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波簡介:
歸水春秋琴坊創辦人。青年笛簫演奏家,古琴演奏家,優秀斫琴師,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精通多種樂器的演奏、制作以及音樂創作和其他藝術形式的表演。師承多位笛簫界、古琴界藝術大師。曾獲中央電視臺民族器樂大獎賽優秀演奏獎。
古琴縱不發聲,只觀看它的器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典雅、古意盎然的藝術精品。我國最早詳細記載古琴樣式的《太音大全集》,其中繪有琴的樣式圖三十八種,至清代,琴的樣式更增至五十余種。
因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古琴的壽命,要遠遠高于其他樂器。至今,在我國可見的傳世名琴中,年代最早的是一千多年前制成的唐琴,穿越千年的煙云,依然可以進行演奏,而且音色良好。
古琴這門古老的藝術,正在成為一種文化奢侈品。去年5月拍賣的唐琴“大圣遺音”,價格高達到1.15億元。這固然有收藏熱帶來的水漲船高的影響,但根本原因還是源自古琴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藝。制作古琴有一個專業的名字,叫做“斫琴”,斫,是用刀斧劈砍的意思。因為古人是以斧砍木制琴,所以就把七弦琴由木成琴的過程稱為斫琴。斫琴是綜合了木工、漆工、美工、音樂、繪畫、物理、化學等多門學科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水準之高,品質之精,工藝之微,要求之嚴,共同成就著琴的傳世萬年,甚至是傾城之價。
斫琴的流程和講究,讓我們通過青年斫琴師徐波的講述來走近。
一張完整的古琴,是經過了面板、底板、生漆、鹿角霜、弦、配件等材料的制作、加工程序而制成的,斫琴可大體概括為木工和漆工兩部分。
開始木工前第一步就是選材。制作古琴所用的木料講究要“輕、松、脆、滑”,大致有兩種木料可用,即梧桐木和杉木。這兩種木材較為松軟,有利于振動發聲。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桐木,指的是梧桐,而非現在隨處可見的泡桐。梧桐因其樹皮為青色,所以在古代叫做“青桐”。而泡桐樹皮為灰色,生長極為迅速,花開紫色。在傳世名琴中,如唐代的“九霄環佩”“太古遺音”,皆為梧桐木所制。而今梧桐木卻已很難覓得。
唐代制琴非常出名的雷氏家族,在木料選材上獨辟蹊徑,選用了杉木,結果在歷代評價中,杉木琴都勝于桐木琴。故而,近現代比較高檔的古琴都是由老杉木制成。
木料選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木以老為貴,以老而不朽更為貴!不管桐木還是杉木,都以幾百年的老木頭(陽材)為妙,如古建筑的房梁、門板、門檻木、寺廟懸鐘之木等。因老木頭經過多年自然風化,本身已經失去了木性,所以制成琴身才比較穩定。徐波先生在選材上,還是把“陽材”列為首選。
以上木材都是琴的面板用料,底板則選用老的梓木為佳。老梓木屬陰,老杉木屬陽,如此搭配才能陰陽調和。但如今梓木的材料也是非常匱乏的。在傳世名琴中,以“面桐底梓”的搭配為多,亦有底板面板都選用老杉木的,這稱為“純陽琴”。
徐波先生感嘆,近年來古木本就難覓,“材美”更是難上加難,故而能得一“材美”之琴實屬不易!
以上工作準備妥當,才正式進入了古琴的制作工作。首先是根據歷史資料繪制琴形模板,畫圖需要有美術和繪畫的功底。而后,依據繪制樣式切割木材,就切割下的大致形狀再進行精雕細琢,修整琴的弧面、鑿腹等。做好的面板也需要再放置一段時間,讓它經過一個四季,經歷在不同溫度和濕度下可能產生的變化,以保證最終的成品琴不會在使用中產生變形、開裂等問題。
面板放置一年后,就可以“合琴”了,即將面板和底板膠合在一起。所以一張琴的形成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大概需要兩至三年的時間。
徐波先生幾乎都是采用“古法”制琴,他的每一步工序也全部都是手工化作業。這樣精雕細琢出的精品,更接近古人斫琴的原汁原味。
進行到這里,一張琴就基本完成了一半,接下來就是漆工。首先是先在木胎上刷一層生漆,也叫大漆。生漆是一種從漆樹上采集下來未經過任何加工的天然生漆。等漆干透后,要用麻布包裹琴體,用來抑制聲音和防止開裂。
下面又要進入漫長的“刮灰”過程,就是用鹿角霜、朱砂、八寶灰調和生漆制成灰胎刮在整張琴上,最終形成均勻平滑而有層次的琴面。一張琴需要刮20多道粗細不同的灰胎,待灰胎完全干透后再進行人工打磨。而打磨過程中,既要考慮到琴體色彩因“不規律”產生的美感,又得兼顧琴面平滑無“砂音”,所以這也是一道極其需要經驗和耐心的工序。
打磨平整光滑后,就可以為琴安裝徽位、琴軫、雁足等配件。配件的選用,如岳山、龍齦、冠角、琴軫、雁足等部位,都應選擇紫檀、黃花梨、紅酸枝等名貴的木材,整套配件所選用的木紋風格也要保持一致。有的琴還采用金徽玉軫,那就更加價值不菲了。這些工作做好后,再反復刷漆打磨。
最后一步是相對來講最有情趣的環節,即為琴刻字、上弦。至此,一張做工精良的古琴才算全部完成。
從如此復雜而嚴格的斫琴技藝中,我們可以看出,古琴的確是凝聚著眾多名貴材料的獻身、凝聚著歲月河流的沉淀、凝聚著斫琴師心血與智慧的結晶。斫琴,也不僅是一道技藝,更是一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