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依舊存在著弱化朗讀的現象,存在著種種低效的朗讀教學現象。精細化朗讀教學是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手段。精細化朗讀教學要求語文老師能尊重文本特點,尊重學生學情及個性,精準設計朗讀目標,精細安排朗讀過程,增強朗讀教學的效力和魅力。
【關鍵詞】閱讀課堂朗讀教學精細化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的要求。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平時“對話”有余,朗讀不足;公開課上為了展示和迎合大量安排朗讀教學環節,往往也難免粗淺。朗讀應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教學活動,而絕不是一種簡單的課堂形式,它呼喚教學的精細化。
一、朗讀教學的精細化必須尊重文體特點
文體不同,朗讀的具體要求也不同,朗讀技巧的運用也有明顯區別。
朗讀散文要緊緊抓住其抒情性的特點,這類作品往往通過對生活中觸動了作者的人、事、物、景、現象的描述,來表達思想感情。這就需要朗讀者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體會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把握住全篇主要感情脈絡,確定好朗讀的感情基調。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這樣一些句子:
1.院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2.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3.“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用手撫摸著你。
4.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
陳日亮老師認為:“這些詞語(句中加點詞)是可用可不用的。若不用,并不影響內容的表達;用了讀出來會給人什么感覺呢?顯然是平添了人的主觀情調,像是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也像是有人在一旁向你指點,其中有觀察的驚喜,有欣賞的滿足,有體驗的愉悅,有交流的意愿,朗讀時都要盡可能把這些感覺讀出來。”陳老師的話,一語道破了朗讀本文應遵循本文“談話體”風格的規律。朗讀時,貼近本文的這一特點,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讀出文中的情味。
朗讀小說、通訊等記敘性作品,要讀好人物的語言,通過有聲語言將不同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特征展示出來,如《我的叔叔于勒》《故鄉》則適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人物的對話,體會其中的意蘊;議論性作品朗讀時,一般采用重讀、托讀的方式突出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
二、朗讀教學的精細化必須尊重學生學情和個性
精細化朗讀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應從學生現有狀態與可能狀態找到設計的切入點,才能讓學生的朗讀水平、閱讀能力有質的提升。
在一次賽課活動中,教學的課題是《石壕吏》,兩位參賽選手都按照朗讀教學的思路對《石壕吏》進行了設計,一位的設計是:自讀——朗讀 ——聽讀——指名——仿讀——齊讀(按指名學生的朗讀來讀);另一位的設計是:自讀——朗讀——聽讀 ——模仿——自讀——齊讀。這兩位教者都著眼于為學習者而設計了多樣化朗讀教學方式,但“指名朗讀”和“模仿自讀”這兩個環節顯然是有差別的,前者的過渡效果更好,因為“指名朗讀”后師生的點評能讓學生及時反思,是基于學情的,而“模仿自讀”則缺少了有針對性的點評。最后兩者“齊讀”環節教學效果的差異,充分驗證了精細化朗讀教學設計必須充分關注學生學情的觀點。
精細化朗讀教學還必須尊重讀者的個性,因為不同的朗誦者往往都是有個性化的表達,而不是千篇一律,都能給人帶來美德享受。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天凈沙·秋思》時,沒有事先給出一個統一的節奏劃分,而是請學生來說說“斷腸人在天涯”該如何停頓,結合上下文說說自己的理由。
這一朗讀教學環節,教者匠心獨運,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根據自己文本的解讀而發出不同的聲音,提升了讀的質量,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朗讀教學的精細化追求目標的精準性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常常聽到老師們的要求:“請大家有感情地將課文讀一遍。”這是朗讀的最高要求,在課堂上如果不加限制地要求學生,顯然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每一次朗讀目標做精準的定位。
不同時段的朗讀目的不一樣。一般來說,在初讀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通讀順課文;再讀課文時,創造多種形式讓學生將文本熟讀,讀流暢;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再要求孩子們結合文本的背景、人生的閱歷等等,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就能水到渠成讀出感情了。
本人在教學《愛蓮說》時,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動筆,在文中給生字詞注音,給難讀的語句標出朗讀的節奏。然后讓學生自己練讀,要求學生讀準讀通課文,再指名個別學生朗讀,要求讀得準確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導學生來賞析文章內容,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語意,在賞析中加以品讀,在品讀中學生逐步品出文中的情感。
這樣朗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始終,每個朗讀環節都設計了精準的目標。學生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每一次朗讀的要求具體,目的明確,思維集中。因此,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對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四、朗讀教學的精細化追求過程的層次性
余映潮老師說:“成功的朗讀教學一定是層次非常細膩,過程非常生動,形式非常活潑,應該總是那樣靈動多姿的。”他教學《口技》一文,就是一個經典的案例:
第一遍:要求讀得流暢響亮(要求學生朗讀全文,人人出聲,要讀得沸沸揚揚)。這一遍讀,一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課堂氣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初步感知了課文。
第二遍:要求讀得字正腔圓——主要訓練朗讀第一段,教師先進行示范,學生學讀。這一遍讀,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氣氛,初步把握了本文的情感基調。
第三遍:要求讀得層次分明——從理解的角度訓練朗讀第二、三段,老師不進行示范,請同學們讀出段中的層次。這一遍讀,主要訓練了學生分析段落的能力。
第四遍:要求讀得有情有景——訓練朗讀第三、四段,老師示范,學生演讀。這一遍讀,學生已經能深入體會文中情境并能通過自己的朗讀將其表達出來。
第五遍:要求讀得有急有緩——重點朗讀第四段,先急后緩,讀出文中情景,讀出段中層次。這一遍讀,學生已經將自己融入口技表演的現場,充分將文中的情味讀出來了。
這里的朗讀教學要求具體,層次分明,覆蓋周全,活動充分;形式運用得變化多姿,調控手法層出不窮,場面的活潑程度可想而知。由此可見,精細化的朗讀設計,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讓學生在層層的朗讀中漸入佳境。
精細化朗讀教學需要老師在教學中,讀透文本特點,尊重學生個性,追求朗讀目標的具體化,體現朗讀的層次性。當然精細化朗讀教學,絕不能把“細”理解為瑣碎,“細”追求的是精準發揮朗讀的效用。由此可見,精細化朗讀教學讓朗讀變得更有魅力了,讓學生讀得更精彩了。
【參考文獻】
[1] 余映潮.《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2] 陳日亮.《如是我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3] 胡孔銀. 朗讀教學,有多少現象值得關注,《語文教學通訊》,2011年B刊第5期.
[4] 梁增紅. 朗讀指導要貼切,《中學語文教學》,2011年第9期.
[5] 馮為民.《閱讀教學呼喚精彩的細節設計》.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水縣和鳳鎮和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