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SCI創始人加菲爾德博士于1990年和1993年二次訪問臺灣并做報告,他的兩次訪問對臺灣的SCI普及與推廣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根據ESI統計分析,中國臺灣地區自1986年起SCI論文數量與被引次數逐年增長,也得到了世界科學界的關注與認可。這些成績的取得與臺灣地區科技政策密切相關,但是近年來臺灣學術界開始質疑以SCI、SSCI等量化指標評價大學的學術研究質量和教師的學術產出能力對臺灣高等教育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尤金·加菲爾德 臺灣 SCI SSCI 學術評價 評價指標 評價標準
中圖分類號: G25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2)02-0129-05
Dr. Garfield's Visit to Taiwan and SCI Development in Taiwa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Dr. Garfield's twice trip to Taiwan in 1990 and 1993 and his reports. His visiting plays big role on the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of SCI in Taiwan. According to ESI, Taiwan area's SCI papers and cited tim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ince 1986.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 Taiwan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se achievements. But in recent years, Taiwan academia begins to question SCI, SSCI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Thes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university research quality 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eachers' academic output capacity have influenced higher education of Taiwan.
Keywords Eugen Garfield; Taiwan SCI SSCI academic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criteria
美國著名情報學家和科學計量學家、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及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始人尤金·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博士曾在1990年和1993年2次到中國臺灣地區參加會議并作報告。加菲爾德博士的兩次臺灣之行對SCI在臺灣的普及與推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擬就加菲爾德博士的兩次臺灣之行進行簡要概述,對SCI在臺灣的發展情況進行數據說明,最后對臺灣地區對SCI的科技政策與SCI評價標準的質疑進行分析。
1 加菲爾德博士臺灣之行
加菲爾德博士的臺灣之行加深了臺灣地區對SCI的認識和理解,推動了SCI在臺灣的普及與發展,SCI在臺灣地區逐步從一個檢索工具發展成為科研評價的重要指標。
1.1 第一次臺灣之行
1990年3月21~22日,加菲爾德博士應臺北行政院科學委員會科技信息中心邀請,參加“學術期刊編輯座談會”,報告題為“ISI選擇期刊范圍的定量和定性考量”(How ISI Select Journal for Coverage: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nsideration)[1]。
參加座談會的有期刊編輯、信息專家、圖書館員。報告的內容是ISI的期刊選擇問題,即CC、SCI以及其他二次文獻檢索工具如何選擇期刊?
此次座談與報告中,加菲爾德博士談到,ISI收錄期刊要考慮三方面的信息:引文數據(citation data)、期刊標準(journal standards)、專家評估(expert judgment)。引文數據是評價已收錄期刊的定量標準。但是選擇新的期刊要有更多定性的考量,如期刊標準,首要因素是期刊能否準時如期出版,是否包括描述充分的摘要和題目、標準的參考文獻格式、準確完整的通信地址,對于非英文期刊,英文題目和摘要是必不可少的。同行評價、編委會成員及出版社或贊助團體的聲譽也能夠體現期刊的質量。最后期刊的選擇還要依靠各領域的用戶、編輯和出版商以及眾多的ISI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和專家的主觀判斷[2]。
他強調用引文數據進行評價的時候要特別慎重,因為不同學科以及同一學科內作者和期刊數量、引文水平和引文率有很大差異。如生物技術或遺傳學的論文或引文一定比植物學或數學多。某些領域一篇論文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有一定數量的引文,而另外一些領域幾年就能達到引文的峰值[3]。
按總的引文量排行,大型期刊如:Nature、Science和生命科學領域如:PNAS、Cell處于領先位置;按影響因子排行,綜述期刊,如: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具有絕對優勢。影響因子不是選擇期刊唯一最重要的標準,只是因素之一。
收錄期刊的另一考量因素是期刊的國際性,即發表與引用文獻的國家分布。
總之,期刊選擇是個艱苦的過程,涉及到引文分析,及時性研究、可靠性分析以及其他標準和各領域專家的判斷。目的是提供全面、重要的期刊,通過對各因素周密而全面的分析來滿足用戶對高質量信息的需求和檢索的需要。
1.2 第二次臺灣之行
1993年3月17日,加菲爾德博士在臺北行政院科學委員會科技信息中心的臺灣地區科技編輯第三屆會議上做報告“1981—1992年臺灣與亞太國家和地區的科學研究比較(Science in the ROC and the Pacific Rim, 1981-1992: A Citationist Perspective)”[2]。
報告從五個主要研究領域——農業與生物學、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對1981~1992年中國臺灣地區與亞太國家和地區的科學研究進行比較,包括:香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臺灣地區、新加坡、韓國和泰國。中國大陸和日本除外,1981~1992年中國大陸SCI論文總量相當于這八個國家和地區的總和,12年間60,000多篇論文,引文103,721篇,篇均影響力1.7。同樣原因,從日本SCI收錄文獻量和影響力兩方面看,都是科研的超級大國。
關于把ISI數據當作評價科研的工具,他談到:SCI、CC主要用于幫助科研工作者、圖書館員和信息專家找到感興趣的相關文獻。引文分析為評價國家、機構和個人的科研成就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引文表示其他科學家使用了某人的研究成果,是對使用智力成果的正式感謝,表明一種思想或方法在某些方面影響了后續研究,因此是研究評估評價的重要部分。但是引文數據作為量化指標有它的局限性,需要信息專家與科學家合作才能合理地解釋引文數據。特別強調,利用引文對個人進行評價時要更加謹慎。引文不能準確衡量個人成果的“質量”和“重要性”,需要由熟悉某一研究領域的專家進行同行評價。
2 SCI在中國臺灣
在SCI收錄科技論文數量的國家和地區排序中,中國臺灣地區排名逐年提升,臺灣在科技界的發展越來越得到世界的關注。臺灣被SCI收錄的科技論文數,1986年世界排名僅為第35位,1989年首次進入世界第29位,以后論文數逐年增長,1991年名列第27位;1992年躍居24位;1993年晉升至21位;1994~1995年兩年保持第20名,2000年臺灣排名提升至第18位,1990~2000年臺灣SCI論文發表數量增長了335%,2003年略有下降排第21位,到2005年重新回到第18位[3][4],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據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提供的數據,收錄臺灣論文數量達192,314篇,位列世界第17位,被引1352,954次,排21位,篇均被引7.04次,位于世界第85位。顯示了臺灣科技發展的強勁勢頭與雄厚潛力。
2006年湯姆森科技信息集團首次在中國臺灣地區頒發“湯姆森科技卓越研究獎”,獎項以學術研究報告的引用數量為依據,該獎項頒發給臺灣地區最頂尖的8位教授,表彰他們在國際研發領域里領先群倫的成就和做出的重大貢獻,反應出臺灣地區在研發上的成就已逐漸在全球研發界占有一席之地[5]。
據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2012年1月1日最新統計(見圖1,圖2),臺灣地區論文數量和被引次數增長的情況,臺灣論文的世界影響力不斷增強。按照SCI的學科分類,就論文總數而言,目前臺灣在工程、臨床醫學、物理和化學四個領域處于領先地位(這四個領域的論文總數及在世界和地區的排名見表1),這四個領域的總被引次數也排在臺灣地區的前四位。篇均被引次數可以用來測度論文的影響力,臺灣地區各學科篇均被引次數在世界和地區排名前三位的是:分子生物與遺傳學、微生物學和神經科學與行為學,分別位列第62、57、和55位。顯示近年來臺灣處于領先地位學科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數學、農業、材料科學轉變為生物醫學領域。
近十年按照被引次數排序(前十篇文章的學科分布情況見表2),排名第一的來自分子生物與遺傳學領域,有5篇來自臨床醫學,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臺灣被引次數較高的論文很多來自臨床醫學領域,但相對于較多的臨床醫學論文產出,臺灣在此領域的篇均被引排名并不高,僅在世界及地區的第75位。近兩年的高被引論文可以反映世界所關注的臺灣熱點學科,這些論文往往由于在熱點領域有所創新而得到更多的關注,前五篇中,兩篇來自臨床醫學,兩篇是物理學,還有一篇來自化學領域。上述數據反映了臺灣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應用科學,輕基礎研究”和“重工業科技,輕農理醫”的格局。
根據JCR統計,收錄臺灣地區期刊數量也在逐年增長(見表3)。表4顯示在臺灣學術界居于領導地位的臺灣大學近年據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提供的論文統計結果。
3 中國臺灣地區科技政策對SCI論文的影響
臺灣在科學產出方面顯著成績的取得,與臺灣“國科會”自1985年起實施杰出研究獎助制度,鼓勵學術研究風氣有很大關系,SCI論文指標被認為是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6]。
另外與政府大力推動科技項目計劃有密切的關聯。90年代初,臺灣制定了兩項科技計劃:一項是“科學技術發展12年長程計劃(1991~2002年)”另一項是“科學技術發展6年中程計劃(1991~1996年)”。這兩項計劃闡述了臺灣科技發展的方針和策略;提出擴大發展基礎研究,加強培育及延聘科技人才,力爭到2002年臺灣每萬人口研究人員增至35人;增加研究發展投資,使臺灣研究發展總經費占GDP之比,由1989年的1.32%增至2002年的2.85%;強調加強基礎研究,使臺灣基礎研究經費占科技文總預算中科學支出的15%以上;建設重點實驗室,規劃設置具有特殊功能且可共同使用的大型研究設施;推動研究群的成立,培育卓越的研究人員[3]。
1990年以來,隨著臺灣高等教育的擴張,如何維持高等教育的質量,已成為各大學關注的焦點,政府部門試圖從大學財務的健全化、國際化及評價標準化等制度的建立,解決高等教育擴張等問題。2000年起,臺灣教育部為提升各大學競爭力,提出“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劃”、“綠色硅島”等,將經費、資源集中在臺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和成功大學等以理工、醫學發展為主的國立大學。同時,為了提升各大學效能,融入全球學術網絡,采取以發表在SCI、SSCI、AHCI等期刊上發表論文數為評價標準。2005年開始,臺灣教育部為了提高臺灣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與能見度,接連提出“追求卓越計劃”、“頂尖大學”及建立大學評價等政策,直接促成臺灣高等教育以量化指標為評價標準的發展方向。“國科會”的各項研究補助也以SCI、SSCI、AHCI等國際期刊的刊載篇數與被引用次數為依據。這些評價標準造成了臺灣學術界以國際期刊論文發表為主的研究取向[7]。
臺灣大學是臺灣最具規模,領域最豐富完整,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高校。2003年臺灣大學為激勵本校教師致力學術研究,追求學術卓越,提升國際競爭力,將研究成果發表于SCI學術期刊,特依據《國立臺灣大學提升學術研究激勵辦法制定準則》,制定《國立臺灣大學SCI學術期刊論文發表激勵辦法》。設立研究成就獎(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獎勵對象包括以下四種:
①在過去一年內(由前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有論文發表于各領域中Impact Factor高或排名前之SCI學術期刊,或者高水準SCI上發表Invited Paper、Survey Paper、Review Paper、Tutorial、Feature Article、Guest Editorial等較特殊的高品質作品,表現優異者。
②在過去一年內(由前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發表于SCI學術期刊之論文質量俱佳,在國內同一領域內極為領先,表現優異者。
③考量過去五年內(計算至前一年12月31日止)在SCI發表之論文,不但質量可觀,后二年平均成績表現尤其比前三年平均成績有顯著提升,或后二年發表論文之SCI期刊在各領域中Impact Factor提高或排名提前,或后二年在高水準SCI期刊上發表Invited Paper、Survey Paper、Review Paper、Tutorial、Feature Article、Guest Editorial等較特殊的高品質作品為前三年所無,精益求精,表現優異者。
④本校教師或研究人員在提出申請時未滿四十歲,而在過去一年內(由前一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止)有質量可觀之論文發表于SCI期刊,表現優異者。
其中符合第一、二、四款資格者全校每年至多各五名,符合第三款資格者全校每年至多二十名。得獎者除校長公開表揚、公布其研究成就及得獎理由外,還同時頒予獎牌外,并獲頒獎金每人新臺幣十萬元。同一教師不得連續兩年以同一資格獲獎。
臺灣教育部2005年啟動“頂尖大學”計劃后,臺灣大學的總體目標是到2010年發展10到15個國際一流的研究領域,2010年到2015年間成為世界前百名的大學。臺灣大學近年來不但努力追求SCI、SSCI、AHCI等論文發表,更認真講求論文引用數、論文品質、實質貢獻等,提升學術品質。臺灣大學每年按SCI+SSCI+AHCI論文總數與被引次數、ESI排名同島內各大學之間進行比較;亞太地區代表性大學收錄SCI論文數量進行比較;利用ESI統計結果把臺灣大學與墨爾本大學和首爾大學這些臺大的標桿院校進行比較;臺灣大學歷年發表SCI、SSCI論文數量進行自我評估和分析。所有這些都是用SCI發表論文數及被引次數作為重要的統計指標來衡量和評價科研成果。
4 SCI評價標準的質疑
2010年冬,臺灣政大教師會、教改總體檢論壇、臺灣競爭力論壇共同發起“反對獨尊SSCI、SCI,找回大學求是精神”聯合簽名。呼吁政府必須正視SCI、SSCI對于高等教育產生的嚴重影響,擴大學術評價認定指標,重視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專著與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發表方式,改變大學“重研究,輕教學”的風氣[8]。
聯合簽名提出,自從2005年開展各大學評價以來,為了追求所謂的“國際化”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光環,政府部門以及許多大學的管理者都把論文發表數與教師的薪酬待遇、績效評估、晉級提升等緊緊地掛靠在一起。SSCI、SCI成為官方學術評價的關鍵指標,忽略學校性質、文理科的差異,導致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著作量大幅下滑,甚至忽略臺灣本地的需要,研究主題與臺灣社會愈來愈脫節。呼吁政府避免以量化指標來簡化學術成果與社會貢獻。同時提出了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標準建議,包括期刊、專著、會議論文、會議參與、專案計劃、公開評論、聲譽指數等各類指標,希望政府擴大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指標與權重[9]。
發起聯合簽名的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在談到“當全球化遭遇本地化:SCI、SSCI對臺灣學術界產生富有爭議的影響”這一問題時說:“照理,學者著書,天經地義,也是學術成果的集中體現,但是SCI的考核導向是一本書還頂不了幾頁紙的論文,這就難免會讓一些學者不能安心去做艱苦深入的研究,轉向去做短、平、快的碎片化論文,這樣做的結果將影響學術的品質,不利于學者職業的發展。”
2011年5月26日臺灣地區立法院舉行“專科學校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高等教育評價制度”公聽會。聯合簽名的多位教授與臺灣教育當局討論有關高等教育評估制度的條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何卓飛表示,雖然大學評價遭受許多批判,但評價一定要做,只是該改的還是要改,教育部會聽取大家建議作為調整參考;未來還是希望評價主體能回到大學身上,由各校自行建立評價制度。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表示,五年五百億計劃中,SSCI和SCI確實是重要參考項目,但對于人文社會科學,有專著等不同方式的替代。他表示,教育部將會廣征各界意見改善人文學科的評價方式[10]。
5 討論
SCI評價標準的質疑不僅僅是臺灣一個地區的問題,40%的亞洲國家教育機構采用SCI、SSCI作為大學學術水平的評價標準。SCI、SSCI、AHCI等量化評價指標能否真正代表一所大學的學術研究質量?是否有其它配套措施可以更加有效的鑒別出教師的學術產出能力與質量?這些都是有待厘清的問題。
正如加菲爾德博士在1990年和1993年在臺灣所做的報告所說“用引文數據進行評價的時候要特別慎重,因為不同學科以及同一學科內作者和期刊數量、引文水平和引文率有很大差異。”“引文數據作為量化指標有它的局限性,需要信息專家與科學家合作才能合理地解釋引文數據。特別強調,利用引文對個人進行評價時要更加謹慎。引文不能準確衡量個人成果的“質量”和“重要性”,需要由熟悉某一研究領域的專家進行同行評價。”
參考文獻:
[1]Garfield E. How ISI selects journals for coverage, Symposium on criteria for journal selection by the world's major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1990[EB/OL].[2011-12-24].http://www.garfield.library.upenn.edu/essays/v13
p185y1990.pdf.
[2]Garfield E.Science in the ROC and the Pacific Rim, 1981-1992:A Citationist Perspective[EB/OL].[2011-12-24].http://www.garfield.library.upenn.edu/papers/roc/scienceinroc1993.html.
[3]黃寧燕,武夷山.兩岸科技產出指標比較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2,20(6):604-610.
[4]龐景安.我國臺灣科技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科技導報,1997,(6):58-61.
[5]湯姆森表揚臺灣杰出科學家[EB/OL].[2011-12-24].http://www.edntaiwan.com/article-5675-%B4%F6%A9i%B4%CBTHOMSON%AA%ED%B4%AD%A5x%C6W%B3%C7%A5X%AC%EC%BE%C7%AEa-asia.html.
[6]李力.SCI與科研績效評價[J].情報雜志,2003,(7):92-93,95.
[7]周祝瑛.SSCI下的臺灣高教競爭力:以政大學術評鑒為例[A].變革時代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研究:責任與未來論文摘要集[C].2010:107-131.
[8]教育觀察:大學教師不再是體面悠閑的職業[EB/OL].[2011-12-24].http://www.herrank.org/her/newsdetail_47
4.html.
[9]立法院教育委員會聯席會正視SSCI、SCI對臺灣高教影響公聽會[EB/OL].[2011-12-24].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NCCUEdu2010/HomeAgainstSSCI.htm.
[10]WEB OF KINOWLEDGE[EB/OL].[2011-12-24]. http://esi.webofknowledge.com/home.cgi.
作者簡介:史繼紅(1969—),女,在讀博士,哈爾濱醫科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李志平(1953—),男,博士生導師,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史教研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