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者,修正行為。而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由思想指揮,“行成于思”。故而,若“修行”,必先“修心”。
外部世界只是每個人內心的映現,一切都根源于我們的心。如果我們的“心正”“心凈”,則一切皆“正”,一切皆“凈”。就如你戴上什么顏色鏡片的眼鏡,就會看到什么顏色的世界。
佛法是安心之法,而這心并非肉心,看不見、摸不著,就如當年二祖慧可求達摩為其“安心”,達摩要其“將心來”,而慧可“遍尋不見”一樣。我們的心雖無色無形,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但時時影響我們的情緒,我們的生活,可謂“心中有事虛空小,心中無事一床寬”?!靶拿苑ㄈA轉,心悟轉法華”,心里一悟,宇宙、世界自然會有另一番不同的風光。心好,一切都好。
同為修行人,有智愚、凡圣的不同。不同之處就在: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與眾生之間,距離并不遙遠?!读鎵洝分姓f,“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迷與佛,只在一念之間。佛法修行說到底就是解決轉迷成悟,轉染成凈,轉愚成智。知識向外覓,智慧向內尋,求佛即求己,“修行”先“修心”。
◎靜安
大凡到過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有一個很熱鬧的地方——靜安寺,就位于南京西路。
“靜安寺”是始建于三國東吳赤烏十年(247年)的一個佛教寺廟。因為有“靜安寺”的存在,久而久之,人們把靜安寺所處的這一區域也都統稱為靜安寺了。
“靜安”一詞,語出《大學》,原文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p>
翻譯成白話就是: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才能意志堅定,意志堅定的人才能人格沉靜,有了沉靜的人格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所收獲。世間萬物都有根本與旁枝,萬事都有始有終,如果你能夠洞察萬事萬物的根與末、始與終,你就接近宇宙發展的規律了。
我很喜歡“靜安”這一詞。靜是安的前提,當一個生命沉靜下來時,他才能有一顆安分之心,給人一種安祥之感?,F代人的最大問題,就是靜不下來,奔波不停,以致使“浮躁”成為社會的通病?!懊曰蟆钡摹懊浴?,是人在米字路口,舉棋不定,而“惑”,則是心無定所,或者這樣,或者那樣。
大靜大安,小靜小安,無靜無安。如果一個人終日處于喧囂浮躁的環境下,就會像浮云一樣,隨風飄蕩,又如何能安身,如何能立命呢?“靜安”有靜始安,安身則可立命,立命則可會天理,會了天理,思慮自然正確而周詳,這也正如佛法所倡導的:戒生定,定生慧。無論是儒,是道,是佛,在理上都是相通的。
◎覺知
常人都有知覺,但并非人人都能“覺知”。
知而能覺,是凡人;覺而能知,是智者。都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而這一“知”便是“覺知”。
所謂“覺知”,就是隨時感知自己正在做什么,舉手投足、起心動念是否合“道”,時時以圣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處處事事都努力“仿佛”(“仿佛”者,模仿佛,向佛學習)。
觀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所謂“觀自在”,就是觀自己的心在不在,若在,便得大自在,反之,就會因不安心而處處不自在。
所謂“明心見性”,就是努力尋求人人本已俱足,但被浮云遮蔽的清凈明性。“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牢關鎖”,而一旦塵盡光生,便能“照破山河萬朵”。
平時,有些人身體不適時,常會說,“我腰酸”“我頭疼”……其實,這并不確切。我是我,腰是腰,頭是頭,并不是一回事。確切的說法應是“我的腰酸”“我的頭疼”,這個“我”就是我們要時時感知的“本我”。
不怕妄想起,只怕覺知遲。感知本我,不隨境遷,不被念轉,一念即知,即是覺知。當你有了覺知,便能透視世間現有的一切,而不被假相所迷惑。這樣,你就能活出自己的生命。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