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確定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同樣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確定的教學內容不一樣,隨意性比較大。減少這種隨意性,最好的辦法是先確定一個科學的教學模式,然后用這個模式框住教學內容的選擇,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關鍵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賞析能力 感悟能力
碳元素按一般方式排列,只能形成石墨,如果排列成八面結晶體結構,就成為金剛石。內容和形式是對立統一的,內容可以決定形式,形式也可以決定內容。教學模式即教學形式,用什么樣的形式才能使語文“元素”不形成“石墨”而成為“金剛石”呢?
一、確定科學的教學模式
語文教學教什么?這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廣大語文教師。這絕不是因為老師們笨,不會教學,而是因為課程標準太籠統,沒有告訴語文老師教什么,也是因為語文教材太簡單,只提供一篇篇的課文,不規定具體的教學內容。這樣,語文教學內容這個球只好踢給了廣大語文教師,讓語文教師作難。許多語文教師感到迷茫,不知道究竟教什么,往往是:基礎知識難教,因為教材里涉及很少;閱讀教學亂教,因為找不到好的途徑;作文教學不教,因為教了也不見效。
近兩年,《中學語文教學》特辟專欄,率先研究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問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研究語文教學內容的熱潮,起到了良好的引領作用,出現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語文教學的混沌有待開解,迷霧有待消散,語文教學的許多難題有待一一解決。
怎樣才能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呢?我認為,確定教學內容,最好先確定教學模式。經過長期的探索,我總結出了“整體感知——要點理解 ——品味欣賞——啟迪感悟”的教學模式。“整體感知”,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要點理解”,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品味欣賞”,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啟迪感悟”,可以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四個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這四種能力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閱讀理解能力。從實用角度看,這一模式簡單,可操作性強,便于老師備課、上課,可以避免“無從著手”的煩惱。從有效教學的角度看,這一模式是科學的、全面的,它體現了新課標精神,涉及到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外延寬闊,充滿了語文味,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語文教學的種種弊端,把無效率降到最低限度。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其利都大于弊。
二、用教學模式框住教學內容
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一般怎么具體確定呢?筆者通過學習和思考,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看文體,不同的文體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
看特點,課文的特點往往就是教學的重點;
看學情,學生需要的就是老師應該教的;
看課后題,課后的思考練習題往往涉及重要的教學內容;
看考試,考試??嫉膬热莞侵匾慕虒W內容。
從以上五個方面確定一篇課文的教學內容,看似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比如學生需要的是什么,要考試的話這篇課文究竟考什么,實際操作起來都很困難。因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研究語文教學的現狀,做到有的放矢。就現代語文而言,學生需要的多是閱讀理解能力,考試常考的也是這種能力,閱讀能力一直是語文的重頭戲,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幾乎是每篇課文的重要教學內容,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應該扎扎實實地培養這種能力。我們是一線教師,我們不是教育理論家,我們不敢脫離考試的現實而空談什么理想的語文教育,我們必須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上面講的這個模式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用教學模式框住教學內容,就是讓教學模式成為一個比較固定的框架,備課、上課時不超越這個框架,也就是說,只能在這個框架里考慮教學內容的選擇。這樣,就會大大減少語文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真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試以《孔乙己》的教學為例,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除了介紹作者和學習字詞外,我一般就按上面所說的四個板塊實施教學:
第一板塊:整體感知,培養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閱讀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閱讀題中的第一題往往就是考查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概括能力。學生通讀課文后,我從整體入手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概括:
1.這篇小說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一句話概括)
2.孔乙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3.作者寫這樣一個人物想表現一個什么主題?
問題難度不大,只要通讀一遍課文就容易概括出來:這篇小說寫的是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的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個自命清高、好喝懶做、迂腐不堪而又不乏善良的落魄的讀書人的形象。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旨在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批判世人的麻木冷漠。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學生通過反復思考,基本能做出這樣的概括。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分析了小說的人物和主題,體現了文體特點。
第二板塊:要點理解,培養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更是閱讀理解能力的基本能力。第一板塊是從整體入手設計問題,第二板塊則是深入到局部,根據課文要點設計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側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這一板塊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在有人懷疑孔乙己不認識字時,他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再問他怎么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一層灰色,這是為什么?
2.“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句話為什么重復出現,其用意是什么?
3.“中秋過后……也須穿上棉襖了”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4.文末一句的“大約”和“的確”矛盾嗎?為什么?
懷疑他不認識字,簡直是笑話,所以不屑置辯;頹唐不安,滿臉灰色,是因為戳痛了他心靈的傷疤;“快活的空氣”重復出現,旨在渲染快樂的氣氛,以樂寫悲,表現眾人的麻木冷漠;環境描寫旨在渲染悲涼氣氛,預示孔乙己悲慘的結局;文末的兩個詞并不矛盾,前者是因為沒有親見,后者是從各方面推斷出來的。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而且聯系了課后題,同時也與考試拉近了距離,保證了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板塊:品味欣賞,培養鑒賞能力。
鑒賞能力也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詞語的表達,語言的描寫,結構的安排,寫法的運用等等,在閱讀題里也常??嫉?。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是為了引導他們發現美、享受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這一板塊,我引導學生就下面兩個方面作了品味欣賞:
1.品味“排”和“摸”的表達效果,看孔乙己的境況變化。
2.欣賞小說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體會這一寫法的作用。
“排”是炫耀,是顯擺,是窮酸擺闊,“摸”是困窘,是可憐,是窮困潦倒。兩個動詞,構成對比,鮮活有力,生動地表現了孔乙己每況愈下的生活境況。正面從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對人物進行全方位刻畫,側面通過人們的談話補充正面描寫的不足,二者互補,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立體可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品味,不僅增加了語文課的美感,提高了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同時也學習了這篇課文的寫作特點,學生讀有興趣,學有收獲。
第四板塊:啟迪感悟,培養感悟能力。
閱讀題的最后一題常常讓學生回答“受到什么啟示”、“有什么感想”、“有什么看法”等問題。毋庸置疑,感悟能力也屬于閱讀理解能力的范疇。在這一板塊,我引導學生談學后所受到的啟迪感悟。有的學生說科舉制度害死人;有的說孔乙己的悲劇是社會所致,也是性格使然;有的說孔乙己盡研究“回”字的四樣寫法,難怪他考不上;有的說當時的社會太冷漠了,所有的人都嘲笑孔乙己;有的說現在也有冷漠的現象,見死不救,袖手旁觀的也屢見不鮮……學生各抒己見,滔滔不絕。這樣做不但訓練了感悟能力,也對小說的人物和主題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對個別問題進行了正面引導,順勢對學生進行了一定的思想教育,收到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不難看出,“整體感知——要點理解——品味欣賞——啟迪感悟”這四個板塊,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教學生之所需,教學生之所考,同時也涉及了文體特點和寫作特點,一個模式框住了五個方面的內容。如果每篇課文都用這樣的模式控制教學內容,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教無定法,不同的課文可以選擇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教師可以確定自己不同的模式,但任何模式都必須建立在科學有效的基礎上,如果沒有一個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語文教學就依然是一個解不開的黑箱,語文教師就依然不知道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教。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山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