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清湯蕎麥面》是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國家規劃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基礎模塊(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文,是由日本著名作家栗良平1987年創作的。
小說情節簡單,人物描寫也很樸素,但作品所體現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不論是首相、著名企業家,還是企業員工、普通百姓,無不為這個故事深深感染,因為在它樸素的語言下,蘊藏著觸動靈魂的人格力量和人性光輝。
1.身陷困境,堅守人格
一個剛剛已永遠失去丈夫的女人,孤身撫養兩個幼年的孩子,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穿戴不合時令,也不合身,卻很整潔;話語雖有膽怯、辛酸、抱歉之意,卻沒有絲毫的乞求。身處困境,語氣雖弱,卻滿是剛強,讓人看不到有絲毫的消極,始終保持著人格的尊嚴。這是位外表雖柔弱,內心卻無比強大的母親。到底是什么在支撐著這位母親呢?
2.信奉誠信,替夫還債
“你們也知道,你們的父親死于交通事故,生前欠下了八個人的錢。我把撫恤金全部還了債,還不夠的部分,就每月五萬元分期償還。”
在我們已習慣于身邊的追債、逃債現象的時候,她卻選擇替夫還債,用光了撫恤金,還有分期償還的債。一個剛經歷喪夫之痛的女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該如何生活,而是想法設法維護死去丈夫的聲譽,為此不惜把自己逼入絕境。這是一種責任,一種愛,一種誠實守信的表現。也許這就是她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我們應該肅然起敬。
3.精誠團結,分擔重責
一家三口,母親拼命工作得到特別津貼,大點的孩子接了份送報的工作,小點的孩子在家做飯,各自都承擔了重要的工作,同時也是責任。大難當頭,他們選擇的不是消極的逃避、埋怨,而是共同努力、相互鼓勵,每個人都獨擋一面,“人心齊,泰山移”,他們終于還清了所有的債務。
眾所周知,二戰后,日本是一片廢墟,還面臨巨額的戰爭賠償,可是僅過了30年左右的時間,日本就奇跡般一躍為世界一流經濟強國。80年代,日本有眾多的家族企業發展壯大,有很多都能生產出世界一流的產品。我們曾經為能買到一臺日本產的錄音機和彩電歡呼雀躍。直到現在日本企業在“世界500強”里仍占據65個席位,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從某種程度上說,日本之所以在二戰后重新崛起,不是他們有多聰明,更多是他們的員工以廠為家的工作態度和精神。據說,在日本,企業員工的跳槽率非常低,即使企業的福利很不好,工資也很低,他們也會選擇忠于自己的企業。這樣的公司,有這樣的員工,怎么能生產不出世界一流的產品?
一個遭到重大災難打擊的家庭,經歷了14年的不懈努力,兩個孩子都已長大成人,一個在醫院當醫生,一個在銀行當職員,終于苦盡甘來。這一切都離不開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別人的幫助。
4.顧客至上,善解人意
“歡迎光臨!”老板娘上前去招呼。
“行啊,請,請這邊坐。”
“謝謝,祝你們過個好年!”
不論尊卑,不論貧富;不論是老顧客,還是新顧客;只要一進面館,迎面而來的就是老板娘熱情親切的稱呼,簡單樸素,卻溫暖人心。面對穿著不合體,還有些舊的衣服的母子三人時,尤其是當母親吞吞吐吐地提出三人只要一碗面的時候,老板娘沒表現出任何猶豫和不悅,這給當事人莫大的心理安慰。雖說日本餐飲界推行仆人制,要求服務人員的裝飾都不能超過顧客,永遠遵循客人至上,微笑至上的服務。捫心自問,遇到這樣的顧客,你還笑容可掬嗎?可老板娘還是那么自然,只能說,這是人性意識的本能反應,是一個善良人的特質,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因為老板娘的后續動作是將這三人領到了“靠近暖氣的二號桌”。再來看下此時老板的反應,“聽到喊聲的老板,抬頭瞥了他們三人一眼,應聲回答道:‘好咧!清湯蕎麥面一碗——’”看似不經意的一“瞥”和一聲延長音,其實是老板為了轉移注意力,免得母子三人感到尷尬,他在竭力維護顧客的自尊。一個簡單的動作,卻飽含著由衷的體恤和獨特的用意,真是難能可貴。
5.用心良苦,大善無言
記得作家余秋雨曾經在《中華文化四十七堂課》中指出他對善的理解是“心中無善,方為大善。”意思是真正的善行,是完全發自內心的,自然的,不帶有任何功利思想的。也就是說,在行善者眼里根本就沒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完全是無意識的,沒有任何動機。這應該也叫“大道無形”吧。就像“最美的媽媽”伸手接住從樓上跌下的孩子一樣,那一霎那沒有思想,只有下意識的動作。對老板和老板娘,小說重點描寫兩件事:一是夫妻二人商量如何幫助母子三人;另一件是等雇員下班再改單價牌。兩件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既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同時又能保護當事人的自尊心。真是用心良苦,我認為這就是大善。我們見過太多的行善者帶著滿臉的同情和憐憫,拿著一點現金和實物,讓受資助者登臺亮相、涕零致謝,有過分的,干脆就把行善活動當作秀場。面館老板夫婦二人,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和風細雨的苦心經營和長達14年堅持不懈的守候。我覺得這才貼近生活,這才真實,也讓我們充分認識到一個普通的人也可以做最大的善事。
6.經營之道,以人為本
有人說,人生如企業,要用心經營;有人說,家庭像企業,需善于管理。一個北海亭的小面館,現在“已經是這條街商會的主要成員”,“二號桌的故事也在到處傳誦著。有人特意從老遠的地方趕來,有女學生,也有年輕的情侶,都要到二號桌吃一碗清湯蕎麥面”。從經營的角度看,面館老板夫婦打的就是文化牌、人情牌。人們大老遠的跑來只為吃一碗面,其實人們吃的是文化,吃的是濃濃的人情。面館老板夫婦一個小小的行善之舉,不經意間卻成就了經營的最高境界,造就了最好的品牌。
帶領學生學完這篇小說,恰逢令人震驚的富士康員工群體跳樓事件,驚世的“13跳”帶給我們的傷痛是永久的,時間雖是療病的良方,但鮮活的生命以這樣殘忍的方式結束,現在回顧起來仍讓人心疼不已。事情發生后,輿論劈頭蓋臉地把批判的鋒芒直指向富士康采用整套極其嚴格的“制度管理”。不少專家經過分析認為正是這些不合理的制度給員工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以致他們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以示反抗。但同時也有人指出,深圳富士康有游泳池運動場籃球場和娛樂室,甚至還包括補充醫療保險,商業配套措施比較齊全。客觀地說,企業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從業人員本身也有主觀的致命傷,比如抗壓能力低、人生觀、價值觀意識不強,抗干擾能力差。所以我覺得最應該反思的是教育觀念和教育制度,尤其是我們語文教師。我們平時總是過分強調知識教育,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情商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有,也只是抽象地走過場,就這樣把一個什么都沒準備好的人匆匆送上職場。筆者撰寫此文,就是希望以此為契機,呼吁我們廣大語文老師平時備課時心中要有活生生的人,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美和人性美,要引導學生培養健康的情感世界,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不再流淚。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縣職業和成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