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在文獻研究與專家訪談的基礎上,初步探索出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的成功要素,隨后運用DEMATEL方法分析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的關鍵成功要素及其關系,指出“選擇發展載體”是解決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的核心關鍵成功要素,而“消除規模壁壘”、“建立企業間信息交換機制”、“界定環境產權與資源價格”是解決“選擇發展載體”這一核心問題的驅動因素。
關鍵詞:循環經濟;產業化;關鍵成功要素;DEMATEL
一、 引言
進入后工業時代以來,循環經濟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線性工業發展模式的新經濟,成為世界各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日本、美國、丹麥等西方發達國家根據本國國情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化發展實踐。中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與西方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后、在消費環節實施循環經濟產業化不同,中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循環經濟產業化在生產環節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中國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循環經濟產業化發展發展基礎較差,面臨經濟發展與資源及環境約束的悖論,因此在中國即將全面實施循環經濟的今天,明確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成功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探求循環經濟產業化發展關鍵成功要素及其關系是一個兼具復雜性、非線性及多重反饋性的動態復雜問題,需要通過復雜決策模型解決。在眾多復雜決策方法中,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決策試驗與實驗評估法)方法是唯一一個可以將眾多復雜因素分解為“因”與“果”的分析方法。基于此,本文嘗試運用DEMATEL分析方法探討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成功要素及其相互因果關系。
本文遵循界定問題、文獻回顧、研究設計、實證分析、結果討論等研究步驟,首先在引言部分界定問題,其次在第二部分通過文獻回顧對現有研究進行分析和評價,找到理論缺口。在第三部分闡述本研究的研究設計后,于第四部分闡述實證分析過程,展示經文獻分析與專家訪談確認的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關鍵因素及其關系問題有關的構面、準則,并運用DEMATEL方法分析出中國循環經濟的關鍵成功因素及其因果關系,最后在結論部分總結出本研究的結論、不足與展望。
二、 文獻回顧
1. 循環經濟產業化。循環經濟是物質閉環流動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通過在國民經濟各方面實施“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三原則,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生產環節和消費環節構建全方位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而產業化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產業化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原先還不完全具備向生產力轉移能力和機制的某些資源、活動、技術等,需要通過人的主觀意識或政府行為推動向生產轉移,使這些經濟活動規模化并獲得經濟效益。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是指通過市場運作的形式,形成以盈利為目的的循環經濟產業組織體系,使循環經濟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產業。
循環經濟本身所固有的正外部性、進入壁壘高、產業鏈穩定性差等特點成為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所必須考量的因素。首先,循環經濟在解決自然資源稀缺性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會形成正外部性,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循環經濟的產業化發展面臨“公地悲劇”的潛在威脅,實施循環經濟的企業能夠通過市場機制獲得必要的收益。其次,循環經濟產業對初始投資規模要求較高,存在技術壁壘、規模壁壘,只有在一定的規模效應下,企業才能獲取成本競爭優勢。最后,循環經濟產業鏈穩定性弱。循環經濟強調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和共生以及資源的循環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需要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不同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形成穩定的產業鏈。
2. 關鍵成功要素。Daniel首先提出關鍵成功要素(Key Success Factor,KSF)概念,他認為大部分的產業都有三至六項的關鍵成功要素,并將其用于經濟體系的管理。經濟學家Commons提出“限制因子”的概念,并將其應用于經濟領域的管理與談判,Leidecker與Bruno指出,KSF的分析層次應包含總體環境、產業環境及企業本身環境三個層次。本文將KSF定義為:分析產業時最需優先考慮的要項,也是管理中最重要的控制變量。
3. 對現有研究的簡要評價。雖然循環經濟產業產業化已經在學術界和政府層面有所涉及,但對于循環經濟產業化的關鍵成功因素及其相互關系目前尚未有系統論述,循環經濟產業化關鍵成功因素及其相互因果關系的研究成為已有理論的缺口,這一方面增加了本文的研究難度,但也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 研究設計
本文采用DEMATEL數學模型進行數據分析,DEMATEL分析方法可以找出問題彼此之間的關聯度,區分出主、次要問題,并且建立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關鍵成功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此外,本研究還通過專家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在充分的文獻研究、訪談調研后,運用DEMATEl方法找出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關鍵成功要素及其相互關系。
1. 數據收集。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問卷調研等多種數據收集方式和方法。首先,本文運用CNKI數據庫,以“循環經濟”與“產業化”為關鍵詞,搜索120篇文獻;其次,由于本研究主題涉及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發展現狀、產業組織、監理制度、規制政策等歷史與現狀等諸多問題,涉及范圍較廣,我們通過深度訪談(In-depth Inter-view)來彌補文獻研究與作者經驗的不足。遵循“菁英訪談”(Elite Interview)為代表性的樣本抽取原則,選取華電集團、發改委、大連理工大學生態所等8位企業、政府、研究機構專家。最后,通過問卷調查方式,運用DEMATEL方法分析各決策評估因素之因果關系,以闡明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各影響因素之間的關聯性,確定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關鍵影響因素。
本研究問卷評估尺度系采用0~4代表因素A對因素B的影響,[0]表示無影響、[1]表示低影響、[2]表示中影響、[3]表示高影響、[4]表示極高影響.
2. DEMATEL分析方法。DEMATEL方法根據客觀事務的具體特點,確定變量間之相互依存與制約關系,反映出系統本質的特征及演變趨勢,DEMATEL方法的運算步驟如下:
步驟1建立評估尺度。利用調查問卷,運用成對比較的方式來評估每位受訪者對相關要素影響程度的認知。
步驟2計算初始矩陣。經由成對比較影響程度將獲得一個n×n原始直接影響矩陣Z,而Zij表示i因素影響j因素的影響程度。
步驟3計算正規化影響矩陣。正規化直接影響矩陣可利用公式(A)與(B)求出,其矩陣對角線為0,行與列的和最大為1。
步驟4求取總影響關系矩陣。總影響矩陣T可利用T=X+X2+X3+…+Xm=X(I-X)-1求出,其中I代表單位矩陣。
步驟5獲取中心度與原因度繪制果圖。將總影響矩陣T之每列與每行做加總,即可得出每列與每行之總和D與R。
假設di表示總影響矩陣T每列之加總,意即直接或間接影響其它準則之影響程度;rj表示總影響矩陣T每行之加總,意即被其它準則影響之影響程度。行列式運算的變量di代表影響其它因素的因子、rj代表被其它因素影響的因子、di+rj代表因子間的關系強度、di-rj代表因子影響或被影響的強度,意即di+rj與di-rj分別為中心度和原因度。最后,以中心度和原因度作為橫縱坐標制作因果圖,以分析各準則的重要程度與其對于改善問題的急迫與重要性,借助因果圖將復雜的因果關系轉化為簡單易懂的結構,為深入了解問題提供解決方向。
四、 實證分析
在實證分析部分,本文首先通過文獻分析、專家訪談總結出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影響因素評估框架,其次針對DEMATEL問卷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即以各題項之間的原始影響評價建立直接關系矩陣,再利用MATLAB軟件將直接關系矩陣正規化,求出總影響關系矩陣,對行與列統計,并進一步得到各題項的原因度(D)與結果度(R)的相關數值,最后通過分析得出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的關鍵成功因素及其相互關系。
1. 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影響因素。本文從訪談、文獻分析、產業分析資料中提取的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影響因素如下:(1)產業層面,包括發展載體(I1)、企業獲利機制(I2)、消除技術壁壘(I3)、消除規模壁壘(I4)、企業間信息交換機制(I5)、形成穩定的產業鏈(I6);(2)政府層面,包括財稅金融配套政策(G1)、法律配套政策(G2)、界定環境產權與資源價格(G3)、建立循環經濟市場機制(G4)、制定環保標準(G5);(3)消費者層面,包括增強民眾環保意識(C1)、廢棄物處理措施(C2)等。
2. DEMATEL數學模型計算結果。本研究首先通過專家訪談和問卷調研,在專家群體決策后,分析每一個因素對其他所有因素的直接影響關系,建立上述12個因素之間的直接影響矩陣,隨后運用DEMATEL方法進行分析。在明確直接影響矩陣的基礎上,計算出總影響關系矩陣,在總關系影響矩陣的基礎上,計算出D、R、D+R、及D-R等數值并匯總。
D+R為中心度,D-R為原因度。當D-R(原因度)為負值,D+R(中心度)值越大,代表因素為急需被解決的核心問題,但并非針對該準則直接進行改善,D+R(中心度)值越小,代表因素具有較高的獨立性,及影響該因素的因子較少;當D-R(原因度)為正值時,D+R(中心度)數值較大代表因素為解決核心問題的驅動因子,應列為優先考慮的對象,D+R(中心度)數值較小代表因素也具有較高的獨立性,即僅僅影響少數的其他準則。
最后,本文以中心度(D+R)為橫坐標,以原因度(D-R)為縱坐標,可以看出,因素I1(發展載體)是解決的核心問題,而因素I4(消除規模壁壘)、I5(企業間信息交換機制)、G3(界定環境產權與資源價格)作為解決核心問題的驅動因子,應列為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需要優先考慮的對象。
五、 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實證分析結果,現將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歸納如下兩點:第一,選擇何種企業組織模式(因素I1)實現循環經濟產業化是重中之重,是解決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的最核心的問題,目前可能的組織模式有單體企業、企業集團、工業生態園、企業集群等組織模式。第二,選擇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實施載體的驅動因素是I4(消除規模壁壘)、I5(企業間信息交換機制)、G3(界定環境產權與資源價格)。
中國循環經濟產業化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本文試圖通過數學模型分析的方法,將復雜的決策問題簡單化,通過尋找關鍵成功要素及其關系實現對復雜問題的求解。盡管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文獻分析和訪談工作,但受限于所接觸的文獻范圍及訪談專家和研究者本人的水平,本研究極有可能遺漏了許多至關重要的關鍵成功要素,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 李右婷.運用DEMATEL 探討臺灣菁英計劃之促進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2008,2(1):3-5.
2. 曹曼,葉文虎.循環經濟產業體系論綱.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3):48-50.
3. 楊雪鋒. 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穩定性研究. 價格月刊,2008,(2):32-35.
4. Daniel, D.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risi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1,39(5):111-121.
5. Leidecker,H.K. Bruno,A.V. Identifying and us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Long Range Planning,1984,17(1):74-32.
作者簡介:汪克夷,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曉東,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