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為了能夠更好地運用學案導學+小組合作的模式來指導語文的課改,提升老師的教研能力,營造教研氛圍,我校開展了百人百課的教研活動,希望能從老師們的實踐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課改的理想效果。我和本科組的戴老師用不同的方式執教《小石潭記》第二課時,以期探討哪一種方法更適合學生。我用三個主問題貫穿整堂課,讓學生有的放矢,明確目標后再自主學習。把課堂的著力點放在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合作交流——學生展示交流——學生質疑老師點撥上,讓學生一步步領悟文章文字之妙、情感之深。
【課堂實錄】
一、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師:平凡的小石潭因為柳宗元的到來而名傳千古,那么到底它美在何處,柳宗元又是怎樣展現它的美呢?今天這堂課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請大家看到學案,齊讀學習目標。
生(齊讀):第一,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第二,能初步賞析文章寫景的方法。第三,體會作者孤清寂寞的情感。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閱讀課文,完成學案上自主學習部分的題目,時間為10分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第二題,你們不僅要回答寫了什么景物及其特點,還要回答運用了什么方法。
(生自主閱讀文章,完成學案上的題目。)
二、合作討論,品析寫景方法
師:自主學習時間到了,相信有部分同學在剛才的學習活動中遇到了困難,下面我再給大家10分鐘,請各文科組長組織小組討論出最佳答案,并記錄在學案上。
(學生圍在一起討論激烈,師適時到每個小組聽取討論并指導)
師:好,討論時間到此為止,很多小組都已經做好展示的準備了,下面我們來看第一題,請大家齊讀題目。
生:說說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請試著用概括段意法來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師:第六組舉手最快,下面有請他們的代表巫珊瑜同學來給大家展示。
生:我們組根據題目中提示的概括段意得出的文章寫作思路是第一段為發現小潭,第二段寫看到潭中的景物,第三段寫潭的源流,第四段寫潭中凄清的氣氛,第五段寫同游的人。
師:非常好,在審題時既抓住了方法要點,回答時也要言不煩。那么從這可以看出文章的寫作順序是什么呢?
生(齊說):空間順序、游蹤順序……
師:有同學說是空間順序,對嗎?
生:不對,空間順序是介紹一個東西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之類的,而這是一篇游記散文,很明顯是按照作者的游覽順序寫的。
師:不錯,下面我們來看第二題,作者在游覽的過程中,發現了小石潭哪些的景物,作者運用了什么方法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
生:“聞水聲,如鳴佩環”這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水聲非常地清脆悅耳。“水尤清冽”寫出了水非常的清涼。
師:這兩句寫水的句子在角度上有何不同?
生:前一句是聽覺,后一句是視覺和觸覺,作者肯定是用手去觸摸過才知道它格外涼的。
師:大家可以再進一步想想,這水是因為拍打在什么上面才會發出這清脆的聲音?
生:石頭,作者實寫水聲,其實還虛寫水底有許多石頭。
生:其實在“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這一句就直接告訴讀者水底的石頭多姿多彩、奇形怪狀。
生:我補充賞析這一句,這句先從整體寫石頭,而且整個底只有一塊石頭,也說明這個石潭確實很小,另外又從局部來寫石頭的形狀,這種手法叫點面結合。
師:看來你課前預習功課做得非常好,值得表揚。
生:我賞析的第二段,這段寫出了魚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游動,“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
師:大家再進一步想想,作者寫魚的目的是為了突出什么?
生:是為了突出水的清澈,
師:這種手法叫做……
生:側面烘托。
生:我賞析的是“似與游者相樂”這一句,這一句運用想象的手法寫出魚和游人共樂的情景。
生:第三段“斗折蛇行”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源流的曲折蜿蜒之感。“其岸勢犬牙差互”也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岸的參差不齊。
師:剛剛大家分析了小石潭的水清、石奇、魚躍、源流的曲折蜿蜒,除此之外,還寫了什么?
生:樹算不算?
師:為什么不算呢,它也是構成小石潭風景的一部分啊。哪位同學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一句。
師:沒人舉手,看來這確實有點難,今天老師給大家做個示范,請大家聽聽感覺如何。站在小石潭邊,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棵挺拔青翠的樹,它的樹干樹枝上纏繞著翠綠的藤蔓,嚴嚴實實,仿佛一絲陽光也無法漏進去,一陣風吹來,下垂的藤蔓枝條隨風起舞,仿若少女在風中奔跑的舞裙。希望大家盡情發揮你的想象,營造出一幅更美的畫面。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第四段“四面竹樹環合”也在寫樹,這兩句不都是寫樹很多的句子嗎,為什么不放在一起呢?
生:前面的樹是在作者快樂的時候寫的樹,而且它在動,后面的樹靜靜地立在那,營造的是幽深冷寂的氣氛,帶給作者的是凄涼之感,當然不能放在一起。
三、質疑點撥,分析感情
師:真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在這篇課文當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呢?
生:作者是先樂后憂。一二段為樂,第三段過度,第四段為憂。
師:哪位同學先來給我們具體分析作者的“樂”?
生:第一段聽到清脆的水聲而心生樂。第二段“似與游者相樂”寫出作者看到游魚的快樂。
生:老師,我有不同的看法,“皆若空游無所依”這句我并不認為寫出了魚的快樂,相反,我覺得這好像在寫作者沒有什么依靠而有淡淡的憂郁在里面。
師:大家怎么看待這一句。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魚的快樂正在于它的自由自在,“無所依”正是寫出了沒有什么東西阻擋魚的游玩而快活。
師:這一段確實直接寫了作者的快樂,至于“無所依”是否能理解為作者的憂郁,我們待會再來解答。下面哪位同學來分析作者是怎樣由樂轉到憂的。
生:第三段雖然沒有明確寫憂,但從“明滅可見”可以看出作者對自己未來道路的擔心。第四段“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一方面實寫環境的冷清,另一方面,這樣冷清的環境很容易勾起作者想到自己被貶的身世而憂愁。
生:老師,我有個問題,這個一樂一憂,哪個為主要的,怎么理解。
師:問的非常好,這也正是我想問大家的,哪位同學來發表看法。
生:很明顯樂是主要的,作者用兩處直接詳寫樂,而一處寫憂。寫樂的字數多余寫憂的字數。
師:這樣理解對不對呢?
生:我不贊同,作者那是在以樂寫憂。他是為了排遣心中被貶的憂愁才來尋樂,這種歡樂是暫時的,你沒看到,他一坐到潭上,那短暫的快樂就消失了,心中的憂愁又出來了。如果一個人心中快樂占大多數的話,根本就不會寫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文字。
師:分析得太好了了。(掌聲)這樣一分析我們也解答了前面提出“無所依”確實有作者淡淡的憂愁在里面。
師:這篇文章我們要分析的三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大家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還遇到哪些問題,請提出來,我們一起來幫你解決。
生:老師,我覺得第四段的“寂寥無人”和第五段出現這么多同游者相矛盾,這怎么理解?
生:這“寂寥無人”可以理解為沒有當地人去,而且作者在前面不是說到“伐竹取道”,說明這以前沒有人去啊。
生:這“寂寥無人”也可以理解為后面寫的同游者不是作者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能走進他的心中幫他排遣寂寞。
師:兩位同學都分析的有道理,還有問題嗎?
生:最后一段可不可以刪去。
生:不可以,這是游記散文的一種格式,記錄同游的人。
師:還有問題嗎?沒有了,那我代第一組問大家一個問題,第一段可不可以刪去“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
生:這么好的句子為什么要刪,這一句也交代了作者游覽小潭的緣由,就是那水聲吸引作者去看的嘛。
師:看來大家都讀懂了這篇文章,下面請同學們歸納這篇游記散文的寫景方法在學案上。
(生很準確地寫到比喻、動靜結合、側面烘托、視覺、觸覺、聽覺)
師:請同學們運用其中的一兩種方法寫一段描繪春天的文字,寫出你心中的春景,下課!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