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是一門藝術,在給我們帶來樂趣的同時也豐富了中國文化。在布依族,婚禮作為人生重要儀式,音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者。它在渲染婚禮氣氛,調動大家情緒的同時,也是對新人在家庭中地位的認可和肯定。因此從功能學派研究婚禮儀式中的音樂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音樂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
關鍵詞:婚禮儀式,功能學派,音樂,音樂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3-0098-05
一、淺議功能學派理論研究
功能學派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是人類學主要學派之一,鼎盛于30年代至50年代。1922年,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安達曼島民》被后人譽為功能學派的“出生證”[1];功能論涵蓋三方面內容:文化功能論、結構功能論和新功能論。文化功能論以馬林諾夫斯基為首,他主張習俗的功能就在于通過文化的媒介滿足個人的基本生理需求。“需要”和“功能”是他文化觀的兩個核心概念,人有兩類需求——基本需求(生物需求)和衍生需求(文化需求),用文化來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滿足機體需要的行動,就是所謂的功能。
以拉德克里夫——布朗為首的結構功能論認為每一個習俗的功能就是它在維系社會系統的整體性中的角色[2],功能是整體內部的部分活動對整體活動所做的貢獻,一切文化現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無論是整個社會還是社會中的某個社區,都是一個功能統一體。構成這個整體的各部分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研究時只有找到各部分的功能,才可以了解它的意義[3]。在功能論盛行后期,學派內部出現了“重新思考”,以貝特森、埃文斯—普里查德為代表出現了新功能論。貝特森認為社會人類學研究單位單看社會結構不夠,單看個人的需要也不夠,而應當看社會結構、文化和個人的情感。埃文斯—普里查德認為不能把社會的規范、平衡、結構理想化,應看到現實中的規則只是人們用以對社會狀況做出反應的表象[4],進一步指出在注重功能的共時性,也不能忽視變遷和內部差異,事實上,社會文化是不斷變化的,而且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個人行動所起的作用相當大[5]。
“平衡論”和“沖突論”是新功能論的代表性觀點,平衡論只是一種試圖改良單方面強調社會穩定的理論,認為沖突是社會組織的本質,社會是在沖突中獲得統一,而沖突就是統一的表現[6]。
以上理論為功能學派的主要理論,對這些理論的簡單梳理將有助于我們從人類學功能學派的角度探討音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多種功能。
二、花溪布依族婚禮音樂“四部曲”
花溪大寨是一個布依族村寨,坐落于貴陽市郊區,文化習俗等方面多受都市文化影響,筆者所調查的婚禮儀式是花溪區和布依族兩種不同模式婚俗的結合。雖然大寨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在婚禮儀式中失去了較多本民族傳統婚俗文化,但在婚禮儀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演唱始終保留。筆者把這次婚禮儀式中的音樂分為四個階段:“朝門歌”、“筷子歌”、“敬酒歌”、“送親歌”。
(一)“朝門歌”
在婚禮當天,新郎家族的女性長輩① ①指新郎的嬸嬸和伯母。穿上盛裝在門口迎接各方貴賓。在唱“朝門歌”時,以彩棍② ②裝飾的很漂亮的木棍,上面有鮮花和彩色氣球。為界,兩邊分別站著主和客③ ③主指新郎家族成員,客指其他親朋好友。。旁邊的兩個凳子,擺滿了香煙、美酒和糖果,用以招待客人。當外家親戚④ ④新郎的外婆、姨媽、舅媽等與新郎母親有血緣關系的親戚統稱為外家。來臨時,族內歌手⑤ ⑤指新郎家族內部嬸嬸及伯母長輩的女性歌手。就唱“朝門歌”,歌的內容多表自謙和對貴賓不辭辛苦遠道而來的感謝與歡迎。在整個“朝門歌”中雙方一唱一答,內容多為互相自謙,持續時間較長。歌手會根據所來賓客身份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唱詞,但唱調基本不變。在這次婚禮儀式中共四次“朝門歌”,前三次分別為外家親戚,姨媽,舅媽多為布依族,會唱歌,雙方一唱一答持續時間較長,約一個小時,這種形式屬于有唱有回。第四次唱“朝門歌”是迎接新娘家賓客,因新娘為漢族,其賓客多不會唱歌,所以男方族內歌手唱一次便結束“朝門歌”,屬于有唱無回模式。
(二)筷子歌
客人進入酒席后,主人家先不發放筷子,族內歌手要站著外家酒席旁邊唱歌,所唱內容仍舊為主人家表示自謙,對方也要回歌以示感謝,一唱一回,持續幾個輪回后,便開始發放筷子,大家方可進餐。參加這次婚禮儀式的客人很多,共設宴五十六桌酒席。所以歌手并非對每個酒席的客人都唱“筷子歌”,她們按親疏遠近進行選擇,但外家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唱歌對象。
(三)敬酒歌
在婚禮儀式中,“敬酒歌”分為兩個部分:新人敬酒和族內歌手敬酒。在兩位新人敬酒的時候,姨媽、舅媽等外家親戚歌手會以唱歌的形式表達對新人的祝福,祝新人白頭偕老,早生貴子,而新人是不會唱歌的,他們只聽歌不需要回歌,這也是一種有唱無回的音樂模式。在新人對其他賓客敬酒時⑥ ⑥這些賓客是不會唱歌的。,雙方不需唱歌,但會有一個代表對新人講幾句祝福語。
族內歌手代表男方家族向各位來賓敬酒,外家親戚是主場,姨媽、舅媽等要在族內歌手唱完后進行回唱,內容多為自謙和感謝,這顯示了布依人的熱情好客和自謙品德。因為在酒席開宴期間,持續時間不易過長,約十分鐘,僅四個輪回。除新娘家人和外家親戚能夠聽到“敬酒歌”外,其他特殊賓客也會受到“敬酒歌”這樣的禮遇,說明這些賓客地位較高,受到新人家的重視,一般多為領導和重要親朋。
(四)送親歌
晚席過后,遠方賓客陸續散席,但外家親戚則會耐心等待,做客⑦ ⑦去親朋好友家走動。很晚。晚上十點,大家開始唱“送親歌”,按照布依族以前的風俗大家會通宵達旦的唱,但現在大家只唱一個小時左右,這與快節奏的生活有關。晚上十點,由新郎家輩分最高的長者⑧ ⑧新郎的一個堂奶奶。在門口領唱,她打開門縫對門外的姨媽、舅媽等外家親戚唱歌,屋內的其他族內歌手跟隨長者的音調和節奏吟唱,外家親戚邊向屋內移動腳步邊唱歌,內容為答謝今天主人家 的熱情招待。在族內歌手的一再邀請下,外家親戚走進屋內,大家圍著一個圓圈繼續對歌。族內歌手向外家勸酒和分發糖果,這次“送親歌”持續約一個小時,內容多為主家挽留,外家謝絕,彼此謙虛和相互感謝。
三、論儀式音樂的功能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句話是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一個重要體現。誠然,在布依族婚禮中音樂的存在也同樣具有其價值和社會現實意義。音樂不僅具有娛樂、傳承、創新、交流等功能,同時還對構建社會和諧、規范社會道德、促進個人成長,歷史記載等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一)音樂的娛樂功能
荀子認為音樂既表現人的喜樂之情,又能使聽者產生快樂,“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音樂與人的情感等結合在一起,“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因此,音樂對于人有極為重要的作用[7]。由此可知,從文化功能理論出發,音樂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娛樂。娛樂是音樂主要功能,在我國少數民族中,音樂不僅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們的主要娛樂方式。
從布依族婚禮儀式中可以看出,“四部曲”是整個婚禮的主旋律,唱歌是她們的主要娛樂方式。如果儀式僅為上菜吃飯如此簡單,那么整個婚禮便顯得索然無味。正是“四部曲”為婚禮注入活力才使得整個婚禮儀式顯得隆重、喜慶。歌手們與外家一唱一回,聲音洪亮,字正腔圓,高低起伏,曲調優美。唱歌者不亦樂乎,聽歌者陶醉其間,在唱歌期間有很多賓客拿出相機和手機記錄這美好的場面,整個婚禮熱鬧異常。正如“朝門歌”中的歌詞所言“喜迎四方八面賓,全村人民喜盈盈。”
(二)淺議音樂傳情達意功能
在傳統的布依民俗中,音樂不僅豐富人們的生活,同時還具有溝通、交流、傳情達意的功能。音樂在歌唱時不僅是簡單的面部表情,還有豐富的“肢體語言”。在古時布依族未婚青年就是通過音樂來傳情達意,繼而相識、相愛,最終走在一起。筆者在調查中得知該婚禮的兩位新人也是通過在KTV唱歌走在一起,這足以說明在現代生活中,音樂傳情達意的功能同樣起著重要作用。例如:在凌晨三點男方去女方家接親的時,新郎是大家逗樂的主要對象,要求新郎當著眾人表達他對新娘的愛。新郎就選擇唱歌,是一首流行歌曲,內容為:“Forever forever ,我只想用我這輩子來愛你…”,正是這首歌打動新娘,最后順利的把新娘接回家中。
在婚禮中,歌手們同樣通過音樂來傳情達意,例如“朝門歌”歌詞“舅媽難得我家來,
來到朝門把歌排。大屋小事麻煩你,唱首喜歌再進來。”表達了主人家對舅媽長期照顧感激之情,同時也對他們能夠參加喜宴表示熱烈的歡迎;“今天是個好日子,送個千金到我家,不得那樣接待你,喝杯喜酒再進來。”表達了對新娘家人的歡迎和感謝;“姨媽坐在有錢鄉,拿起存折進銀行,一萬八千拿來送,答辦姨媽得風光。”在歌詞中“姨媽”、“舅媽”泛指眾多親朋好友,主人家對他們的幫忙和參與酒席表示感謝,因為音樂能夠有效的渲染婚宴氣氛,調動大家的情緒,所以以唱歌的形式來表達感情,更能夠發揮音樂傳情達意的功能——拉近距離,增進感情。
(三)社會網絡中音樂功能探析
婚姻關系不僅能使社區生活得到穩定發展,同時還能在更多組織化活動下維持當地生活的社會結構。人類學家范·吉納普認為婚姻與其他人生儀式初看是一個人從生命的一個階段經歷到另一個階段的過程,加以深入分析,婚姻是社會借以界定人文關系的手段,因而具有一定神圣性[8]。正是因為婚姻的神圣,才使得當代婚禮變得越來越隆重,音樂在婚禮中的所承擔的角色更加不容忽視。在布依族婚禮中,歌手們通過“四部曲”向各位來賓歌唱表達主人對他們的歡迎和感謝。從功能學派角度看,婚姻不僅是兩個人的結合,同時也是兩個家族的結合,兩個不同社會網絡交織的結果。在婚禮中大家互相熟悉,通過音樂彼此增加感情,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社交的需要,同時在婚禮上擴大了賓客不同的社會網絡關系。
在婚禮中歌手們使用貴州當地方言吟唱,歌詞簡潔,語義明了,感情濃厚,從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來表達主人家對賓客的感謝之情。同時通過音樂的溝通把男女雙方家族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歌詞“九個姑媽一路來,腳帶珍珠手帶財。腳帶珍珠手帶寶,帶財帶寶回家來。我家坐在大山腳,全靠撿紙過生活。舅媽今天拿來送,全靠舅媽來湊合。”;“姨媽坐在有錢鄉,存折放在保險柜,說你吃酒你不慌。拿起存折進銀行,買個紅包把錢裝。一萬八千拿來送,答辦姨媽得風光。”;“請個先生看日子,看好日子說舅娘。拿起存折進銀行。要取八千來送禮,娃娃喜事圓滿了,不忘舅爺和舅娘。”這些歌詞生動形象的把舅媽、姨媽、姑媽等親朋好友對主人舉辦喜宴的支持從動作、神態、行動等多方面形象生動的唱出來,說明主人家在辦酒席的時候仍舊不忘親朋好友的幫助,更加凝聚了雙方的親緣關系。外家親戚會隨機的對唱,大家在“唱”與“回”中互相謙讓,互相稱贊,她們在對唱中感情不斷拉近,有利于今后大家的團結和幫助,也有利于提升這個群體的凝聚力。在歌詞中所描述大家日常里互幫互助的事例,是基于現實生活的基礎之上,通過音樂再加工和創作,并在婚禮中唱出來,這種以曲傳情,以詞達意的形式,以音樂憶往事,進一步鞏固了雙方的社會網絡關系。
(四)音樂的傳承教育功能
結構功能論主張采取歸納法來從事人類學研究,拉德克里夫—布朗主張歷史性研究主要是指文化變遷的研究,而不是文化起源的研究[9]。因此對于布依族婚禮儀式中的音樂,我們也應該從歷史文化的變遷中看其傳承功能。在婚禮中,并不是所有的布依人都會唱歌,隨著多元文化的融合,原始布依族民歌已失去其培養新人的土壤和環境,加之新的婚姻法打破原來單一民族結合的婚姻模式,造成了布依族音樂在傳承文化方面的斷層和缺失。如果不是特別重大的節日,很難組織大家唱歌,婚禮作為布依族重大喜慶日子,音樂必不可少,它是布依文化傳遞的“傳輸帶”。在這次婚禮中,只有一個近七十歲的長者精通布依族音樂,六個中年人掌握一般,剩余的幾個年輕歌手① ①其中兩個為漢族,現在是布依族的媳婦。幾乎不會,她們由長輩帶領,在婚禮舉辦前大家集中在一起反復練習,還專門把歌詞記錄在一個小本子上幫助記憶。筆者了解到這些年輕媳婦們只要進了布依族都要學習唱婚禮歌,以前是用布依語唱,現在都改為地方方言。由此可見,婚禮給音樂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強化了音樂在布依族中的作用和地位。這種音樂傳承不僅是音樂歷史變遷本身的傳承,同時在整個社會結構中也是布依族民風民俗在現代文化夾縫中的一種傳承和延續。
婚禮儀式中的音樂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例如歌曲中互幫互助、以禮相待、謙虛等內容具有教育性的理念,通過音樂在傳唱中生動形象的把理念表達出來,教育后人在日常生活中要謙虛、助人、感恩、禮貌。例如“從來不見這一席,席上不得雞鴨魚。我家席面又不好,斟杯淡酒送你干。”表示布依人的謙虛;“不得那樣接待你,喝杯喜酒再進來。”表達了布依人的自謙和熱情;“外家坐在碧云窩,送來米酒和被窩。外家洋洋送得有,答辦外家幸福多。”表達了布依人的互幫互助和感恩之心。在音樂中也涵蓋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這些都對后人的德育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五)音樂的文化功能
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與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正是五十六個民族的聰明才智造就了中國濃厚的文化底蘊。布依族音樂能夠映射他們的歷史、文化、生活和社會。歌中形象的比喻,大膽的夸張,和諧的曲調,純美的唱曲,一系列富有藝術字眼的詞匯在此卻顯得蒼白無力,這不僅反應了布依人文化內涵的豐富,也凸顯了中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布依人通過多種文化修辭來表達自己豐富的感情,常見有比喻、擬人、夸張等,例如“走從花溪菜場過,將錢買把折耳根。有錢人家當涼拌,無錢人家當海參。”通過夸張來表達布依人的自謙;“我家坐在大山坡,我家盤子像篩籮。”用“篩籮”做比喻暗示自己家貧寒,對眾客招待不周,莫要賓客見笑。“好久不到花坡來,朵朵鮮花遍坡開,金花凋了還會有,情意去了不再來。”花和情作對比,暗示布依人珍惜情誼,重視感情。從文學角度,多種文學修辭在民間音樂中的應用也為文學增添了色彩和厚度。
布依族古往今來生活的變化在音樂中也有描述和記載,這為中國社會民族歷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依據,例如從“一張桌子四面花,不得那樣像我家。碗中全是包谷飯,盤中全是老南瓜。”到“科學發展來指引,處處建設新農村。家家戶戶得實惠,全村人民喜盈盈。”從這些歌詞中可以看出中國農民經濟生活在政策的領導下不斷得到改善,農民物質富足,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無論是從藝術、文學還是歷史的角度分析,音樂是中國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之一,它的存在和發展為中國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它與時俱進,不斷增添新的文化元素,音樂和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共同打造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顯著的地位。
四、結語
中國歷來有“禮樂之邦”的美稱,可見“樂”在國民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高度。功能學派認為社會需要分層,而且是必要和實用的,因為它可以充分分配回報和動員那些最好的人去填充社會關鍵工作的機制[10]。因此社會發展必須有分工協作,有人創作、有人譜曲、有人演唱,但從功能學派“需要”與“功能”的核心概念來講,僅此分工并不能滿足音樂在中國舞臺上的發展,除了音樂形式載體外還必須存在與音樂有關的理論研究作支撐。隨著人類學發展分支越來越廣泛,音樂人類學根據社會需求便應運而生。音樂具有娛樂、審美、傳播、象征、教育、文化延續等功能,而音樂人類學就以研究與音樂有關的一切理論為基礎,極大的豐富音樂體系和文化。但因為音樂人類學在我國發展還處于嬰兒階段,很多理論還不成熟,不完善,在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如何讓中國的音樂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這需要一代代具有時代責任心的音樂研究者人員共同努力,完成這艱巨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 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3.
[2] Robert Layt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in Anthrop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28. 56-58.
[3] 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6-58.
[4] 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9.
[5] Edmund Leach, Political System of Highland Burma, Boston: Beacon Press, 1954.
[6] 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61.
[7] 曹端波.樂之“道”:荀子音樂思想的人性論基礎[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1(3):62.
[8] 王銘銘.社區的歷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46-48.
[9] 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58.
[10]Gary Ferraro,Cultural Anthropology: An Applied Perspective,p.297.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