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南北氣候之分界線曰秦嶺,秦嶺之美在終南,終南之美在山水禪。他是中國禪學主編、陜西師范大學佛教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他在中央電視臺講禪宗智慧,應邀到全國各地講學,他是學者,是禪學界的名家,但他卻說:“其實我只是一個山水禪者。”他就是吳言生教授,吳教授應邀在醒獅國學院講學,課后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本刊希望通過吳教授對禪與人生的分享,使我們的生命發生一個驚喜的改變。
◎禪是大地上最詩意的存在
記者:我們常說,參禪悟禪,禪是需要參的,那么,要怎樣來參禪?參禪究竟有什么好處呢?
吳言生:要參禪,首先要參纏——參悟什么纏繞我們的纏。參透了這個原因,就是參讒——參悟什么是我們到底眼讒什么、口讒什么、心讒什么。參透了纏繞的纏和貪讒的讒,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人生的種種束縛,是由于我們的貪讒所致。放下了這個貪讒,就擺脫了糾纏束縛,就參透禪的宗旨。禪,就是讓我們消除貪欲,解除束縛,活得自然而真誠,輕松而愉快。
參禪有什么好處呢?青年參禪不學壞,中年參禪不失敗,老年人參禪不癡呆——青年人參禪,可以在面對五光十色的誘惑時立定腳跟;中年人參禪,可以從事業的成功走向人生的成功;老年人參禪,可以活躍思維,使智慧的生命青山永不老。
禪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智慧,是當代人提升智慧、活得幸福自在的最為有效的方法。
關于禪的說法,千家萬言,難盡其詳,禪,看不見,摸不著,它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禪既是生命,修好身心禪,再修好行意禪,然后,你就明白什么是禪了。
記者:您在課程中說:“妄想執著遮蔽了本心本性,要想獲得覺悟,明心見性,就一定要去掉這個妄想執著,使被妄想執著遮蔽住的覺悟性重新顯現出來。”請您詳細地為讀者解讀一下,如何去掉妄想執著?
吳言生:在禪學看來,妄想執著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我們的內心。蕓蕓眾生的執著,都是“作繭自縛”。我們像春蠶作繭一樣,不斷地吐出煩惱欲望的絲,結成了厚厚的繭子,把自己死死地束縛在里面。
心里有了妄想執著,就生起了束縛,就是迷失。去除掉了妄想執著,就獲得了自由,就是解脫。束縛我們的,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解脫我們的,不是別人,還是我們自己!
《壇經》說:“一念覺,眾生即佛。一念迷,佛即眾生。”——一個念頭覺悟了,蕓蕓眾生就成了大徹大悟的人。一個念頭迷惑了,大徹大悟的人就成了蕓蕓眾生。
這就叫“迷悟皆由心”,迷失和覺悟,都取決于我們的心。
◎什么團團轉?
記者:很多人的生命中,都有過這樣的困惑,覺得無形中有一個繩子一直在束縛著自己,時刻被它牽絆著,卻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解困,請吳老師指點迷津。
吳言生:你這個問題很好,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聲,我給你講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叫“什么團團轉”。
有一個秀才,到廟里去拜訪一個禪師。秀才在路上看到了一頭牛,牛的鼻子被繩子拴在一棵樹的上面。這頭牛想吃草,可是因為牛鼻子被拴住了,它吃不上草,就圍著這棵樹不停地轉圈子。秀才想,等會我到廟里要考一考禪師,看他能不能猜出來我在路上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
秀才到了寺里,和禪師寒暄一番之后,喝著茶,聊著天。在兩人都很放松的狀態下,秀才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話:“師父,什么在團團轉?”——是什么東西在那里團團地打轉轉呢?
秀才問了這句話,就看著禪師的反應。他本來想,禪師一定會運用神通什么的,來看看自己路上到底遇見了什么。哪知他的話音剛落,禪師根本沒有想,隨口就回答說:
“只因繩沒斷!”——正因為繩子沒有斷,所以那個東西才在那里團團轉圈子呀!
秀才聽了,大驚失色,問:“啊!您怎么知道我看到的那件事情,它的原因是繩子沒有斷呢?”
禪師哈哈大笑,告訴他:“你問的是事,是一個具體的事項。我回答你的是理,是在真理的層次,是在智慧的層次。
“你想想看,一個人一輩子為什么總是在打轉轉?這是因為他被一根繩子拴住了鼻子,被一根繩子拴住了心靈。由于世上的人沒有掙脫這根繩子的束縛,所以才一直在那里打轉轉啊!”
秀才聽了,當時就佩服得五體投地,不由得贊嘆,禪的智慧,實在是高明!
我們的人生,經常被什么拴住了呢?
你是官奴,做官上了癮,那功名就是拴住你的繩子。
你是財奴,喜歡賺大錢,那金錢就是拴住你的繩子。
你是房奴,喜歡大房子,那房子就是拴住你的繩子。
你是色奴,好色成了性,那美女就是拴住你的繩子。
我們就這樣被功名拴住,被虛名拴住,被金錢拴住,被房子拴住,被美色拴住。
如果你太貪了,太執著了,那么,功名、金錢、房子、美女,都是繩子。佛說,人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八萬四千根繩子。可憐的蕓蕓眾生,被這么多根繩子牢牢地拴住,什么時候才不會團團轉呢?
所以,要擁有一個快樂自在的人生,就要掙脫這些無形的繩子。
◎欲望滾雪球 作繭而自縛
記者:您說過:“參禪首要的是不要欲望太多,一個欲望就是一根鐵環,無數的欲望互相糾纏,就好像無數只鐵環串在一起,形成了一根長長的鐵鏈。這根鐵鏈,牢牢地拴住了我們的手腳,拴住了我們的心。”欲望真的這么可怕嗎?
吳言生:我還是為你講一個故事。
有一位修行人,離開了他原先修行時所在的村莊,到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里去進一步苦修。他只帶了一塊布當做衣服,就一個人到山里去了。
住了一段時間,他在洗衣服的時候,發現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就下了山,回到村里,向村民們討了一塊布當做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一位虔誠的修行人,毫不猶豫地給了他一塊布,當做換洗用的衣服。
這位修行人回到山里,不久,他發現在他住的茅草屋子里,有一只老鼠。這只老鼠經常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出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他在這以前已經發過誓,說自己一生會嚴格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傷害那只老鼠。但他又沒辦法趕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又回到村里,向村民要了一只貓來飼養。
帶回了這只貓之后,他又想:這只貓要吃什么呢?這只貓是用來嚇走老鼠的,不是讓它去吃老鼠的。但這只貓總不能跟我一樣,每天只吃一些水果和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討了一只奶牛,這樣,這只貓就可以靠喝牛奶活下去了。
修行人在山里住了一段時間以后,發現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只母牛,他又回到村里,找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將他帶到山中,幫自己照顧奶牛。
流浪漢在山中住了一段日子后,向修行人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女人,我想要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修行人一想,也有道理,我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自己一樣啊。
于是他又下山,給流浪漢找了一個老婆……
故事就這樣不斷地演了下去。到了后來,大半個村子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是這樣的一條鎖鏈,接二連三,無休無止,越來越長。不知不覺間,我們就被自己欲望的鎖鏈牢牢地拴住了。
記者:那么如何能做不被欲望所累呢?
吳言生:在禪學中,“渴鹿乘陽焰”是一個經典的比喻。
當我們夏天在烈日下開車前行的時候,在前方200米左右的地方,經常可以看到白汪汪的一片,好像是積水。它看起來像水,實際上卻并不是水,而是由于陽光的照射,在柏油路上形成的反光。這一片看起來像是積水的東西,一直處在你車子前方200米左右的位置,任憑你怎么轟大油門,也總是走不到它的跟前去。
“陽焰”也是跟夏日積水類似的一種錯覺。在春天的原野上,日光照映著浮塵,好像是一潭清水。饑渴的鹿見了,以為它真的是一潭清水,就朝著它狂奔而去。但無論這只鹿怎么奔跑,始終跑不到這潭水的前面,它拼命地跑,最后把自己活活地累死了。
這則禪的經典譬喻說明,當一個人起心動念追逐虛幻的事物時,就會走入絕路。大安禪師說:“你們如果想要快樂,你的心中本來就可以有快樂。你們卻偏偏離鄉背井,到處亂跑,就像渴鹿追趕陽焰,什么時候才能覺悟呢!”
人生的境界不在于向外求,而是要不斷地向內自觀,所謂心靜自然禪。
◎以我轉外物 自在作主人
記者:您說過禪修的最高深的功夫就是“轉”,將被外物控制的狀態,轉變成對外物的駕馭。那么如何成為自己的主人公,將“以物轉我”的情況,變成“以我轉物”呢?
吳言生:“轉物”是指擺脫外物對人生的控制,能夠隨心自如地驅遣外物,而不被它牽著鼻子走。
當你能夠自由自在地驅使外物的時候,你就是大徹大悟的人了。
禪的真諦,就是要超越聲色紛紜的外部世界,在滾滾紅塵中,保持心靈的寧靜與自由。
《莊子》說:“君子不役于物。” 君子不會被外物所奴役,不會成為外物的奴隸。
只是,這樣的君子,在今天如鳳毛麟角,實在是少之又少。今天,我們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世界里,要想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奴役,沒有非凡的定力是絕對不可能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為外物所累,并因此而變得平庸,變得世俗,變得污濁不堪。
蘇轍說,人生在世,如果能夠“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適度的物質需求,在生活中不可或缺。但過分地追逐外物,就會被外物所奴役,成為外物的奴隸,就傷了本心本性。
怎樣才能擺脫“以物轉我”的處境?出路只有一條,這就是“以我轉物”。
“以我轉物”,就是以“我”來轉變外在的事物,從被外物奴役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駕馭外物。
當你“以我轉物”時,就可以從房奴、官奴的角色中解脫出來,不論房子大小,都會過得舒坦;不管官位多大,都會活得自在。
迷己逐物,逐物迷己,人生像木偶一樣被外在的力量牢牢地控制,像陀螺一樣被欲望的鞭子猛烈地抽打。只有“以我轉物”,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從做房奴、車奴、色奴、財奴、官奴里面擺脫出來。
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公”! 以一顆金剛不動的心,淡定自如地笑對三千大千世界的滾滾紅塵。
◎以心轉外境 快意赴前程
記者:眼下“郁悶”這個詞,成了這個時代的口頭禪,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憂郁癥。煩躁、無聊、絕望、孤獨,成了當代人的普遍心理。由于心理的絕望,很多人浪費了寶貴的生命,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禪學的智慧,可以給精神憂郁的現代人,提供哪些有益的借鑒呢?
吳言生:在心與境的關系上,智慧的人和愚癡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所謂“智者轉心不轉境,愚者轉境不轉心”。
智慧的人,通過“轉心”,轉化心態,來改變對環境的看法。不論外在的環境如何,都影響不了他的情緒,他根本不需要去“轉境”。如果他在生活中感到不適應,他不會抱怨或強行改變無法改變的世界,而是會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態,把惡劣的環境,轉變成對自己有利的環境。
而愚癡的人呢,只知道“轉境”,心思跟著境界跑,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他從來不知道“轉心”,不知道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態,來改變對事物的看法。這樣一來,他就會被外境所控制,“迷卻常住真心,隨境而轉。境順則愛,境逆則憎。由愛起貪,由憎起瞋。”
迷失了本心本性,隨著外境轉圈子。一個好的外境來了,就生起歡喜,進一步發展為貪心;一個不好的外境來了,就生起憎恨,由憎恨發展為瞋恨。當他們面對痛苦的外境時,只是想著去逃避。而不知道怎樣去面對壓力,解除壓力。
所以,智慧的人與愚癡的人的區別就是:迷時境攝心,悟時心攝境。
愚癡的人,心態被外在的狀況所影響,這就是“境攝心”——被外境控制了內心;智慧的人,用心態來影響外在的狀況,這就是“心攝境”——用內心改變了外境;“境攝心”,就是迷妄時的狀態;“心攝境”,就是覺悟時的狀態。“智者轉心”,以“心攝境”,就是“以心轉境”的禪的精髓。
從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做起,才是切切實實的下手之處。當我們擁有了一個樂觀的心態,就可以充滿自信地奔赴前程,在人生的考場上發揮出最好的潛能,交上最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