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文分析
《詩人談詩》是一篇篇幅短小、結構嚴謹、見解獨到的詩歌評論,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讀《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如何在詩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理解這首詩的意境,這是教學本文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嘗試通過朗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用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去體會詩歌的意境。引導學生學會在賞析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品味詩歌中蘊含的詩意,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階段研讀魯藜的《一個深夜的記憶》,第二階段討論,圍繞曾卓的《寧靜而深沉的意境》,循序漸進,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兩個階段的學習研討過程,教者試圖通過學生、教師、文本、評論家之間的多重對話,培養學生理解現代詩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分析
第一組: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
(一)導入語
現代作家魯藜,18歲開始寫詩。解放前出版的詩集有《醒來的時候》、《鍛煉》等;解放后出版的詩集有《紅旗手》、《星之歌》、《時間之歌》、《鵝毛集》等,著作如此之豐,其中必有很多佳作精品。但當代著名詩人曾卓卻只對他的《一個深夜的記憶》情有獨鐘,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從文章中尋求答案吧。(板書:寧靜而深沉的意境曾卓)
(二)活動組織
【活動1】誦讀新詩,初步探究(本環節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過渡語:在學習評論之前,我們先來朗讀《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同學們說說,朗讀詩歌應注意什么呢?)
2.小組討論該如何朗讀這首詩(即該如何處理重音、語速、語氣和語調)
明確:注意體會詩歌的感情;處理好重音、語速、語氣和語調;注意聲音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要進入詩的意境中去。
3.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體會與困惑
(相機板書:捕捉意象、體味意境、領會情感、分析技巧及語言)
以上是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在對話中,學生在教者的攙扶下逐漸地去理解作者意圖的對話,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的對話,學生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抓住字詞句篇閱讀文本(課文),與文本進行情感的碰撞、交流和溝通。引導學生研讀文本,捕捉意象、體味意境、領會情感、分析技巧及語言的一次心靈對話?!皩W生―文本對話”應該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和核心。
第二組: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活動2】品味詩歌,感知方法(本環節主要是學生合作交流)
1.回顧剛才我們對詩歌的賞析過程,主要抓住了哪些方面來欣賞?
(四人小組合作交流)
2.全班交流發言,得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要善于捕捉詩中的意象;
我以為是陽光;我聽見了黎明的音響;有星流過曠野去;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
第二,要體味詩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從整體上把握了詩歌的意境:深夜里,“我”誤把月光當日光后發現還在黑夜里,周圍寧靜的氛圍讓我感到“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
第三,要領會詩人寄托在詩中的情感;
體會作者那種對黎明的向往和對光明的憧憬的情感。
第四,要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及語言特色。
“月光流進門檻”中的“流”字,品味出其柔和與動感;“仿佛吹動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聽見了黎明的音響”等句子,感受到了作者豐富的想象,那黎明的音響似乎就是黎明正悄悄地向我們走來的腳步聲;結合當時的抗戰背景,把詩人的思想上升到了當時中國正處于抗戰低潮,體會到了“河岸被山影壓著”中的“壓”字隱含著人們期盼早日將日寇趕出國門,早日得解放的呼聲;詩歌的最后一句“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中的孤獨和寂寞。
《語文課程標準》中說:“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這一教學建議十分強調掌握學習方法對于學習者的重要意義。
古人云:“讀文無批注,即偶能窺其微妙,日后終至茫然,故評注不可已也?!比缰廄S批注《紅夢樓》,金圣嘆批注《水滸傳》,毛宗崗批注《三國演義》,朱自清與葉圣陶編寫的《精讀指導舉隅》中對魯迅小說名篇的批注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見解獨到,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在教學課文《一個深夜的記憶》時,教師可先進行示范,如:“河岸被山影壓著”中的“壓”字隱含著人們期盼早日將日寇趕出國門,早日得解放的呼聲。用評點法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把自己對文本言語形式之美的品評、揣摩之所得用簡明扼要的語句記錄下來,做到閱讀經典常讀常新。
第三組:學生、教師、評論家之間的對話
【活動3】閱讀評論,提升能力
1.作者曾卓在評論時主要抓住了哪個方面?
明確:從題目中可以看出,本文主要抓住了詩的意境和情感來進行評論的。
2.作者緊扣中心,以怎樣的思路進行評論的?
3.閱讀第二層,找出能夠體現作者對詩歌有獨到的體會和見解的語句。
學生自由尋找,自由點評。
4.把這些句子刪去,可以嗎?
明確:評論就是要寫出讀詩的獨特感受,進一步豐富詩的內涵。
5.分小組討論,通過學習這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詩人認為原詩是樂觀的心情,而我們卻讀出了原詩的寂寞和孤獨。
☆見解獨到、聯想豐富、思路清晰
“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遍喿x教學是一種群體活動,是一個多元對話的過程。由于學生、教師、評論家之間思維層次、知識結構、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在具體閱讀《一個深夜的記憶》時必然產生閱讀的個體差異。學生正是在借助《寧靜而深沉的意境》的的閱讀,讓自己的的個性化閱讀,走向更高的閱讀境界。通過探討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因而,引導學生接觸、閱讀有關文本的評論,與之對話,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拓展賞析,實戰演練
課后閱讀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抓住其中一個方面,寫出你的評價。
三、活動反思
在閱讀教學中,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與教師、文本、評論家之間的對話中培養素養。在現今信息社會時代,語文教學信息資源更加豐富多彩,文本(教科書)不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教師應該采取開放的態度,積極應對變化,能夠與眾多的教學資源相互滲透、溝通、銜接和對話,需要逐步適應從“教教科書”到“用教科書教”的轉變,師生能夠用獨立的意識、批判性的思維與文本及文本相關者對話,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探索語文教學的豐富底蘊與靈性之光。因此,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及與文本評論家之間的多重對話。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市二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