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元十六年,唐玄宗在御樓舉辦了一個辯論會,沒有學歷、出身、學派門檻的限制,誰都可以登臺演講。結果得勝者是個叫員俶的孩子,那年才九歲,他詞辯鋒利,與他辯論的人都被他駁得理屈詞窮。唐玄宗很驚奇,親自接見了他。問過他的家世之后,玄宗說:“還有比你更聰明的孩子嗎?”員俶沉吟了一下,回答說:“我有個表弟,今年七歲,才學比我高多了。”玄宗大為驚訝,馬上派人飛馬把他接來。小孩被領進來時,玄宗正與宰相張說下棋,張說號稱燕趙大手筆,才華橫溢,玄宗讓他試試小孩的才學。張說讓他用方圓動靜做首詩,小孩說這個題目太寬泛了,張說打比方說:“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小孩聽罷,稍加思索,從容對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寓意之深,竟然蓋過了宰相。玄宗高興地把他抱在懷里,對張說說:“孩子太小,怕有害于孩子,所以沒封他官。應該好好看待他,這是國家的棟梁之材。”
這個七歲的神童,就是后來著名的宰相李泌。
◎盡心竭力做大事
玄宗沒有看錯,李泌不僅聰明過人,志向也很遠大。十七歲時,他寫了一首詩,顯現了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象:“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柯游帝都。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口氣是大了點,然而卻絕非自吹自擂。
李泌展示他的大手筆,是在唐王朝面臨巨大危機之時。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倉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享收拾殘兵敗將,在靈武繼位。唐肅宗面對危如累卵的局面,悲觀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李泌卻異常淡定,胸有成竹地說:“以臣料之,不過二年,天下無寇矣。”然后提出了自己的平叛方略:敵強我弱,宜避其鋒芒,挫其銳氣。令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詡,入河東,讓敵人在范陽和長安千里長的戰線上疲于奔命,大量消耗敵人后,再直搗老巢范陽。果然,戰局很快發生了逆轉,可惜唐肅宗沒有將它貫徹到底,而是先收復了長安,急不可待地做起了皇帝。盡管如此,李泌也是功不可沒,肅宗為了感激他,要授予他宰相之位,然而李泌卻選擇了轉身離去,他給出的理由是“五不可留”:陛下遇臣太早,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毅然割舍下權力名位,飄然而去,回到衡山修道去了。
◎冒死進諫守原則
當然,處在風雨飄搖中的唐朝皇帝們,是不會忘記李泌的,每有危難的時候,總會請他出山。李泌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理想,做起事來總是竭心盡力,有時到了不顧生死的地步。
郜國公主犯蠱媚罪被幽禁,因為她是太子妃的母親,唐德宗想廢除對此事毫不知情的太子。涉及皇帝的家事,往往非常復雜,多數人也就繞著走了,可李泌的態度鮮明而堅決,反對廢太子。德宗也生了氣,威脅他說:“你違背我的意思,竟然不顧一族老小的性命嗎?”李泌淡然自若,回答說:“我已經老了,位居宰相的高位,如果因為勸諫而被殺,是分內的事,我沒什么后悔的。”此后,“執爭數十,意益堅”,與德宗抗爭達數十次之多,不肯退縮,最終德宗醒悟,太子得以保全。
◎淡薄名利無負累
李泌做事只講原則,不講潛規則,遭到官場權臣們的妒忌,而且有時候他也讓皇帝感到不舒服,所以曾幾次被貶出京城,外放地方降職使用。李泌倒也不以為意,每到一個地方,干得風聲水起,很有政績。大概是因為他心態擺得好,從不把名利放在心頭。德宗要授予李泌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的頭銜,而他堅決要求去掉“大”字,只要“學士”頭銜。后來的人不管學問多高,能力多強,有李泌在前,誰也不敢稱“大”。李泌得到金錢方面的賞賜更是不計其數,他從來都不以為意,不是拒收,就是隨來隨散,如同過眼煙云一樣。
李泌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個絕無僅有的另類宰相,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其間曾四次主動歸隱,五次被貶離京,每次離開之后再回到皇帝身邊,都會官升爵加,得到越來越多的信任。人說官場險惡,尤其生逢亂世更是如此,李泌出將入相,不僅毫發無傷,還以宰相的高位得以善終,令人嘆為觀止。探究其中的奧秘,或許就在于李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在進退之間從未說過一句怨言,來時盡力,走時瀟灑,對名不沾,對利不重,對權力更是毫無留戀。說白了,就是只想做大事,不想做大官。
一個人心無負累,才能高高地飛翔。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