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相應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隨著英語教學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文化背景知識越來越受到重視,但不少學生對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知之甚少。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相應文化背景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語學習者的范圍不斷擴大,人員數量不斷增長。英語教學也隨之不斷深入和發展,經驗不斷豐富。在這個過程中文化背景知識愈來愈受到重視,并且成為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英語學習者來說,了解和熟悉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包括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的概貌以及社會背景、生活方式、風俗禮儀等,對于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譯五大能力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早在1904年Jespersen曾說過“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learning.”我們學習一門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得較為明顯。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否則就沒有真正掌握這種語言。同時,了解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也是成功實現語言的基本功能——交流功能的關鍵。
但是,由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背景,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語言習慣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去理解別人所說的話語。因此,如果不熟悉西方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不懂得用西方思維方式來理解英語語言,就會給英語學習造成很大的障礙。在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如果僅從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往往就會鬧出笑話;甚至出現“雞同鴨講”、“對牛彈琴”的尷尬局面。
例如:在日常談話中,中國人在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你吃了嗎?”而美國人則用“Hello!”如果不理解其涵義,美國人會認為,這種打招呼是說:“沒有吃的話,我正要請你到我家去呢。”所以我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就要告訴學習者,在與英美國家的人打招呼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見到的說“Hello!”或“Morning!”而不是問他們“你吃了嗎?”
所以,了解英美文化是我們進行無障礙跨文化交流的前提。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文化往往起到第三方翻譯的作用。也就是說,在跨文化交流的時候,我們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來回答對方的話,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譯。
有這樣一個故事:
初通漢語的老外參加中國一對年輕人的婚禮。他很有禮貌地贊美新娘漂亮,而新郎卻謙虛地說:“哪里哪里。”老外覺得新郎認為自己說得不明確,就用生硬的中國話接著說:“新娘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都很漂亮啊!”
在這個故事中,就是由于雙方都不理解對方的文化而造成了誤會。這里固然是因為這位外國人剛剛學習英語不了解在漢語中“哪里哪里”是自謙的意思,作為對友人贊揚的回應。但是如果這位新郎官在上中學的時候,他的英語老師告訴了他“西方人喜歡坦誠接受對方的贊美,不喜歡像中國人一樣自謙。”那么他在這個時候就只要說一句“Thank you!”就可以了。
可見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就必需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英語運用能力與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密不可分。中學作為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初中)和初級向中級過渡階段(高中),文化導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葛炳芳,1998:37)。因此,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滲透英語背景知識既是大綱的要求,也具有現實意義和交際動能。
這種文化障礙不僅會阻礙人們的正常交流,而且,尤其是對求學階段的中學生來說,它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在考試中的閱讀和聽力理解能力。有些同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單詞都認識,句子都讀懂了,但是就是一做題就不對。”這就是文化背景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如A little girl at her first church wedding suddenly whispered loudly to her mother: “Mummy, has the lady changed her mind?”
“Why, dear, whatever do you mean?” her mother asked.
“Well, Mummy, she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
最后一個句子“同一個男人上禮壇,卻同另一個男人下來”,是理解的關鍵所在,它蘊涵著英美文化知識中的婚禮習俗,這與中國的婚禮大相徑庭。如果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西方的這種婚禮習俗,就會產生誤解而無法欣賞到其中的幽默。而聽力信息的意思是“新娘由父親帶著走上婚禮的神壇,然后交給新郎”。
另一個例子更是直觀:
---Kathy, 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quarter? I want to make a call.
---Ok. Here you are.
在這個聽力材料中,Kathy給她朋友的到底是什么?時候手機還是一刻鐘時間?很多同學在做這個題目的時候很糾結。我們比較熟悉的quarter的意思是“四分之一”。其實美國的路邊投幣電話是要投小額硬幣的,這里Kathy的朋友其實是想要一個硬幣打電話。A quarter其實就是四分之一美元,一種25美分的硬幣。為紀念美國五十州組成美利堅合眾國,增加美國年輕一代對各州歷史,地理及其它方面的了解。美國政府決定自1999年一月起至2008年十年內發行50種25美分的流通紀念幣,每年發行5種即紀念5個州。而我國只有一分、兩份、五分、一元的硬幣,所以學生們很難想到這里的a quarter和錢有關系。但是如果我們向他們介紹一些美國社會文化背景的話,他們就應該很容易理解聽力材料的意思。
由此可見在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相應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顯得格外重要。了解西方的社會制度、風土人情、民俗習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文化背景知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對聲音的依賴,增強他們對整個語篇的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這樣看來,在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介紹相應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識,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在現實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將所要教學的教材內容與相關的文化布景常識綜合地導入。英語教師在教授英語語篇、語法知識的同時,還要正視英美文化常識的滲透。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恰當的文化教學意義十分重大。教師應輔佐學生樹立文化意識,體味文章背后的文化內在,排除語篇理解中的文化干擾。這有助于學生理解、把握所學文章的脈絡,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育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