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對人才問題進行了重要論述,體現了他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人才思想,這一思想既與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人才觀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繼承與創新發展的產物;是在深刻總結歷史和現實經驗教訓,客觀分析國際國內的人才競爭形勢,審時度勢提出的科學理論;為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指明了前進方向。
關鍵詞: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 人才思想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6-0042-03
胡錦濤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全黨同志和全社會都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牢固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敢為事業用人才,讓各類人才都擁有廣闊的創業平臺、發展空間,使每個人都成為對祖國、對人民、對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別是要抓緊培養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生動局面。”[1]這一論述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指出了人才資源對國家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闡明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人才思想,而“以人為本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的核心”。[2]為我們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胡錦濤同志的人才思想,既與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人才觀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繼承與創新發展的產物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代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地繼承、發展、創新了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思想。
毛澤東同志在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3]的著名論斷。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一書中,第一次科學明確地提出了任人唯賢的人才路線。他指出,“我們民族歷史上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前者是正派的路線,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線。”[4]他還號召共產黨人應該到群眾斗爭的大風大浪中“經風雨”、“見世面”,始終堅持實踐出人才的觀點,強調實踐對人才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毛澤東關于廣泛培養人才的方針、任人唯賢的人才路線、德才兼備的人才標準及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人才原則,奠定了我黨人才理論的基礎框架。
鄧小平同志繼承和發揚了毛澤東的人才思想,結合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于1977年5月,在同中央領導同志的一次談話中第一次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一經典名言,抓住了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是鄧小平人才戰略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此外,鄧小平同志還提出了“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的觀點、人才管理制度化的思想、破格提拔優秀人才和干部的“四化” (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標準和“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要求,從而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人才戰略思想。
江澤民同志立足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的新形勢,放眼世界發展的未來趨勢,及時做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先后提出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綜合國力的競爭決定于人才競爭、社會主義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建立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等一系列具有時代性、實踐性、創新性的人才戰略思想。其中,“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5]的科學論斷,是江澤民人才戰略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胡錦濤總書記科學的人才觀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在繼承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人才戰略思想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與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人才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又是發展創新的,體現著新的特點和新的要求。“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資源”,是胡錦濤同志人才思想的最重要內容。他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會上強調指出,我們必須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把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加緊建設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人人都能成才”,是胡錦濤人才思想的重要方面。他把“四不唯、一不拘”作為科學人才觀的人才標準,即“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人才。鼓勵人人都做貢獻,人人都能成才。”[6]“以用為本”,是胡錦濤人才思想的重要特征。他在今年的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要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氣魄,廣開進賢之路,把各方面優秀干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要堅持憑實績使用干部,讓能干事者有機會、干成事者有舞臺,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讓所有優秀干部都能為黨和人民貢獻力量。”
二、胡錦濤同志的人才思想,是在深刻總結歷史的、現實的經驗教訓,客觀分析國際國內的人才競爭形勢的基礎上,審時度勢提出的科學理論
從理論的角度講,馬克思主義人才觀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人才思想的理論依據。胡錦濤同志關于“人才是第一資源”這一論斷,表明了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方面,從價值理論角度講,人才資源最為寶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的作用。人才資源在所有資源中的含金量最重,價值最高,甚至無法用金錢來計算和衡量[7]。另一方面,從經濟學角度講,人才是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具有最積極、最能動的特點,人才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美國空軍稱贊其“一人能抵五個師”。無數事實表明,人才在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從歷史的角度講,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縱觀中國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大清王朝覆滅,經歷了若干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擺脫“其興也悖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或多或少與統治者的用人之道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歷代的開國皇帝大都是有道明君,善于識人用人,最終奪得了政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漢高祖劉邦,由于重用了張良、韓信、蕭何等文臣武將,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歷史奇跡,漢高祖“三個我不如”的經典話語,是對張良、韓信、蕭何等人才能的充分肯定,也體現了劉邦知人善任。劉備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就不會有三國鼎立的蜀漢江山。歷史上出現的盛世,如貞觀之治,與李世民近賢臣、遠小人,廣納諫有關。反之,大凡聽讒言、害良臣的統治者,只會加速政權的滅亡。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人才可以興邦,昏庸必然誤國。
從現實的角度講,世界范圍內的人才競爭異常激烈,誰擁有了充足人才資源,誰就擁有了厚實的發展資本。從國際情況看,發達國家實施人才戰略比較早,他們依靠人才和科技,率先創造了先進的生產力和發達的國民經濟,與發展中國家拉開了較大的差距。我國雖經30年的改革開放,縮短了與發達國際的差距,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的不發達階段,到本世紀中葉,也只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進入新世紀,歐美等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和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在世界范圍內爭奪人才,并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依托一些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研發機構,大量招攬我國的高科技人才。從國內的情況看,我國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高端人才和領軍人物匱乏,滿足不了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當今世界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在給我們造成很大壓力的同時,也成為我們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外在動力。
三、胡錦濤同志的人才思想,立意高遠,意義重大,為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指明了前進方向
人才是強國之本、創業之源,人才是生產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才是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胡錦濤同志在慶祝建黨90周年的講話中,站在時代的高度和科學發展的高度,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人人都能成才、以人為本”等人才思想,而以人為本思想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執政理念,而且也正在逐漸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為中國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8]。對于我們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如何落實好胡總書記的這一思想,加速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是擺在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面前的重要政治任務。尤其是各類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應該自覺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做出貢獻。
要科學育才——培育各類人才。各類高校和科研院所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要進一步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努力辦好大學教育,使之成為優秀人才成長成才的搖籃。要堅持把德育擺上突出重要位置,注重加強大學生優良品德的培養,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勤勞簡樸、勇敢頑強、自強不息、助人為樂的優秀品格和光榮傳統,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思想健康的可塑之才。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牢固樹立人人都可成才的思想,加強對大學生的技能培養,使大學生通過在校期間的刻苦鉆研,能掌握一技之長,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人才。要指導大學生科學制定生涯規劃,為他們創造優良的學習與成才環境,把他們培養成為高端人才,不斷增強我國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各級黨干校也要發揮優勢,加大對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尤其要注重加強對中青年干部的培養培訓,為黨和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年輕干部,使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要支持鼓勵優秀年輕人才和優秀年輕干部到艱苦崗位和艱苦環境中學習鍛煉,磨練意志,增長才干,以便將來更好地適應復雜艱苦繁重工作的需要。
要大膽用才——重用優秀人才。培養人才的目的在于使用,如果不為所用,縱有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也沒有施展的機會,也難以實現自身的價值,會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或外流。可見,使用人才至關重要。首先,國家要高度重視人才使用工作,制定和落實人才使用政策,給各類人才發揮作用提供平臺。要把學與用統一起來,學而不用等于白學,從現實的情況看,我們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并非所學專業,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所學專業崗位上中途改行,真正能終身從事所學專業工作的人微乎其微,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費。要合理使用人才,用其所長,如果將有才能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他就是人才,如果放在不合適的崗位上做他不擅長的事,他就是庸才。各級領導干部要善于慧眼識才,注意發現和掌握每一個人才的長處,把他用到最適合人才發揮作用的崗位,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賢、才盡其用。要加快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市場配置人才資源,健全完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引導各類人才合理有序流動,優化人才資源配置,促進人才事業的健康發展。
要悉心留才——栓心留住人才。人才只有留得住、不外流,才能保持我國人才隊伍的穩定,滿足國內建設的需要。首先要靠事業留人。真正的人才追求的不是優厚的待遇和優越的條件,而是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他們最大的憂慮是怕自己懷才不遇,因此,國家和社會為要他們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臺和空間。其次要靠待遇留人。要建立人才激勵機制,重獎做出杰出貢獻和取得突出成果的高級人才,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保證他們的科研經費,改善他們的科研環境和條件。再次,要靠感情留人。中華民族素有愛國愛家、報效祖國、無私奉獻的民族情結,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用他們的聰明才智,為建設自己的祖國和家園默默地耕耘著、奮斗著。我們要用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廣大炎黃子孫,靠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栓心留人。
要廣泛引才——吸引海外人才。做好跨國引智工作,把外國的高科技人才引進來,為我國的建設事業出力。要從政策法規、社會環境、輿論氛圍、創業條件、薪酬待遇等方面,構建吸引外來人才的強“磁場”,使中國成為海外人才施展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大舞臺。要通過教育引導,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風氣,建立健全科研經費保障機制、優秀人才激勵機制,提高知識分子的工資和待遇,改善人才發展和創業環境,出臺支持高科技人才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設立國家科研專項基金,增強我國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9]。同時,要加快構建留學人員回國服務體系,加大留學人員創業園建設力度,吸引更多的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家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新華網,2011-07-01.
[2][8] 張兆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5.
[3]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4]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02.
[5] 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256.
[6]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EB/OL].中國政府網,2003-12-26.
[7] 陳春生,李永亮.科學人才觀的精神內涵和時代特色[J].世紀橋,2008(15):43.
[9] 李俊葵.論我國人才開發的途徑[J].企業家天地,2011(2):33-34.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