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在《洛神賦》中運用他非凡的想象力和清麗的筆觸給我們刻畫了一個令人意醉神迷的“洛神”的形象。類似于洛神這樣的美好的女子,不論是在萬千粉黛之中,還是身在尋常巷陌、山野河澤,她只要一出現,你都會覺得周圍的一切黯然失色,再無他物。
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我參加過幾次中考作文閱卷,回頭想一想,覺得大多數作文無特點可言,均為尋常顏色,似曾相識,不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甚至毛病挺多,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語言上,過于通俗,口語化嚴重,書面語成分少
詞匯量少,詞語重復使用過多,句式單一,幾乎未使用任何修辭手法,不能靈活運用各種表達方式,文字運用缺乏技巧,更不必說創新運用。曹植筆下的“宓妃”的外相是“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作文語言是文章的外相,優美的語言外相主要來自書面語和語言的修飾技巧。缺少書面語色彩,口語化嚴重,其原因不是我們學過的詞匯量少,而是我們不能做到學以致用,我們在初中教材中學過的詞語是能滿足考場寫作需要的。學詞語的最高境界是運用詞語,我們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要多多運用學到的詞語,提高書面語的使用率。我們還要講究語言的修飾,要有修飾語言的意識,掌握語言修飾的基本技巧。常用的技巧有反義詞的對舉、比喻手法的運用、疑問句反問句的使用、整句散句的組織配合、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等。我們尤其要重視標題、開頭與結尾的語言錘煉。
二、寫作素材運用失當
《洛神賦》中寫諸神會聚時的景象是這樣的:“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場面繁富生動,多姿多彩,給人感覺豐盈充實。我所看到的作文,素材上,事例不典型,對學過的知識材料記不得或想不起來,無材料可寫,就將生活中的閑事拿來湊數,東拉西扯,七拼八湊,有的作文通篇都是廢話,重復啰唆,空洞無物。有的內容過多依賴于題目中的材料,或是重復引用。絕大多數文章取材局限在“親情”“友情”范圍之類,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細。考生的寫作材料主要來源于考生學習的書本和所感知的現實生活,應該說是比較豐富的。考生感到無材料可寫,是一時想不起來相應的材料,究其原因是平時對材料運用得少,只有平時多查閱資料,寫作中多使用材料,在各類材料之間架起了橋梁,才會達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思泉涌的寫作境界。因此平時要在訓練中熟記一些名人名言、詩詞名句、一些典型事例,關注并記錄社會大事,留心并描寫生活細節,這樣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三、結構處理還需費思量
我們的很多考場作文給人的感受是隨意散漫,看不出精心組織加工的印跡,更談不上別具匠心了。例如分段不合理是最明顯的體現,有的作文只有兩三段,籠統死板,有的作文五六百字卻分了十幾段,顯得零碎不集中。《洛神賦》中有這么幾句話來描繪“宓妃”身段,“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意思是說“宓妃”“豐滿苗條恰到好處,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麗像是削成一樣,腰部苗條如一束纖細的白絹”。中考作文五六百字的篇幅,是文章中的短制,但也是獨立的個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文章各部分要齊全,要連貫,要緊湊。開頭要精巧,結尾要收束有力,主體部分要做到層次分明,鳳頭、豹尾、豬肚是最穩妥的結構方式。結構顯著的外在體現是文章段落的設置,一般來說,五六百字的文章設置5~8個段落為宜,既不失美感,又便于閱卷教師把握。我曾欣喜的看到有的文章采用小標題或段首中心句的寫法,突出文章的結構特點,便于與閱卷教師進行文本對話。有的給文章添加題記或后記,使文氣充盈,結構秀美。
四、作文缺乏深厚生動的意蘊
文章的意蘊指文章中的情感與思想,表現為情感的豐富與純正、思想的嚴肅與深刻,文章中的情感與思想應與社會的主流意識保持一致。在閱卷中我們卻發現有些考生在文中表現出的一些不夠陽光,不夠純美的思想感情,諸如對游戲的迷戀、對親情的漠視、不知感恩、缺乏社會責任感等。親情、友情、公德情是學生作文主要表現的情感,寫作時既要深入挖掘情感,又要通過蓄勢渲染強化情感,使所要表現的情感厚實而有底蘊。文章思想要深刻,立意要高遠,要具有思辨性,或從人生成長角度著筆,或從道德品質角度著筆,或從國家民族角度著筆,或從歷史社會角度著筆,都要有時代氣息、人文氣息,體現考生較高的思想境界與個人修養。努力追求“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的境界。
中考作文只是考查寫作的基本能力,并非以作家創作的標準為要求,中學生作文更多的是學,是模仿,完全可以通過訓練而掌握,平時一定要多訓練、多實踐,只有下水才能學會游泳。最終寫出“華容婀娜,令我忘餐”的好文章,讓人讀后“悵盤桓而不能去”,回味不絕。
(作者單位:中國科技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