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次貸危機后,為彌補新資本協議的風險管理缺陷,信貸組合集中度在銀行實務中受到強烈關注,成為控制監管資本與經濟資本差異的關鍵因素。文章梳理了當今備受關注的三種信貸組合集中度風險計量模型,包括多因子調整模型、分散因子模型和二項式擴展技術,在詳細介紹它們各自的計算方法和特點的基礎上,給出了應用建議。
關鍵詞:集中度;因子調整;分散因子;二項式擴展技術
一、 引言
組合集中度風險的涵義是:銀行的信貸在某些區域或行業相對“集中”,未能實現有效分散(BCBS,2006),從而可能給銀行造成巨額損失,或威脅其健康經營。
歷史經驗顯示,信貸組合集中度高是造成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資本協議在第二支柱中要求:銀行應具備有效的內部政策及系統,以識別、測量和控制貸款風險集中度。因此,信貸組合集中度風險的有效度量,不但對資本監管意義重大,而且受到學術界和銀行界的廣泛關注。
二、 信貸組合集中度風險計量的三種主要模型
目前,較為前沿的組合集中度風險計量模型有:多因子調整模型、分散因子模型和二項式擴展技術。
1. 多因子調整模型。擴展漸近多因子模型(ASRF) (Gordy,2003)中的單一系統性因素,使用多個部門的系統風險因子來刻畫不同部門的系統風險;并以組合損失分位數表征集中度風險。
三、 模型的比較和應用建議
1. 模型的優缺點比較。
2. 應用建議。適當的組合劃分,是計量組合集中度風險的關鍵前提(顏新秀、王睿, 2010)。若組合劃分不準確,算得的集中度風險便不能準確反映實際。組合劃分的理想狀態應是:組間相關系數較低;而組內相關系數較高。具體地,組間相關系數通常用代表組合信用特性的因素來計算,如股價指數走勢;組內相關系數通常用代表個體信用特征的因素來計算,如企業利潤、營業指標、負債比率等。另外,還需考慮能否獲取相關數據,以及是否存在穩定的相關系數。
本文就各模型的實際應用提出相關建議,見表2。
四、 小結
本文梳理了當今較前沿的三種組合集中度風險計量模型,包括多因子調整模型、分散因子模型和二項式擴展技術,并總結了其主要優缺點,據此給出具有針對性的應用建議。
參考文獻:
1. Studies on credit risk concentration: an o- verview of the issues and a synopsis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Task Force project, BCBS Working Papers No 15, November,2006.
2. Gordy, M.. A risk-factor model foundation for ratings-based bank capital rules,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3,(12):199-232.
3. Thomas Bondo Pedersen, Francesco Aquilante and Roland Lindh. Density fitting with auxiliary basis sets from Cholesky decompositions,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2009,124(1-2):1-10.
4. 安強身,彭偉華.中國轉軌經濟中的金融低效與經濟高增長悖論解析——基于金融非正規漏損視角.現代經濟探討,2010,(1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171032);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號:20090041110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號:DUT11RW202,DUT10ZD107,DUT10RW1 07)。
作者簡介:秦學志,大連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魏強,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胡友群,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