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經典中,《論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怎樣學習《論語》,如何從《論語》走近孔子,可能人們感受各不相同。《論語》開篇的幾句話,實際有很深的寓意,它體現了孔子對自己人生理想與現實際遇關系的理解,是典型的“夫子自道”。
理解《論語》首篇首章,關鍵在于其中的第一句,即“學而時習之”。傳統把它當做學習方法,認為“學”即學習,“時”為時時、常常,“習”為復習、演習。全句意思是學習了知識而能常常復習、實踐。
我們認為,這里的“學”應當不是動詞,而是名詞,指的是孔子的“學說”或者“道”。“時”不應解作“時常”或“按時”,而應解作“時代”,也可引申為社會。“習”不應作“溫習”講,而應作實踐、采用講。下面的兩句與之相應,第二句中的“有朋”其實就是朋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這樣,《論語》首章孔子表達的是這樣的思想:
“如果我的學說被時代(或社會)所采用,那不就令人感到喜悅嗎?如果沒采用,有人能夠理解我的追求,贊同我的學說,從遠方來與我一同討論,不也很快樂嗎?社會上沒人能采用,甚至沒有人能夠理解,我也能夠坦然面對,不慍不惱,不也是一位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嗎?”
清初毛奇齡《四書改錯》說:“學者,道術之總名。”民國時期,程樹德先生在《論語集釋·學而上》也明說:“‘學’字系名辭。”前些年,還有學者專門撰文,認真進行了研究,遺憾的是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學而時習之”中的“學”與《莊子·天下》篇“百家之學”的“學”相同。學:有作動詞用的“學習”,有作名詞用的“學說”等,這里應為后者,指思想主張,對社會、人生的總體認識。《論語》中有“士志于道”的句子,也有“士志于學”的說法,“道”與“學”乃是同義詞。
如果我們與《孔子家語》《史記》等相關文獻認真比對,同樣會發現《論語》開篇隱含著十分重要的學術信息。
由老夫子的“自道”,我們可以認識孔子思想的整體面貌。我們不難發現《論語》有內在的嚴密邏輯。首篇圍繞做人這一個中心問題展開,以下各篇分別談為政以德、守禮明禮、擇仁處仁等,層層剝離,依次展開。宋朝有學者說:“今讀《論語》,只熟讀《學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易曉。”這是通讀《論語》掌握其真諦的中肯之言。 編輯/趙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