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著重論述政治教師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的形勢下,面對傳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模式,應不斷反思;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摒棄那些束縛學生發展的陳舊枷鎖,更新觀念,轉變角色,使自己不斷成長,以適應學生,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反思教師角色備課側重點師生關系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而我們教師在長期從事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從主觀經驗出發進行教學。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面對一屆又一屆,一班又一班的不同生源,僅憑經驗、認真是遠遠不夠的,反思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一、教師角色的反思
新課程改革進行了好幾年,很多教師仍然走不出傳統的角色,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熱衷于對政治知識歸納總結,梳理得井井有條、一絲不漏,然后傳授給學生。按照新課改精神,教師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引而不發,不只是知識的傳遞,重要的是引導方法和思維,表現為一種思維的啟迪。因此,教師應對自身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進而研究,也就是國外一直倡導的“行為研究”,即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研究,反思以前的教學模式、教學行為,走出固有的舊經驗、舊方法,才能改變我們長期形成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套路。我在“違法與犯罪的關系”這一重點知識時,利用了發生在我們揚州市的一個案例,圍繞案例設計了三個問題:
1.請你做法官,來辨別他的哪些行為是違法的?哪些行為是犯罪?說出依據。
2.列出他走向違法犯罪的原因。
3.這件事對你有何影響。
學生熟知案例,積極主動參與,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的主動性得以體現,學生不僅很好地歸納出所學的知識,對于他們以后的行為也是一個警示。所以教師只有切實改變自己的角色,學生的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擺脫教師“關懷備至”的說教束縛,真正地解放出來,學生才能主動地去思考、去辨別,在實踐、體驗過程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總結出結論真理,才能真正放飛他們的想象和思維。
二、備課側重點的反思
備課是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很多優秀的教案,無論從內容、形式、布局和時間上都是出類拔萃的,印證著教師們花費的心血。教師常常對授課內容駕輕就熟,但在對于學生這一層面上,備課內容遠遠不夠。新課標要求,課程已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而體驗課程的主體是學生,是學生體驗、感受、思考、領悟的過程。那么一堂好課應是學生積極參與、認知體驗授課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不僅要體現因材施教,更要關注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因人施教,對學生的來源、生活環境、文化基礎、知識結構乃至情趣好惡以及所授課內容相關的知識儲備都應屬于備課范疇。當然這要求教師必須付出更多勞動,因此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著課堂上學生們的參與度、接受能力以及教學效果。
曾有這樣一件怪事:一位十分優秀的教師帶著自己的教案去某偏僻的鄉村中學上示范課,結果上砸了,問起原因,說是當地學生不配合。到底是誰不配合呢?備課的側重點是應該側重于教材還是學生?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當時教師互動一個關于污染的話題,學生們感到茫然。教師啟發,比如:光污染。學生們還是茫然。很多城市優秀的教師到農村中學去上示范課效果不盡人意,不能簡單地說是學生不配合,因為優秀教案從大城市拿到小鄉村,它本身已出現了缺陷,不適合這里的學生。學生們很想配合,但是由于知識結構鏈接不上,師生很難互動起來。以人為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只有在備課中深入調查學生,精心地思考、研究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更好地關注學生,關注他們的情緒、語言、情感、思想等,因為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三、師生反思的反思
“師生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學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然而在應試教育下,學校的氛圍不容樂觀。平時人們常說“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學校推行的教師評比、獎勵、晉升等一系列考核機制中,班級學生考試的分數排名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有不少民辦學校還據此進行末位淘汰,分數也成為任課教師的命根。不難想象,教師在面臨著競爭、淘汰等各種壓力,老師既有著父親式的嚴厲懲罰又有著母親式的嘮叨。從早讀到晚自習,處處時時全方位的看管、監督,難怪社會上流傳著在現在的各行各業中“教師最累,學生最苦”的說法。學生把學校看成監獄,把自己比喻為犯人,老師就像是監獄長。教師為學生籌劃一切、包辦代替,表面上教師事事關心,實質上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教師走進教室,學生皺眉頭;教師有事上自習,學生舉手歡呼。我們不得不反思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既然師生關系決定著學校的面貌,那么改善師生關系迫在眉睫。
改善師生關系首先要從教師自身行為開始。只有先改變自己,學生才會改變;學生有了改變,心境才會改變;心境有了改變,言辭才會改變;言辭有了改變,態度才會有改變;態度有了改變,行為也會改變;行為有了改變,彼此關系也隨之改變。我班有位同學,況味是桀驁不馴,老師的話從來不聽,更別說主動給老師打招呼。一次在市場我遇到他和他媽媽,我主動問候:“XX,陪媽媽買菜呢?”他扭向一邊的臉轉了過來,臉上的表情很尷尬。從那次以后,他的抵觸情緒明顯消減了很多,對老師和學習的態度也大有好轉。他的變化源于老師一次意外的問候,他凍結心靈開始融化。初中生,正處于十三四歲的叛逆期,他們的自主意識逐漸增強,有時甚至盲目地相信自己,簡單地擺事實、講道理已經很難打動他們,因此教師就應該反思以往的一些具體做法,試著適應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走進他們的群體,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真情投入必定會得到真誠的回報,才能在情感上讓學生接納你。
其次,改善師生關系要不斷完善自己、展現個人魅力。光情感投入還不能保證長期贏得學生的認可,還要有過硬的實力。面對沉迷于網吧的學生,家長萬念俱灰,認為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剛分來的班主任找到他,建議與他比賽打一場難度很高的過關游戲,學生在確認老師沒有嘲弄諷刺的意思后,摩拳擦掌地對陣了,但出乎意料,一向自認為游戲高手的他,卻慘敗在教師手下,不由地心生佩服。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不再像以前那樣呼呼大睡,開始注意他的新班主任,老師幽默的語言、漂亮的板書、可親的微笑,讓他驚奇異常。他在心里叫道,這老師真棒,由原來的佩服上升到敬仰甚至崇拜,暗暗下決心:我要學他,以他為榜樣。就這樣被認為不可挽回的學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就發展在身邊對我感觸很大,因此也在反省自己,如何更快更好的提升自己,以增加自己的影響力。
我在從事教學的同時,每時每刻都在反思,學習是學生的任務也是教師的任務,不斷學習,向書本、向社會、向學生,在教學中不斷地反思不斷成長,與學生同喜同憂,良好的師生氛圍使人愉快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更能激發學習的潛能。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誠哉,斯言。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都市丁溝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