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農村學校體育教育對于我國農村和農民現代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要改變農村體育教育現狀,必須采取以下改革措施:構建主體意識,依法治教;整體難進,倡導終身體育;因地制宜,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拓展新的空間。
【關鍵詞】農村學校體育改革哲學反思
農村學校主要是指縣以下的由鎮鄉一級政府直接管理的鄉村中小學校,其擔負的主要職能是開展農村的義務教育。目前,我國現有普通中小學86.6萬多所,農村約占89%,在校中小學生1億6900多萬,農村約占74%。學校體育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國民體育的基礎;農村學生體質和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農村國民的體質和健康水平,也關系著我國新一代農民的整體素質。
一、目前農村學校體育教育教學中面臨的窘境
1.學校領導對體育重視不夠
(1)名義上雖有校長分管體育,但實際上許多分管校長分而不管,對隨意占用體育課尤其是畢業班的體育課聽之任之,有些地區畢業班根本沒有開設體育課。
(2)校領導對體育課和體育活動漠不關心,只抓升學率,無視學生體育活動和身體健康狀況。
(3)體育課質量基本無人關心,校領導只對文化課感興趣,認為體育課可有可無。
(4)分管領導對體育課多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數年不聽、不看體育課是常事。
(5)有的學校領導甚至把抓體育工作與教育質量對立起來,使學校體育工作變成了“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工作”。
2.師資不足
(1)具有專科或專科以上學歷的體育專業教師不足,很難保證教學質量。
(2)體育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男、女體育教師比例嚴重失調,女教師寥寥無幾。
(3)師資培訓力度不夠。在農村學校,體育課一般被認為是副科,體育教師很難被列入師資培訓的范圍內。
(4)對體育教師的評價比較片面,體育教師付出的勞動得不到認可,不能同工同酬。
3.教學問題突出
(1)課程設置缺乏連續性、科學性、靈活性;體育考試項目的確定不夠科學、靈活、全面。
(2)體育課開課率低,隨意性大。大多數農村學校把體育課納入了教學計劃,列入了課程表,但名副其實的體育課開課率相當低,往往把體育課當成室外活動課,讓學生自由活動,或者把體育課當成自習課,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師監護就行。尤其是村級學校,開課隨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對上體育課是隨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體育課名不副實。
二、現狀思考
筆者認為,在認識上,重智育輕體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會評價與管理上,對農村中小學的體育工作還缺乏一套科學規范、嚴格公正的評價標準和管理機制;在經濟上,資金投入不足是目前農村體育教學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領導的態度和愛好
“小城鎮體育,大社會問題——來自我國小城鎮學校體育的調查報告”中向我們揭示這樣一個現象:校領導對體育的態度,對某個體育項目的特別愛好,也能使小城鎮學校體育硬件有所變化。
2.農村學校體育改革缺乏整體性和配套性
目前我國農村學校教育的改革卻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視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顯然有悖于教育的整體性規律。
3.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模式缺乏創新
由于教育的話語權、決策權集中在城市階層,使得我們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話語更多地帶有“城市取向”。今天我們的農村學校體育課堂的情形是:標準的課程規范的教學,有力的控制等等;學生的自由、天性、創造力就在這樣的教學中逐漸喪失殆盡。在這個問題上,教育本身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三、農村學校體育改革的理性回歸
農村學校體育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現代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這主要體現在:農村學校體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態環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現代性的先進文化傳播器;是聯結學生與自然、學校與社會的文化紐帶;是促進體育文化傳承,推動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后盾;是教育國際化的推進器。
1.構建主體性意識,依法教改,依法治體
學校體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農村,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人治。要改變學校體育改革尤其是農村學校體育改革因領導的好惡而變化的局面,必須構建農村學校體育各主體的主體意識,依法治教,依法治體。
2.整體推進,倡導終身體育,促進農村人口的全面發展
農村學校體育改革必須整體推進,倡導終身體育,促進農村人口的全面發展。為此,第一,農村學校教育各主體要充分認識到“五育”是一個整體,偏廢任何一方都不利于農村社會進步和農村人口的全面發展。第二,樹立體育課與其他課程一樣重要的觀念,體育教師與其他教師一樣是現代教育的主體。第三,教學內容需貫徹終身體育的理念。第四,以農村學校體育為依托,推動農村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3.勤于學習,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拓展新的空間
對于一個以城市化率剛剛達到50%的國家來說,沒有富于特色的合宜的農村學校體育模式及相關的政策傾斜,應該只是一種遺憾,而對于在理論和實踐上本已存在巨大差異的農村學校體育來說,“城市取向”的學校體育政策,使得本是鄉村傳統體育文化最為豐富的農村,遺棄和背離了他們原本有價值的體育文化資源,這不僅僅是體育工作者們的遺憾,更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悲哀。農村學校體育教師要勇于探索,因地制宜,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拓展新的教學空間。如農村有山、有水、有著城市所不具備的大自然,讓學生去爬山不會比枯燥的“跑圈”運動量小;讓學生在田野里抓蝴蝶,聽到的笑聲或許是最開朗的。農村學校應盡可能地根據廣大農村的實際情況開展能夠讓學生真正喜歡的體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讓這種“興趣”能夠陪伴他們一生。
【參考文獻】
[1] 劉志民、丁燕華. 小城鎮體育,大社會問題——來自我國小城鎮學校體育的調查報告[R].體育科研,2004(1):62-75.
[2] 孫慶祝 等. 農村學校體育——發展農村體育的必由之路[J]. 體育文化導刊,2004(8):53-55.
[3] 余夢興. 城鄉大學生體育能力的差異及對策[J]. 體育函授通訊,2002(18):28.
[4] 李莉. 農村學校體育應具有獨特性[J]. 體育科技,2002(3):82-88.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孫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