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現實生活對青少年學生形成思想品德有巨大的作用。離開了現實生活,青少年思想品德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青少年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其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青少年學生的生活習慣,是其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青少年學生的生活環境,是其思想品德文化形成的土壤。
【關鍵詞】現實生活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基礎
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離開了生活,青少年思想品德的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謂生活思想品德教育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所經歷的現實生活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本源性意義,重視現實生活對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啟迪價值;二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重視思想品德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依托現實生活對人的思想品德發展的啟迪,來促進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
一、生活經驗,是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
青少年學生所接觸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現實的社會也給予了青少年學生多種多樣的體驗。青少年學生又是生活在多變的社會中,社會生活可以教會青少年學生許多在課堂、家庭中所學不到的東西。
去年我們全班步行去十幾里外的地方春游,以此來鍛煉學生意志,二來欣賞沿途風景。那天春光明媚,我們走在大路上,陣陣清風吹過,心情格外舒暢??陕吠局?,一股難聞的魚腥臭味撲鼻而來。只見路邊原本蔚藍、平靜的水庫上漂浮著許多的死魚,岸邊還不時有人在打撈,有人到路上叫賣。不知怎的,我們愉快的心情一下子降到零點。路上我們且行且駐,不知走了多久,花了比平時多一倍的時間才到達目的地?;貋砗?,一些學生寫了日記,其中一篇題為《度假·休閑·痛心》的最后一段是這樣寫的:
“我是在水庫邊上長大的女孩,曾經美麗的水面,令我流連忘返。在這里,我學會了游泳,學會了欣賞,是她養育了我??墒请S著環境的改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為的種種破壞,現在的水庫已沒有了從前的安寧。清澈見底的水早不見了,工業和生活用水從上游流下,使得魚群不能健康的生息,生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蓺獾氖怯行┤嗣髦吏~是不能吃的,卻還從中牟利,實在讓人痛心。看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呀?!?/p>
透過這個事例,我感到學生們在經歷中體驗到了污染的危害,認識到保護環境的緊迫,看到了現實中一些不美好的東西,知道了為什么要從自我做起。這種從生活中獲得的教育比學校教師單純的教育要有效得多,這種生活的經歷就是生活給予人生的寶貴啟迪,是基于生活的經歷對于人的思想品德成長的教育意義。
基于現實生活的經歷之所以重要,就在于經歷是沒有辦法通過告訴來獲得的。這就是生活之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本源性意義。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將青少年學生基于生活的酸甜苦辣化為青少年成長的元素。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回歸生活,回歸實踐。實踐既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點。
二、生活習慣,是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
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從生活開始,就其本質而言,就是要從養成青少年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的習慣是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出發點。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認為:教育就是幫助人培養好習慣。人們在夸獎一個孩子懂禮貌、會尊重人時常常說這個孩子家教好,而好的家教實際上就是家長培養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曾經我看過這樣一篇報道:一個高中畢業生到德國去讀大學,住在一位老太太家,老太太在各方面對孩子都照顧得很周到。不久孩子從德國寫來一封家信,談了他感觸很深的一件事,就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原來孩子到德國后的生活仍然按國內的習慣,自己生活不考慮別人的習慣和要求,比如洗完澡后就回房間休息,他這樣連續了三天,老太太終于忍不住了,把他叫到衛生間,當著他的面,把洗澡后的衛生間上上下下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認真地說:“從明天開始你必須洗完澡后也像我這樣做清潔,否則請你離開我們家”。還說不會清潔房間的人,工作和學習是不會出色的。他在信中對爸爸媽媽說,“從這一天開始我才真正懂得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相互尊重是多么的重要?!?/p>
現在的學校教育在考試的指揮棒下,只注重課本的學習,忽略了基本生活習慣的養成,認為這些是家庭的事,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區。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必須依靠不同方面的教育,學校的教育也是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陣地。在學科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師的教學首先要從培養青少年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習慣開始,其次要在學科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它不是外加的,也不是牽強附會的。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從培養青少年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開始,就要認識到學科的教育性是第一位的,學科的專業性才是第二位的。學科教育必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青少年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通過主體性活動進行自主建構的過程,學科思想品德教育“灌輸說”、“滲透說”、“陶冶說”的弊端,最根本的就在于把青少年學生當作接受思想品德的客體,而沒有把思想品德教育看作是自主實踐基礎上的“動態形成”。
三、生活環境,是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文化形成的土壤
常言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指的就是一種文化的力量。營造一種有利于人的發展的文化環境,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人們經常談到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要利用積極、健康、向上的學校文化提升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
中科院院士楊叔子先生說:“對于人的培育,我一向主張人性重于靈性,情感重于智力,文藝優于科技,人文基于科學”。在當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關注的將是形成青少年學生對周圍世界和自己的一種積極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創造、超越意識的態度與作用方式,是開發青少年學生生命潛能的一種力量,在一定意義上超越了原來只作為教育內容構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層次。
德國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曾說:“每一種文化都植根于她自己的土壤,各有自己的家鄉和故土的觀念,有自己的‘風景’和‘圖像’,共同的文化追求”。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一個學校優良的校園文化就是一種思想品德感召力,就像人們一提起清華大學,除了她美麗而優雅的校園,還會想起她的校訓: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這個校訓實際就體現了濃郁的學校文化的精髓。正是這種優秀的學校文化吸引著一代又一代學子投入她的懷抱,除了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刻苦攻關的精神力量。
我們應該在教學中自覺運用校園文化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積極上進,認真學習,學會生活,熱愛生活,學會做人,愛國愛校。事實上我校教師以他們對徽州文化的熱愛,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了“走近古徽州,愛我古徽州,感受徽州文化”等多項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生在調查、訪談、實地參觀等生活實踐中,親身感受故鄉徽州的人文美、自然美,從而加深了青少年學生對校園的熱愛,并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富有感情的涉及歷史與經濟、文化與山水、名人與校園等多種類形的文章,從而豐富了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和審美情感。
【參考文獻】
[1] 高兆明. 道德生活論[M]. 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3.
[2] 唐凱麟. 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 郭廣銀、楊明. 當代中國道德建設[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4] 樊浩. 道德與自我[M]. 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安徽省歙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