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既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種具有現代意識的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隨著新課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提出,課堂討論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更加為人們所關注,并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形式。《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需要獨立,也需要合作。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傾向,使他們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活動,學習正確自如地表達,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也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吸納他人的意見,深入到別人的內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協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課堂討論作為合作交流學習方式之一,是啟發式教學方法的具體體現,它以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方式,通過互相交流觀點,形成對問題的理解、評價或判斷,是體現學生參與教學的一種好方法。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把學習方式的革新重點放在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學習和主動探究學習上,這就為教師創造性的教和學生創造性的學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是一場徹底的教學革命。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討論式”作為課堂教學方式已經深入人心。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教學:教師提出一個問題,開始讓學生討論,學生便匆忙行動,漫無邊際地討論,整個課堂熱鬧非凡。但老師馬上就會發現:有的小組“爭論不休”,誰也不聽誰,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有的小組少數學生搞“一言堂”,多數學生一言不發,故作沉默;也有的小組學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談闊論,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偏離了討論的主題。討論結束,老師叫學生說說討論結果,要么舉手寥寥,要么就是不同的學生重復著相同的觀點,反反復復毫無新意。面對這樣的討論課堂,許多老師卻常常會說:學生參與了討論,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應該說這樣的討論教學與過去教師滿堂灌相比,有巨大的進步: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但同時,我們也會有這樣的疑問:學生是討論了,但討論的目的是什么?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如何?學生如何展示自己討論成果?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嗎?我覺得這樣的討論課存在著以下“假象”:
1.討論場面熱烈,但沒有深入研讀文本
語文課堂學習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靜心閱讀至關重要。
當教師提出討論問題后,學生或二人小組或四人小組討論,熱熱鬧鬧的聲音不絕于耳,而靜下心來認真研讀文本卻很難見到。課堂討論就不需要閱讀嗎?文本是我們討論的依據,每個問題的提出都源于文本,難道我們真的只要場面熱鬧而忘卻文本閱讀嗎?我想,就語文課堂的“小組活動”而言,只是在于更好地營造讀書氛圍,更強烈地激發學生讀書興趣,更方便地交流讀書感悟。如果只追求學生的討論熱鬧,那哪有時間讀書?與其把過多的時間花在學生討論形式上,還不如在討論前讓學生認真閱讀。
2.設置討論問題很多,但教學目標難以落實
向課堂要效益,這是我們提出的響亮口號。課堂要想有效益就要有既定的教學目標,課堂討論活動也要圍繞目標展開。
有些討論課,教師在提出論題時沒有認真思考,沒有在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上設討論題,甚至為了提高討論“熱度”,讓學生自己設置問題,自由討論。這種隨意設置會導致課堂教學偏離軌道,教學目標就難以達成。試想教學目標都難以完成,課堂效率何在?因此,圍繞教學目標,設置難易適中的討論問題,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就可以有效地獲得突破。
3.問題答案淺顯,缺少學生個性化解讀
課堂教學,提倡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討論更需要每位學生的積極參與,提倡個性化解讀。
有些討論課學生人人討論,個個回答,似乎討論很有效率,但學生的解答要么人云亦云,要么簡單淺顯。教師卻對每一個回答不加分辨不加指正,這只能讓學生在膚淺的解讀中更加茫然,更別提學生個性化的解讀了。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吐露自己的心聲。
4.討論過程熱烈但缺少積累,難以形成有效的知識體系
語文教學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這個過程在于“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它需要每一位學生都踏踏實實,重視積累每一個知識細節。而有的討論課一味的追求表面的熱鬧,忽視了學生的積累和感悟,學生缺少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這種舍棄知識積累的討論學習難以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真正提高。
以上幾種語文課堂的討論反映了教師未能把握新課程的內涵,誤以為學生自由討論就是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也反映了教師未能正確把握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中的關系:學生應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教師并非毫無作為。那么在討論教學中,教學活動應怎樣進行呢?
1.營造激勵性的課堂討論氛圍
課堂討論,要注重討論環境的營造,喚醒、激發學生沉睡的意識,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讓學生敢于學習、敢于質疑、敢于交流;設置能激發學生“我要學”的學習內容,使他們產生“我”的中心感;采取有效策略,使學生擁有在質疑、討論、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興奮感;讓學生擁有提出想法、討論問題的成就感。
2.選擇合適的討論問題,促進課堂討論的實效性
選擇合適的討論內容,就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緊扣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有針對性地提出論題。語文教師要幫學生真正地融入到課堂討論中,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地設置討論問題,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討論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選擇合適的討論問題,就可以為學生設置正確的討論導向,使討論活動有序、高效地展開。
3.強調學生的個人閱讀和獨立思考
討論需要集體參與,更需要學生的獨立意識。在討論教學中,學生的個人閱讀和獨立思考是討論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課堂討論除了需要學生的熱烈討論,積極發言,更需要在課外甚至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來閱讀和思考。乍一看這影響了教學進度,耽擱了課堂討論,但這卻是學生直面文本的過程,惟有閱讀才能讓學生更了解教材,惟有獨立思考才能更吃透教材,學生才會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回答問題才更具個性化,更有創見。
4.重視學生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高中語文新課程的宗旨是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言積累、思想情感熏陶、思維品質訓練、審美情趣培養、學習方法探索和學習習慣養成等的有機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還表現為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更表現為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自學能力。所以,在討論教學中,要強調語文基礎知識和語文應用能力的積累,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背景下,討論教學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它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在教學活動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沉醉于討論“假象”,而應當冷靜思考,不斷反思總結,積極探索更有效的課堂討論模式,讓學生在討論中獲取真知,提高能力,讓語文課堂更具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民興實驗中學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