱點追蹤的實踐活動,利用即時通訊技術或移動互聯網搜索最新素材進行探討;對于已經形成論文集或著作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則可以采取“研究式”教學,以主題博客或BBS論壇為載體展開網上課題研究,帶領學生拓展對道德和法律問題思考的深度。
3.設計的主要思路
圍繞“基礎”課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教師應當結合黨和國家的最新路線方針政策及時搜集教學范例,確定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教學的章節和課時,從而擬定詳細的教學方案。“基礎”課教學方案包括教學背景材料、教學目的、教學載體運用、具體操作環節、預期效果、考核形式等內容。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牢牢把握教學目標對學生予以指導,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踐行道德和法律意識的能力。最后完成對學生學習成效的考核以及對指導老師教學的評價。
三、新媒體在“基礎”課教學中運用的實施情況及思考
1.以BBS論壇為平臺,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BBS論壇作為早期互聯網的主要應用之一,得到大學生的廣泛認同和喜愛。校園BBS是大學生分享信息、討論問題、發表對大學生活和社會現象看法的重要平臺,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許多便利。對于國內外許多著名高校而言,BBS論壇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學校的象征和標志。BBS論壇在“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為大學生構建了主動展示自我、表達自我的空間。結合“基礎”課教材第一章到第三章關于理想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的內容,我們在校園BBS——清水河畔BBS(http://bbs.stuhome.net/)開辟專區,討論的專題有“人生價值:金錢與奉獻的對話”、“90后,我們如何追尋理想”等。教師引領學生在網絡空間中進行探討,學生既可以獲取他人提供的信息資源,又可以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張貼出來與人分享,師生共同進入自由交流的平臺。由于學生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思想始終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增強了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堅定了內心的信念,追求有價值的人生,最終實現“基礎”課教學外在形式和內在結構科學化的緊密結合。
2.利用即時通訊技術,因勢利導進行道德觀教育
即時通訊技術是一種擁有強大生命力的互聯網應用模式,以QQ、MSN、飛信等為代表的即時通訊技術具有傳播便捷性、自主性、及時性等特征,為大學生提供了溝通思想、交流觀點的渠道,受到大學生群體的普遍青睞。當前,“基礎”課教學的組織和實施大多采取以班級或院系為單位的活動形式,這種大班式教學難以提供給學生及時表達自己思想和觀點的空間,即時通訊工具的“群”功能可以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現狀,因勢利導地矯正學生的認知偏差。圍繞教材第四章到第六章道德觀教育內容,我們組織學生針對引發熱議的道德現象在群里展開討論,討論的主題包括“汶川地震災后孤殘兒童的關愛”、“‘低碳生活綠色校園’理念的踐行”等,由于這些論題與大學生活、社會現實息息相關,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踴躍地在群里表達他們的看法和見解,教師適時給予引導和總結。這有助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是非善惡分辨能力,自覺砥礪品格,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養。借助即時通訊技術開展的教學可以幫助教師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自覺提升思想道德素質,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3.開設主題博客,構建開放式的法制觀教育實踐平臺
博客作為目前互聯網發展最迅速的新應用之一,可以幫助教師搭建更加開闊、更為開放的教學平臺。在目前的教學中,由于受到課時限定的影響,師生間只能夠就有限的教學范例開展實踐活動,形式較為單一且學生的思維難以被充分地調動。博客在“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能夠以豐富的素材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結合教材第七章和第八章法制觀教育內容,教師選取熱點法律現象為教學素材發布博文。博文涉及的主題包括“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做守法公民”、“誠信社會、從我做起”等,教師通過適時更新博文,與學生留言回復式雙向互動不斷挖掘社會熱點背后蘊含的深度,引導學生全面理解并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相關知識。從而幫助學生順利實現法律知識與社會現實的有效對接,不斷增強他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運用移動互聯網,拓展愛國主義教育時空
隨著3G(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手機作為一種新興媒體介質實現了移動互聯網的功能。我們將移動互聯網引入“基礎”課教學,有助于延伸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擴大教學覆蓋面。愛國主義教育是“基礎”課教材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如果只是按照教學要求保障若干個課時組織學生參觀訪問或考察調研,那么圍繞愛國主義開展的教學將會受到限制。針對這一情況,我們與地方政府齊心協力一同攻關,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汶川地震災后社會理念、價值、精神重建”支持,在都江堰市向峨鄉棋盤村建立了“基礎”課教學基地,同時以移動互聯網的手機微博為載體,把愛國主義教育對象擴展至各年級學生,教育時空拓展至廣闊的網絡世界。我們通過建立聯誼、文藝匯演等形式拉近大學生與普通人民群眾、與社情、與國情之間的距離,同時引導學生利用手機微博隨時隨地將自己的體察感悟記錄下來并交流心得體會,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村民建設家園的信心和勇氣,黨和政府為災區重建所作努力,喚起學生愛國愛鄉之情。
作為一種教學探索,新媒體在“基礎”課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滿足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方式多樣化等需求,但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應注意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全面客觀地認識新媒體給“基礎”課教學帶來的影響。新媒體信息的“資訊無屏障”使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教師要注意教學素材選取的合理性以及學生所利用資訊平臺的思想性、知識性,努力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凈化新媒體環境,為學生營造健康的實踐平臺。
二是正確處理新媒體技術形式與教學內容的關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緊扣“基礎”課教學要求,以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為選材主旨。注意在恰當的教學時機挖掘書本知識的理論深度,而不是片面追求技術形式的新穎性、技術載體的趣味性,避免走入“唯形式”、“唯技術”的誤區。
三是建立健全新媒體監管機制,推進輿情工作。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和有效駕馭新媒體,正確引導輿情。[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應當協同高校團委、宣傳、網絡管理、保衛等相關部門建立并健全新媒體信息的管理機制,形成高效暢通、反應靈敏的輿情反饋渠道,引導輿情向正確方向發展。同時調動學生自身的力量,建立以學生黨員干部、骨干分子為主導的輿情引導隊伍,針對社會最新動態和學生思想脈絡,分析輿情產生的原因、發展趨勢及未來影響,積極地予以回應,充分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形成正面輿論強勢。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19.
[2]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體——論人的延伸 [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79.
[3] 周先進,鄔 麗.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設問題研究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09-113.
[責任編輯:成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