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產融結合模式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文章以美、英、德、日、韓等典型國家為例,比較分析了先期工業化和趕超型工業化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模式及其特征和優缺點。研究發現,不管是市場主導型產融模式,還是銀行主導型產融模式,抑或是政府主導型產融模式,都有與各自環境相適應的必要條件,在選擇一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模式時,要充分考慮本國經濟發展情況和承擔本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載體的企業發展狀況及所處環境。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化國家;金融支持;國際比較
一、 引言
國務院2010年10月正式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抓住機遇,明確方向,突出重點,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歷史經驗來看,產業發展必然會遭遇融資困境,需要獲得足夠的金融支持。對于規模較大、成熟期的高新技術企業而言,由于其投資回報的穩定性及發展前景的相對可預測性,它們己成為信貸市場、資本市場上的寵兒,基本上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而戰略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它的主體是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這些企業由于規模小、風險高等因素,難以獲得必要的金融支持。資金瓶頸嚴重影響了我國戰略產業的發展,使戰略產業難以發揮帶動其他產業以及整個經濟發展的作用。因此,如何不斷完善一國的金融體系,充分發揮其在產業結構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支持作用,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關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探討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探索金融支持的具體途徑等方面。如羅美娟(2001)對證券市場推動產業成長的機制和條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論證了證券市場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提出核心企業是證券市場推動產業成長的關鍵點,證券市場推動產業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推動核心企業擴張實現的;范小雷( 2007) 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通過研究發達國家戰略產業的金融支持路徑,對我國發展戰略產業提供了經驗借鑒;鄭婧淵( 2009)分析了金融支持對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論證了金融支持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本文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比較分析不同國家戰略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模式與路徑,為構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提供借鑒。
二、 先期工業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模式與路徑
我們來看先期實現工業化的美國和英國等典型國家產業發展與金融部門的合作關系,實踐中它們形成了市場主導型產融結合模式。英國和美國的工業化主要依靠私人企業根據市場供求決定投資并通過風險投資創造出新的產業,產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首先主要來自私人企業的自有資金,其次是來源于資本市場的募集,銀行只是彌補企業短期流動資金的缺口和提供數量有限的長期資本,政府在產業投資發展中基本不參與。美國和英國一直不承認自己有一個系統的產業政策,強調把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市場,認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由市場和企業的自我調節來實現。體現在金融支持模式的選擇上,強調市場貢獻力量占據主導地位,而政府僅僅起著服務功能的配角,政府的金融支持方式大多建立在在市場導向的基礎上,往往沒有以明確的產業政策的方式加以實施。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國家的政府在戰略性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方面不作為。事實上,自20世紀60年代貨幣主義興起后,金融政策成為這些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體現在戰略性新興主導產業的發展、中小企業的扶持、產業組織的合理化等方面,相關金融手段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2009年年2月,美國政府提出了總額7 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有1 200億美元用于支持高科技產業。同年4月,奧巴馬總統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年會上進一步提出,要把研發投入提高到GDP的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生物與醫藥、信息與互聯網、航天航空等戰略性領域的技術開發和產業發展取得突破。
市場主導型產融結合模式重點表現為以資本市場為基礎,金融資本的定價和配置是由市場決定的。在美國,政府當局提供特別稅收優惠,鼓勵存戶將其存款直接以風險資本和長期資本的形式融通給各類企業,資本市場較少受到管制,而銀行對企業的干預主要是對信貸活動的剛性控制。可以看出,美英等國的市場主導型產融結合模式下融資結構具有如下特征:(1) 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形成的產融結合,具有相對較高的透明度和約束力;(2)銀行持股公司和銀行信托部是成為美國產融結合的主要形式;(3)個人和機構投資者不直接參與公司的治理,而是借助資本市場的證券交易、并購、接管等方式間接控制產業資本;(4)商業銀行在產融結合中處于非主導地位,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產融結合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
先期實現工業化國家大多具備主板市場、二板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組成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在這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主板市場對上市公司有嚴格的要求,而戰略產業多為新興的中小企業,難以達到主板市場的門檻要求,而二板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則正好符合戰略產業發展的成長條件,可以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需求。美國納斯達克證券市場是世界各國二板市場中最成功的,該市場主要支持計算機、生物技術、電子通訊、醫藥等高科技產業公司上市發行股票,因此成為美國中小科技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籌集資金、促進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對美國新興產業的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風險投資作為一種新型的投資方式,成為美國等先期工業國實現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又一實現路徑。
三、 趕超型工業化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模式與路徑
這一類主要包括日本、德國、韓國等趕超型工業化國家, 以日本和德國最為典型,這些國家的產業發展與金融部門的合作關系形成了銀行主導型產融結合模式。日本和德國的戰后重建經濟對金融資本高度計劃配置的客觀需求促進了銀行體系的膨脹,這些趕超的國家不僅需要當局為其提供保護主義政策支持新興產業,而且要求政府設計能集中調度、運用稀缺金融資本的金融體系來支持產業的發展和結構調整,于是形成了銀行主導型金融支持體系。由于趕超型工業化國家大多缺乏良好的市場體制及成熟的金融機制基礎,新興產業發展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因此在產業政策中金融支持的實施往往突出地表現為由政府主導的政策性金融來誘導民間資金的投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例如,實行人為低利率、超額貸款政策構造產業發展的良好投資環境;以政策金融創造產業發展的穩定需求,支持產業發展等。日本自2009年大幅度提高新能源研發和利用的預算,重點支持環保型汽車、電動汽車、低碳排放、太陽能發電等,是這一金融支持的具體體現。
銀行主導型產融結合模式下,產業發展高度依賴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銀行與產業間具有很強的相互依存性。在日本更為突出的是政府對利率實行管制,信貸資金的價格遠遠低于市場決定的均衡價格,因而成為企業成本最低的融資來源,這就刺激了企業對銀行的超額借款。銀行主導型產融結合模式下融資結構具有如下特征:(1)主辦銀行與承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載體的關系企業之間交叉持股。主辦銀行與關系企業不僅存在債權、債務聯系,同時還通過交叉持股,這有利于銀行對企業進行監督、參與和控制,同時也有利于關系企業的融資和長期發展;(2)主辦銀行對關系企業的參與更多地表現在對其經營過程的監督,而不是具體的經營決策方面;(3)主辦銀行向關系企業提供以獲得租金為目的的短期貸款。另外,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也組建了自己的第二板市場JASDA,成為日本風險性企業籌資的最大市場,因此,JASDAQ市場對于促進戰略產業發展的作用非常在重大。日、德國銀行主導型產融模式的優點首先在于能根據政府的意愿集中調度資金,實現政府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其次,銀行與承擔戰略性新興產業載體的企業間相互交叉持股的制度安排能為關系企業解決一攬子債務和股權資本,主銀行在企業陷人財務危機時會采取救助行動,避免關系企業的破產清算。
另外,趕超型工業化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強調和重視政府在推動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以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形成了政府主導型產融結合模式。以韓國作為典型,該模式下政府在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主要特征是政府保持對國內金融部門的有效控制,直接或間接地對銀行投資決策施加影響,通過信貸分配以及與之相關的金融抑制、金融約束和金融深化政策,引導資金的流向。從投融資決策方面看,韓國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抑制”抑或“金融約束”政策來保證稀缺的儲蓄資源能夠配置到戰略性產業中。而且,早在1996年,韓國就建立了自己的二板市場-KASDAQ,為知識密集型、創造高附加值的高科技新興公司及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 結論與啟示
以上三種產融結合模式孰優孰劣一直是理論界與實踐部門關心的問題。首先,從金融支持效率和金融穩定的角度看,市場主導型模式由于資本的定價和配置是由市場決定的,政府僅僅承擔法制建設、宏觀經濟環境建設等服務性角色,充分利用了市場機制的作用,運行效率相對較高,雖然銀行與企業破產的比率相對較高,但有利于把損失限制在最小程度,將風險逐步分散于市場,整體來看有利于維護金融穩定。這一模式在美英國等先期工業化國家得以選擇的原因在于其市場的健全,以及國家由久以來被推崇的私有產權制度,政府又建立了相對完備的金融支持法規配套使其明晰化,一系列的綜合使這些國家發展戰略性產業能通過市場主導的模式滿足其龐大的融資規模需求。
其次,銀行主導型模式使承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載體的企業更加注重自身的長遠發展,這對于形成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非常有利,而市場主導型模式中的并購、接管等威脅可能迫使經營者無心去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然而,銀行主導型模式由于銀行與關系企業之間相互持股,企業和銀行的財務狀況難以有效披露,財務風險難以有效控制,甚至主動掩蓋財務危機,當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很可能出現金融危機。因此從金融穩定角度看,銀行主導型模式存在極大隱患。這一模式在日本和德國等趕超型工業化國家得以選擇的原因在于這些國家戰后重建計劃需要對稀缺資本實施強有利的計劃配置,這一客觀需求極大地促進了銀行系統地的擴張,在這一背景下,它們的金融體系尤其是銀行系統發展的非常龐大,再加上本國政府有較強的宏觀政策調控職能,能在必要的時候對社會經濟領域進行強有力的干預。
最后,政府主導下的融資模式不可避免地會對金融市場存在一定的扭曲,難以有效應對承擔戰略性新興產業載體的大多數企業發展的高投資、高風險特征,最終可能扭曲資金的配置。一方面,中央政府為了實現扶持戰略性產業,會對中央銀行及商業銀行的存貸規模與投貸方向采取控制。而由于不對稱信息,政府作為委托人在談判中處于信息劣勢,加上銀行知曉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護的預期,進一步刺激了銀行放貸的沖動。另一方面,政府主導下的融資模式還會扭曲放貸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由于有扶持承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載體企業的義務,銀行對貸款風險控制的動力必然不足。而企業如果預期到這一點,就可能造成各地新一輪的投資沖動與熱潮,導致投資過剩、資金使用無效的局面。更為嚴重的是,在政府與銀行和企業的博弈中,可能還會面臨銀行與承擔戰略性產業載體的企業進行合謀的風險。經營不善的銀行和企業受不到市場的懲罰,在預期到政府的保護的情況下,會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侵占政府的利益。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產融結合模式支持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在充分了解比較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典型國家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金融支持模式、特征以及模式運行需要的條件后,我們應該能更清楚的意識到各種金融支持模式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有與各自環境相適應的必要條件,因此在選擇相應的金融支持模式時要考慮到本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和承擔本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載體的企業自身發展狀況和所處環境,這種產融結合模式是否與一國的經濟基本條件相符,是否能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Vella-Baldacchino, Robert. Overview of a securities market strategy to prevent money laundering and terrorist financing. Journal of Money Laundering Control,2006,9(3).
2. 巴曙松.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城市金融論壇,2000,(1).
3. 范小雷.發達國家發展戰略產業的金融支持路徑研究.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
4. 國發(2010)32號.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z 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2010-10-18.
5. 谷清水,何誠穎.西方產融結合與我國融資結構創新.中國經濟問題,2003,(3).
6. 羅美娟.證券市場與產業成長.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61.
7. 錢志新.產業金融.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9).
8. 汪建坤,鄧艷梅.產業政策中金融手段運用的國際比較.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12).
9. 王佩艷等.融資模式效率比較與我國融資模式的選擇.財經研究,2000,(8).
10. 熊正德,林雪.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經濟管理,2010,(11).
11. 鄭婧淵. 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09,27(5).
作者簡介:熊廣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博士。
收稿日期: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