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探究學習的養成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探究”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方法,還是一個過程,它既是課程理念的一部分,又對實現課程理念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以“太平天國運動”課教學為例,淺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歷史探究學習的培養。
【關鍵詞】探究學習案例
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歷史教學不能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更應在此過程養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關心自身發展和人類命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探究學習的養成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圍繞一定的主題,尋找相應的資料,在教師的幫助或支持下,自主建構解決問題方法,自己探索答案、并提出新的探究問題的學習方式。從課標的表述看,“探究”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學習方法,還是一個過程,它既是課程理念的一部分,又對實現課程理念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讓“探究”落到實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本文將以“太平天國運動”(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1課)課為個案淺談教學中應如何加強對學生探究學習的養成。
教材以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發展、失敗為主線,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從金田起義建國到定都天京、二是《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三是天國悲劇。教參的重點是太平天國的興起和失敗、《天朝田畝制度》,難點是《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和失敗的必然性。根據教材內容和重難點的要求,設計整體教學思路如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電視劇太平天國主題曲《浩浩乾坤》,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情境,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口,為下一步進行歷史體驗作鋪墊。
二、講授新課──太平天國運動的發展歷程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標注時間、地點、人物等知識點,根據教材內容繪制《太平天國形勢發展示意圖》:

通過師生的互動,讓學生走近歷史,學習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概況,為下一步歷史探究作基本史實的準備。
三、探究歷史
探究問題一: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和失敗的必然性。
1.創設情境,激疑設疑
從1851年到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地進行了十四年,歷經十八個省份,盡管最終還是失敗了,但它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和興亡得失,卻給人以無限的啟迪!有人說太平天國運動從一開始,其興起的必然和失敗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你怎么看這個觀點?
2.提供支持,指導探究
提供預先準備的材料,指導閱讀并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行材料的研讀和討論,結合教材對所給觀點進行評述。
3.學生展示交流,教師引導總結
學生代表講述對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和失敗的必然性的認識并闡述理由,對其他同學的認識提出針對性的評價或建議補充。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背景和失敗的原因,指出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敗加上鴉片戰爭的影響所導致的社會矛盾激化,所以說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有其必然性,而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注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在引導學生分析歷史背景和失敗的原因過程中,應允許、鼓勵學生說出對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和失敗必然性的不同看法,如洪秀全之所以走上革命的道路,也有其科考不如意的因素等等。
探究問題二:如何正確認識《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1.創設情境,激疑設疑
在太平天國的革命斗爭史上,留下了兩個影響深遠的文件──頒布于1853年的《天朝田畝制度》和1859年的《資政新篇》。然而有人卻說:“沒有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你怎么看?
2.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指導探究
請同學們在教材中找出這兩個文件并歸納其內容,根據內容分析其進步性和局限性。
3.學生展示交流,教師引導總結
學生展示對觀點的看法并闡述理由,相互評價并建議補充,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盡管《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有其進步性,但都沒辦法實施,因此沒有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探究問題三:如何評價太平天國運動
1.創設情境,激疑設疑
魯迅先生在談到太平天國時說:“有的是‘丑惡萬狀的破壞’‘給予民眾的驚惶’,而‘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今天也有人說太平天國運動不是推動而是明顯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這場內亂給了西方列強更大的可乘之機,但教科書稱之為“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你怎么看待這些對太平天國運動的不同評價?
2.提供支持,指導探究
向學生展示歷史上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幾種不同評價,指導學生進行分析。
3.學生展示成果,老師引導總結
本問題可設為開放性探究,學生不一定要有統一的認識,但對其認識評價一定要提供史實的證據。
四、小結鞏固
1.展示知識結構圖
2.課堂評價
對學生進行分組評價,肯定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對表現良好的小組進行表揚。
通過對課程內容的設計與變動,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師在讓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與把握輕松到位的同時,也讓學生主體性學習充分顯現,達到高效課堂的總體教學目標。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從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轉化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加強對探究學習的養成。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任長松. 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構建[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 馮長運. 歷史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 鐘啟泉 等主編. 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