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中性會計為參照基礎,從不確定性、會計確認、計量等角度對會計穩健性的概念內涵進行回顧和辨析,并在此基礎上對會計穩健性的概念內涵重新界定。會計穩健性是一種內源于會計制度的財務報告機制,是對不確定性的謹慎反應,其基本特征是有偏性,在會計確認上,它將導致對未實現收益和損失確認的非對稱性;在會計計量上,它會造成系統性低估凈資產。
關鍵詞:會計穩健性;概念內涵;中性會計;不確定性;會計確認;計量
一、 會計穩健性與不確定性
在會計學領域,不確定性歷來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林斌,2000)。會計穩健性存在的一個基本前提是經濟活動存在不確定性。由于存在不確定性,導致會計人員在會計確認和計量過程中面臨著如何選擇的概率問題。例如,在某一會計期末,企業的某項資產(如收藏公司的收藏品)的期末估值情形如下:該項資產的價值在[a,b]的范圍內服從均勻分布,其中b>a>0。也是說,該項資產的價值在[a,b]上的任意一個取值都有相同的概率,即概率都是1/(b-a)。如果按照中性會計的無偏原則進行計量,那么,該項資產的期末估值應為(b+a)/2。而穩健會計的應用,意味著該項資產的期末計量是下偏的,即該資產的期末價值不應超過(b+a)/2,穩健會計與中性會計在計量上產生了偏差。也是說,由于不確定性的存在,導致了穩健會計與中性會計產生了分離。不確定因素越多,穩健會計與中性會計之間可分離程度越高;反之,如果不確定因素越少,那么,中性會計越穩健會計之間的可分離程度就越低,當不確定性因素為0時,穩健會計與中性會計將趨于一致。現實中,由于經濟活動普遍存在不確定性,這就給會計穩健性的生存留下了空間。正如李增泉、 盧文彬(2003)所述“顯然,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是導致穩健原則大行其道的最為重要的原因”。
不確定性是會計穩健性存在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會計穩健性的概念范疇里,應給不確定性留下一席之地。美國、IASB(1989)以及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定義會計穩健性時,都考慮了不確定性因素。例如,美國FASB(1980)在SFAC NO.2中提出,“穩健性是對不確定性的審慎反應,努力確保商業環境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被充分考慮到,因而,如果未來收到或支付的兩個估計金額有同等的可能性,穩健性要求使用較為不樂觀的估計數”。IASB(1989)也做了類似的闡述,“穩健性是指在不確定的條件下,運用判斷做出的估計具有一定的謹慎性,如資產或收益不可高估,負債或費用不可低估”。而我國會計準則(2006)把穩健性概述為“在存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做出判斷時,保持必要的謹慎,以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費用為原則”。我們認為,既然會計穩健性產生的前提條件是不確定性,那么,會計穩健性的概念中理應包含不確定性因素。
二、 會計穩健性與會計確認、計量
會計穩健性的有偏特征本身不能自我表現,而必須依托于會計過程才能顯示出來。通常情況下,傳統的會計過程可以人為分成“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四種程序(葛家澍等,2003)。會計穩健性的有偏特征主要通過會計確認和計量兩個程序反映出來,而會計記錄和報告雖然也反映穩健性的有偏特征,但這種反映主要是受到會計確認和計量影響所導致(正如月亮也能發光一樣,但月亮的發光并不是源自于其自身,而是借助于太陽)。因此,我們主要分析穩健性如何在會計確認、計量中得到反映。
1. 會計穩健性與會計確認。在整個會計處理程序中,確認是第一道關口(葛家澍等,2003)。為此,我們首先探討穩健會計的有偏性在會計確認程序中如何體現。會計確認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要解決會計要素確認的時點問題,即“何時”進行日常的會計記錄(初始確認),以及“何時”在財務報表內進行表述(再確認)。對于已實現(Realized)的收益(即資產或收入的增加,以及負債或費用的減少和已實現的損失(資產或收入的減少,以及負債或費用的增加)的確認,穩健會計和中性會計的確認時點并無差異,即都要求在實現的當期予以確認。穩健會計和中性會計對會計要素確認的時間差異主要體現在未實現(Unrealized)收益上。中性會計對未實現收益和未實現損失的確認時間要求是一致的,如果當期發生了未實現收益或者未實現損失,那么,中性會計都在當期予以確認;與此不同的是,穩健會計對未實現收益和未實現損失確認的時間要求是非對稱的:穩健會計要求應當確認當期發生的未實現損失,但是對當期發生的未實現收益則不允許確認。例如,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來計量期末存貨就體現了會計穩健性。當存貨的市價低于其成本時,會產生未實現損失,會計準則通常要求當期確認這種損失。中性會計與穩健會計對未實現損失的確認時間要求具有一致性,即都要求未實現損失發生時應在當期予以確認。二者的差異體現在,它們對未實現收益的確認時間上。例如,當存貨的期末市價高于其成本時,表明未實現收益已經發生,如果是中性會計,就應當在會計期末確認該項未實現收益;與此相反的是,穩健會計則要求不能在當期確認該項未實現收益,而更多的情形是推延確認該項收益,直到其實現為止。因此,在會計確認上,中性會計的特點是,對未實現收益和損失的確認時點秉承對等原則;而穩健會計的特點是,對未實現收益和損失的確認時點要求是非對稱的。
2. 會計穩健性與會計計量。接下來,我們探討穩健的有偏特征在會計計量中的表現。事實上,穩健性在會計確認過程中的非對稱特征,直接導致會計計量結果的下偏(Down Bias):與中性會計相比,穩健會計對未實現收益不予以當期確認的做法,使得經穩健會計計量的凈資產出現系統性低估。不確定性的存在,使得會計計量充滿復雜性,而會計學界對穩健性定義分歧也主要體現在會計計量上。在梳理這些分歧之前,我們首先看一個典型案例,然后以該案例為基礎,從會計計量的角度分析以往文獻對會計穩健性概念界定的差異。
[典型案例]
南方證券是中國設立較早、規模較大的證券公司之一。1992年9月,經人民銀行、深圳市人民政府批準,南方證券在深圳成立。2002年,南方證券改制為南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然而,由于經營不當,南方證券財務、資金狀況持續惡化。為了保護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中國證監會和深圳市政府決定自2004年1月2日起對南方證券實施行政接管。自南方證券被行政接管的消息公布后,參股南方證券的前七大股東分別在2003年年報中對南方證券股權投資計提長期投資減值準備,計提的具體數額和比例如表1所示。
同為第一大股東的上海汽車和首創股份計提的長期投資準備的比例和數額相差較大,上海汽車對該項投資計提了39 600萬元的減值準備,計提比例為100%;首創股份對該項投資只計提5 940萬元的減值準備,計提比例為15%,二者計提的減值準備絕對額相差3個多億。同是出于穩健性的要求,計量結果差異竟然如此之大!可見,從會計計量的角度來界定穩健性,可能存在諸多分歧。
會計學界更多的是從計量的結果(而不是計量過程),來判斷企業的會計政策是否穩健。歸結起來,穩健性定義主要存在四種不同的計量觀點。觀點1:從長遠來看,如果企業的凈資產的賬面價值長期低于其股票市值,則會計政策是穩健的。例如,Feltham and Ohlson(1995)認為,如果企業股權的市場價值在時點π+t的期望值和企業股權在時點π+t的賬面價值之差在π趨于無窮大時大于0,則企業會計政策是穩健的。該觀點的依據是,如果企業的凈資產賬面價值長期低于其股票市值,那么說明企業長期存在著未入賬商譽(Unrecorded Goodwill),這種長期未入賬商譽是由會計穩健性造成的。如圖1,會計穩健性意味著,企業未入賬商譽長期大于0。
觀點1的突出特征在于,它認為穩健會計應當表現為一種持續低估凈資產的狀態。反過來說,如果企業所采用的會計政策導致凈資產賬面價值時而高于其市價,時而低于其市價,那么,這種會計政策不能稱為穩健會計政策。按照觀點1,要考察一個企業的會計政策是否穩健,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序列數據來支持。顯然,典型案例中的各家公司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是否穩健,觀點1無法給出答案。
觀點2:如果會計計量的結果使得企業凈資產的賬面價值低于其市值,則會計是穩健的。與觀點1不同的是,觀點2并不要求企業的凈資產持續低于其股票市值,只要企業現在存在未入賬商譽,那么,企業現在的會計政策是穩健的。例如,Penman和Zhang(2002)提出,會計穩健性意味著現有的會計政策使得凈資產的賬面價值相對要低。Kieso,Weygandt和Warfield(2004)與Revsine,Collins 和Johnson(2005)在他們編制的教材中對穩健性的定義是,如果存在兩種以上的可供選擇的會計處理,那么,穩健性意味著不太可能高估資產和收益的方法。我們用圖形的方式來表達觀點2:以NAB表示企業所有可能情形(包括中性會計、穩健會計和激進會計)下的凈資產賬面價值,以NA*B表示穩健會計政策的凈資產賬面價值,以NAN表示凈資產的市場價值,按照該觀點,如果NA*B 我們以下按照觀點2來分析典型案例中的七家公司計提的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是否符合穩健的定義。為了簡化分析,我們假定七家公司的除了該項投資外,再也沒有其他資產和負債,公司的總資產和凈資產數額都是該項長期股權投資額。同時,我們假定,南方證券被接管以后,其市場價值降低為接管前的50%。當這兩個假設都得到滿足的情形下,按照觀點2,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損失比例超過50%的公司(包括上海汽車、東電B股、邯鄲鋼鐵、萬鴻集團以及中原油氣五家公司),在計量上符合了“穩健”定義,因此可判斷為穩健公司。 觀點3:在幾種可供選擇會計方法選擇中,采用那種使得報告盈余最小化的計量方法,則會計是穩健的。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較多,例如,Bliss(1924)把會計穩健性表達為,“寧可預期所有損失而不預期收益”(Anticipate no profits but anticipate all losses);而Sterling(1967)以及Belkaoui(1985)認為,穩健性意味著會計人員傾向于報告最低的資產、收入價值,以及報告最高的負債和費用價值;Ahmed,Morton和Schaefer(2000)對傳統的穩健性作如下解釋:如果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可接受的方法時,應選擇對股東權益有利影響最小的方法;Watts和Zimmerman(1986)的觀點是,穩健性意味著會計人員應該在各種可能的備選方案中報告資產的最低價值和負債的最高價值,并且收入的確認宜遲不宜早,而費用的確認宜早不宜遲。Davidson等(1985)、Wolk等(2001)、Stickney等(1994)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會計穩健性是一個會計方法的選擇標準,這個標準傾向于更慢地確認收入,更快地確認費用,更低地估計資產和更高地估計負債,最終會導致累計報告盈余的最小化。如圖3,穩健會計意味著NA*B=Min(NAB),其中Min(NAB)表示企業所有可能情形下凈資產賬面價值的最小值,其余變量同上。 回到典型案例,南方證券被接管后,假定這七家公司發生損失的比例在0%~100%都是有可能的,那么,按照觀點3,只有計提了100%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的上海汽車公司才是穩健的,其余公司計提損失準備的比例并沒有使得公司的凈資產達到最小,因此不在穩健的范圍內。 觀點4:會計穩健性指的是“適度”的穩健,該觀點不要求企業采取使得凈資產最小化的會計計量方法,而是要求企業凈資產的賬面價值適度低于中性會計的凈資產價值(或者凈資產的市場價值)即可。例如,FASB(1980)指出,“財務報告中的穩健性不應意味著蓄意地、一貫性地低估凈資產和利潤”。IASB(1989)也強調,不允許運用穩健性原則提取秘密準備或超額儲備,不允許蓄意低估資產或收益,或者蓄意高估負債或費用。以NA**B表示適度穩健會計下凈資產賬面價值的下限(相當于“度”),那么,適度穩健意味著NA*B∈(NA**B,NAN),如圖4。 再看典型案例,假定中性會計要求計提50%的減值準備,同時,適度穩健要求計提的減值準備比例不允許超過85%,那么,按照觀點4,計提比例在(50%,85%]的公司(包括東電B股、邯鄲鋼鐵、以及中原油氣三家公司),屬于適度穩健的公司,而計提比例在(85%,100%]的公司(包括上海汽車、中原油氣公司)屬于過度穩健公司;而計提比例小于50%的公司則屬于不穩健公司。 以上四種觀點是從會計計量結果的視角給出穩健性的不同定義,四種觀點都有自身特點。觀點1在判斷某一企業的會計政策是否穩健時,需要持續考察較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得出結論,因此適用性較差;觀點3對穩健性的計量要求過于極端,往往會導致一些公司打著穩健的旗號,實際上是在“洗大澡”。觀點4從計量的視角判斷穩健性時,需要界定一個“度”的問題,實際中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相比之下,我們認為,觀點2似乎要更合理些。一方面,觀點2反映了穩健性具有系統性低估凈資產賬面價值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容易被廣泛應用(事實上,觀點2包含了觀點3和觀點4,即觀點3和4是觀點2的特例)。 3. 進一步討論:會計穩健性和盈余管理概念的厘清。向下(downward)的盈余管理行為,如洗大澡,在會計確認和會計計量中也會顯示出與穩健性相似的特征。即在會計確認上,洗大澡行為也會導致對損失和收益的非對稱性,在計量上,洗大澡行為會導致凈資產的系統性低估。會計穩健性是一種內在于會計制度的財務報告機制,而盈余管理是一種有目的的調節盈余的活動,兩者存在本質的區別(毛新述、戴德明,2009)。會計穩健性及其提高應當來自會計制度中穩健性原則的運用和強化,以及會計師對此的恰當執行。除此之外的由其他因素(如“洗大澡”)直接導致公司盈余穩健性的提高均應視為盈余管理行為,而不論是出于何種動機(毛新述、戴德明,2008)。在概念區分上,我們沿用毛新述、戴德明(2009)的觀點,認為會計穩健性是一種內源于會計制度的財務報告機制,而盈余管理是經理人有目的地干預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對穩健性的概念內涵進行如下重新界定:會計穩健性是一種內源于會計制度的財務報告機制,是對不確定性的謹慎反應,其基本特征是有偏性。在會計確認上,它將導致對未實現收益和損失確認的非對稱性;在會計計量上,它會造成系統性低估凈資產。 三、 結論 本文以中性會計為參照基礎,從不確定性、會計確認、計量等角度對會計穩健性的概念內涵進行回顧和辨析,并在此基礎上重新界定會計穩健性的概念內涵。我們認為,會計穩健性是一種內源于會計制度的財務報告機制,是對不確定性的謹慎反應,其基本特征是有偏性,在會計確認上,它將導致對未實現收益和損(下轉第16頁)失確認的非對稱性;在會計計量上,它會造成系統性低估凈資產。 參考文獻: 1.Watts, R.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Accounting Hor- izons,2003,(17):207-221. 2.Hellman,N.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under I- FRS.Accounting in Europe,2008,5(2):71-100. 3.Givoly, D., Hayn, C., Natarajan, A., Mea- suring reporting conservatism.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1):65-106. 4.林斌.論不確定性會計.會計研究,2000,(6):24- 29. 5.李增泉,盧文彬.會計盈余的穩健性:發現與啟示.會計研究,2003,(3):19-27. 6.葛家澍,杜興強,桑士俊.中級財務會計學(上)(第二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131. 7.蓋地,羅斌元.會計確認的再認識及應用——基于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認知論釋義.會計研究,2011,(8):3-8. 8.邱月華.會計制度變遷,盈余管理與盈余穩健性.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8:72. 9.毛新述,戴德明.會計制度改革、盈余穩健性與盈余管理.會計研究,2009,(12):38-46. 10.毛新述,戴德明.會計制度變遷與盈余穩健性:一項理論分析.會計研究,2008,(9):26-3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財務報告透明度與投資者保護”(項目號:20872053,項目負責人:周曉蘇)。 作者簡介:周曉蘇,天津財經大學獲管理學(會計學)博士,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MPACC中心主任;吳錫皓,南開大學會計學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