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多年,終于打敗了吳王夫差,使勾踐報了會稽之仇。因為他功績卓著,所以被封為“上將軍”。范蠡受封之后,想到越王勾踐的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同安樂,自己如果長期居官,難免招來禍患,不如辭官回鄉,保全性命要緊,于是他便辭官了。
范蠡是一個思慮精微的人,他曾經對人說:“計然的策略有七項,越國只用了五項,就成了強國。過去我用他的計策強國,現在我要用他的計策來治家。”
當時,計然是晉國的一位公子,他游學來到越國,結識了范蠡。范蠡向他請教治國大計,兩人愈談愈投機,結成了密友。那時越國已淪為吳國的附屬國,越王勾踐忍辱回國。他始終不忘復仇雪恥,也向計然請教復國之策。
計然便為越國出了七計。他說:“吳越戰后,越國已元氣大傷,要想重新富強起來,不僅要艱苦奮斗,上下同心,同時還要有富國強兵的計劃。貴國的農業生產規律是十二個年頭里有六個豐年,六個災年。掌握了豐歉循環的規律,豐年時多儲備糧食,以備歉年之需,這樣,歉年也不至于要餓死人了。民以食為天,糧食的生產是維持國家安危和人民生死的特殊商品,應由國家進行控制,而且國家應該鼓勵農業生產。”
他一口氣講了七條計策,越國執行了五條。十年之后,越國變得國富民強。所以,范蠡很佩服計然。
范蠡辭官之后,首先來到了齊國,隱姓埋名,自稱是鴟夷子皮,意思是“酒囊的外皮”,開始自己的創業歷程。
齊國是一個富庶的大國,農業和工商業都很發達。
范蠡父子合力整治生產,沒過多久,他們就積聚了數十萬財產。由于他的能力和才干,在齊國很快成了名人。齊王聽說范蠡很勤勞,很賢能,便請他出來做卿相,并且送來了相印。
然而這時候范蠡的心思早已不在做官上了。他感嘆道:“在家能夠艱苦奮斗聚集千金,做官則能位至卿相,這是一個布衣貧民最得意的事情了,我這一生也算是知足了,但是長久享受尊名卻是件不祥的事情。”于是他奉還相印,并把家產分給了朋友和鄰居,自己一家只帶了一些金銀珠寶秘密地離去了。
仔細考查了一番后,他來到定陶(今山東省淄博)居住下來,因為這里是交通發達的商業樞紐,居于一國之中,在這里謀生治產是完全可以致富的。
范蠡自稱朱公,人們都稱他為陶朱公。范蠡帶領兒子們親自耕種和放牧,克服了各種困難,獲得了莊稼的豐收、六畜的興旺。他又不失時機地進行商業活動,積累資金,大膽地買進賣出,科學地做好商品定價,一般以微利為原則,有時只謀取十分之一的利潤,買賣做的十分紅火。沒過多久,他又積累了數百萬的財富。于是,天下人都知道定陶有個陶朱公,富甲天下。
有個叫猗頓的人來向范蠡請教致富的秘訣,范蠡告訴他,要想盡快致富,必須辛勤勞動,而且要不怕艱苦,同時多養六畜。
他說:“第一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否則什么事也干不成;第二價格要標明;第三生活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源枯竭;第四切勿濫出;第五貨物需面驗,切勿濫人;第六出入要謹慎;第七用人要正派,切勿用那些奸商小人;第八優劣要分明;第九貨物要修整,切勿散漫;第十期限要限定;十一買賣要快捷,切勿拖延;十二錢財要明慎,切勿糊涂;十三賬目要稽查,切勿懈怠;十四切勿暴躁,和氣生財;十五切勿妄動,妄動則誤事;十六臨事要盡責;十七工作要精細,切勿粗糙;十八切勿浮躁,浮躁失事多。”
在這些投資經商的經驗中,幾乎沒有一條離開了勤勞致富、艱苦創業這個根本。范蠡所告訴人們的經商奧妙就是——“世上根本沒有什么不勤勞而致富的投資絕招,勤勞和創業本身就是致富的根本。”
編輯/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