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頓精敏謹慎,勤奮敬業,有博大寬厚的經營胸懷。他一介寒士以養畜起家,果桑致富,制鹽販運,經營珠寶,十年富甲天下,并且與陶朱公并駕齊驅,史稱“陶猗”。
◎放養牛羊發家致富
《史記集解》記載:猗頓原是春秋魯國一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讀過一點書,又在家務農,卻“耕則常饑,桑則常寒”,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
猗頓一心想改變自己窮困的生活,去向大富翁范蠡(即陶朱公)請教。陶朱公叫他畜五牸。先畜養幾頭雌性牲畜,運氣還不錯的話,牲畜會漸漸繁衍壯大,資本的“雪球”也自然會越滾越大,日久便可致富。小伙子便接著問道:“那什么地方最適合放養牛羊?” 陶朱公告訴他:“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區)草豐,可肥五牸。”
得到點撥之后,猗頓按照陶朱公的指示,遷徙西河,在猗氏(今山西臨猗境)南部畜牧牛羊。當時,這一帶土壤肥沃,水草豐茂,是個天然的畜牧場。猗頓就在這個天然畜牧場從飼養小牲畜和家禽開始了他的商旅生涯。
在猗頓的辛勤經營下,畜牧規模日漸擴大,擺脫了貧困,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畜牧業主。致富后的猗頓為了表達對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臨猗縣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廟。
◎“國之寶”讓他成了“陶猗”巨富
與此同時,猗頓又以“興三園”之道投身于杏、桃、桑為主的林果產業。在經營果林業中,猗頓不斷引進新品種,使河東成為聞名遐邇的果區。
猗頓注意到位于猗氏之南那一望無邊、白花花的河東池鹽,那河東池水澆在地上,風吹日曬后成為顆粒狀食鹽,不需要煮煉、不需任何加工即可食用,可是“國之寶”啊! 于是,他在販賣牛羊時,便用牲畜馱運一些池鹽,連同牲畜一起賣掉。這樣一來,他發現販運池鹽獲利更大,而猗氏一帶正是著名的池鹽盛產地,有大量可以開發的鹽資源,加上他有長途販運的騾馬,因此,經營鹽業前景更廣闊,賺錢更快更多。
猗頓開始將雄厚的資金和主要精力投入到制鹽販鹽,利用這一地區優勢,走南闖北,快速壟斷了這片鹽業和畜牧業市場。那些零散的“鹽民”在猗頓的組織領導下,改進技術,講求效率。在得到鹽戶的支持和官方的信任后,沒過多久,食鹽業便成為他龐大產業鏈條中的支柱產業,這也使猗頓從一個普通農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人。
為了更加有效地經營池鹽,猗頓還試行改變驢馱車運的落后運輸方式,開鑿了山西地區的第一條人工運河。
猗頓還涉足到玉石生意,把鹽販到西域,又從那里換回大量珍珠瑪瑙,沿途開設了五十多家珠寶店,諸侯國都成為他的客戶。繼畜牧大王之后,猗頓在江湖上又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號——珠寶大亨,他還成了當時著名的珠寶鑒賞家。
猗頓精敏謹慎,勤奮敬業,有博大寬厚的經營胸懷。他一介寒士以養畜起家,果桑致富,制鹽販運,經營珠寶,十年富甲天下,并且與陶朱公并駕齊驅,史稱“陶猗”。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猗頓聲名在外,時間一長,他所居住的村莊逐漸成了一個商業集散地。晉南盆地一帶,猗頓占有大量的土地,東至垣曲山,西至黃河岸,南至中條山,北至汾河邊,都屬他經營的領域。于是,他大興土木建起一座城池,史稱“猗頓城”。
他支持周邊民眾大力發展畜牧及種植業,很多鄉鄰靠著牛羊及果樹脫貧致富。
有了猗頓的影響,男兒經商在猗頓城一帶蔚然成風。
猗頓進入巨商富賈的行列之后,不慕高官厚祿,而是廣行仁德,周濟窮人。他痛恨戰爭給普羅大眾帶來的沉重災難,在國難當頭之時,他給國家捐獻糧食和馬匹,保衛國家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遇到災荒之年,他就開倉放糧,接濟那些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災民。
他言行一致,從不妄語,有求必應,從不落空。
生前,猗頓為國為民辦了不少實事好事,世人為感恩懷德,在他百年之后,給他興建陵墓,樹碑立傳,還蓋了祠廟,永遠懷念他。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