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感覺叫莫名,雖然說不清道不明,但是它總是真實地存在著,趕不走,避不開,它總是以珍珠的光滑誘惑著你,去觸摸它,解讀它。
一、難解的缺憾
在省市級的示范課或公開課上,聽了十幾節的《伶官傳序》,雖然它只是選修課里的內容,但是老師們都做了精心的準備,周密的計劃,每一堂課都精彩紛呈。但是,每每驚嘆之余,總覺得有一個巨大的缺憾,像是一個無底的黑洞,吸引著我去思考和探索。于是乎,我翻閱了各種版本的教案書,又到網上廣搜電子教案,PPT,教學實錄等等,皆無果。直到上周三最后一次聽這節課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頓覺神清氣爽,聽課結束后,我與語文組老師交流,也得到他們的熱烈認可,現寫出來,與同仁們磋商。
二、揭密的快樂
上周三,我們語文組舉行公開課活動,授課教師:彭雷。彭老師工作四個年頭,今年是第二次帶高二的課。他一進校就以嚴謹而務實的風格受到我校老師的肯定,這次他上公開課,而且課題又是《伶官傳序》,我更是滿懷期待地前往,并希望這位新銳能消除我心中的缺憾。課堂進展得如履平地,有條不紊。他用莊宗23年得天下的漫長和3年失天下短暫做了對比,得出中心論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然而這漫長堅守和迅速墮落的巨大行為反差之間竟然沒有心理變化的依據,仿佛一條鑲滿珍珠的項鏈,中間脫落了一枚,整條項鏈即使熠熠生輝,但仍然給人斷線的感覺。
我盯著課本,發現每個句子都被彭老師深情地愛撫過,唯獨“《書》曰:‘滿招損,謙得益’”一句也是像往常聽課一樣,只是作為結論性的句子被一提帶過。這句話是在文章進入總結階段才出現的,又處于中心論點的最前邊,所以很容易就被中心論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眩目的光華掩蓋。可俗話說:“大家手下無閑筆”,況且這是在引用名言,而且連出處都一起引用了,這說明作者在刻意引用它,包含著良苦用心,那么大散文家歐陽修寫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兩個疑問像兩粒珍珠在我的心盤跳躍,滾動……突然間,他們碰撞到一起,又旋即分開……
我明白了,原來這兩個問題互相聯系,互為表里。23年的奮力堅守,是因為對父親遺命的恭謙,這正是他成功的必要心理基礎;而他3年亡國滅身,恰恰是他成功以后就驕傲自滿,恣情縱意的結果。歐陽老先生在編撰《新五代史》的時候,肯定把這其間的原委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歐陽老先生站在一百多年后的歷史高度上,回頭去看唐莊宗,一切盡收眼底,不僅看到了莊宗外在行為的變化,更摸透了其內在心理軌跡走向,故只簡單一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就將莊宗由勝而驕的心理蛻變概括得跌宕起伏,恰到好處。既不會掩蓋自己的中心論點光華,出現喧賓奪主的負面效果,又可使論證簡潔嚴密可信,達到無懈可擊的地步。文勢陡轉直下,又過渡自然,如黃河九曲,卻能一瀉千里,真是智者賢者能者。佩服!佩服!不愧為散文“大家”!
三、擷珠的美麗
激動之后,我腦海里仍然思潮涌動。課本里所選的文言散文,都是外簡內豐,法理自然,文勢流轉,每一句話就是一粒珍珠,我們教師在研究文本的時候,不僅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字,更重要的是不放過任何一個句,而且還要思考句子與前后句之間的邏輯,句子與文段之間的邏輯,句子與全文之間的邏輯。這樣在準確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到大家們駕馭文勢變化的技巧,一篇文章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厚重的質感,還有文脈宛轉的動感,眩人眼目的光感!如一串純天然的珍珠項鏈,讓我們賞心悅目,精神振奮!
(作者單位: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