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課本里占有很大的比例,引導學生閱讀這些作品或課外讀本,培養他們掌握一定的自主閱讀技能,是語文教師應當首選的教學任務。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順利地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品味作品的韻味,理解作品的真正內涵,教師就必須把握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三要素。
一、文學作品的閱讀以一定的人文素養為前提要素
1.學生需要有類似生活體驗的感知
生活是文學作品的唯一源泉,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每一位作家的創作都與生活緊密相關,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從不同的角度去反映和表現生活。閱讀者只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積累經驗,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真正含義。很多學生雖然有較高的閱讀悟性,但由于他們的閱歷淺,知識面窄,對創作的歷史背景,所體現的風土人性、風俗習慣等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所以難以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內涵。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詩人艾青上個世紀30年代的力作。要使學生真正解讀這首詩,領悟詩中的感情,追溯詩人的身世和早年的一段生活經歷就是一把重要鑰匙。艾青出生后,由于算命先生說他“克”雙親,便被送到本村一個貧苦農婦“大堰河”家撫養。詩人在她家里住了五年才回到父母身邊,親生父母對他十分冷漠,不準稱自己父母為爸媽,他幼小的心靈得不到一絲家庭的溫暖。艾青說他自己“從小沒有父母”,只有大堰河這個貧困善良的農村婦女深愛著他的乳兒,給了他溫暖的母愛,他們之間有割不斷的情緣。
如果教師引導學生感知作者的生活背景,增強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那么,學生便能更好地把握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2.學生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作支撐
閱讀文學作品,不像人們平時瀏覽新聞,看產品說明書,不僅要能識文斷字,更重要的是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作為支撐。如果沒有充足的文化知識作為閱讀基礎,只是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是不能從本質上完成閱讀任務的,即使完成了,也是浮光掠影,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徒有過程罷了。試想,若連“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都沒有聽說過,怎么能夠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相交織的情懷?進而品味出其中朦朧美的特質?如果對中國近代史一無所知,如何能讀懂“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這兩個概念?進而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如果不知“夜郎”是古地名“龍標”(今湖南黔陽,非貴州桐梓縣的古夜郎國),如何能想象出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里所表達的對友人王昌齡的同情和關切之意?
可見,文學作品的閱讀是一種帶有綜合性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需要大量的文史知識和自然知識儲備做基礎,否則,學生的思維是“飛”不起來的。
3.學生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作鋪墊
人生觀和世界觀決定著學生解讀文學作品的傾向,影響和指引著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用唯物辯證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不會偏離解讀作品的正確方向。
一位教師在教學《陌上桑》時,他問學生:為什么青年人、老人、行者和耕者見到羅敷后,都不約而同地停下腳步去“觀羅敷”,這說明了什么?只有一個學生的回答與其他同學不同,他洋洋自得地說:“好色!”很顯然,他對“好色”的解讀與其他同學“愛美”的解讀大異其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固然要接納學生的“異口異聲”,但是,也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去解讀作品,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否則,學生就會是非不分、美丑不分,就會走上曲解甚至誤解文學作品的軌道。
二、文學作品的閱讀要以一定的文體知識為基礎要素
1.文學史常識
中學生顯然不需要系統地學習中外文學史,但是,了解中外文學發展的基本脈絡和各個時期文學的概貌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創作特色,對解讀文學作品有一定幫助。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時,有的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這個單元選的課文都是宋代的詞作。這一困惑實際上包含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選的全是詞;二是為什么全選宋代幾位作家。這就說明有的學生不了解這樣一個文學史實;詞是文學天空中一顆璀璨的星星,產生于隋代,成熟于唐代,繁榮于宋代,宋詞代表著創作的最高成就,且這個單元所選取的四位作家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都是宋詞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學生如果具備了這個基本常識,把握住婉約派和豪放派詞不同的創作風格就不難。那么,就為成功地解讀這個單元教學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文學作品要素知識
什么是文學作品的要素呢?主要指文學作品的體裁、結構、形象、情節、構思和語言等。在閱讀實踐中,有的學生把小說當成散文,把散文當成小說。不能準確地判斷一篇文章的體裁,也就不能依據文章的特征來進行解讀,因為不同樣式的文學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學特征。例如,詩歌和小說都具有塑造文字形象的共性,但所用的手段與方法是不盡相同的。一般來說,詩歌主要用意象構成意境來塑造形象,而小說通過刻畫人物性格來塑造形象,一定要有相對完整的情節,而詩歌則不然。散文與它們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戲劇的最大特征就是要有“戲”,即激烈的矛盾沖突。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述的文學體裁的界定是采用現當代文學史上一般的劃分方法——四分法,即詩歌、小說、散文或戲劇。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朱自清的《春》和曹禺《雷雨》等。而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文學作品的體裁在不同時代不同時期,其名稱、內涵是不盡相同的。例如,后人把漢代從民間搜集來的詩歌稱為“樂府”(《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并稱為“樂府雙璧”);唐人把唐以前的詩歌叫古體詩,把唐以后的詩歌叫近體詩;小說在唐代稱傳奇,在宋代稱擬話本,到了元明清才有小說之稱等等。在實際閱讀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向學生傳遞這類文學作品要素的基本信息。
3.文學作品的審美知識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作家作品作簡要的講解,使學生對美和審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不斷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審美標準和良好的審美習慣。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其實質就是讀者借助語言這個媒介來完成對作品的審美體驗。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教學難點之一是:詩人與琵琶女萍水相逢,僅這一次邂逅為什么會在詩人心底造成如此強烈的震蕩以致不能自持?在教學中,多數學生認為詩人和琵琶女是音樂上的知音,一個深諳音樂、一個演奏技藝高超絕倫,是美妙的音樂深深震撼了詩人的心靈。可是,也有極少數學生認為琵琶女雖然年長色衰,但風韻猶存,也是打動詩人心靈的一個因素。甚至有個別學生認為琵琶女色藝俱佳,名噪京城,顯然是一個明星,詩人當年在京城很難見著,這次在潯陽終于當了一回“粉絲”,激動得潸然淚下。這樣的解讀,膚淺簡單,顯然偏離了正常的審美軌道。
三、閱讀文學作品必須以一定的閱讀技能作條件要素
1.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首先是指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其次是聯想、想象的能力,第三是分析判斷的能力,第四是欣賞創造的能力。這四種能力相輔相成,交互作用,是解讀文學作品的重要條件。
這里以語言文字的能力訓練為例。元代張養浩【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退隱》里有“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兩句,其中的“來”“去”是最關鍵的兩個詞,對解讀這首曲的上片乃至全篇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謂是打開解讀之門的一把金鑰匙。稍稍思考,不難發現,這兩個詞用得好,好在既寫出了云的動態,又寫出了山色的變化,更表現了云山的渾然一體,描繪了一幅山高云深的幽美景色。我們從中可以聯想到詩人居住的環境,進而想象到詩人隱居山野恬淡自適的心情。
2.閱讀技巧
所謂閱讀技巧,簡而言之,就是閱讀的思路和方法。閱讀一部文學作品一般思路和方法是:通覽全篇,疏通文句,感知大意——熟讀全篇,理清文路,把握結構——細讀全篇,篩選信息,歸納主旨與表現手法,發揮想象,鑒賞評價。當然,具體到某一體裁的作品,閱讀的思路和方法又有所不同。例如古詩文可用“知人論世法”,同類作品可用“比較閱讀法”等等。掌握好的閱讀技巧,將使閱讀更具趣味和吸引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縣樂橋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