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對于實施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其求知欲,提高語文教學實效,已經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資源和閱讀教學的諸環(huán)節(jié)的科學整合,提高了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有效預習
著名教育專家楊再隋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一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shù)念A習,以建立舊知和新知的聯(lián)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為了提高學生信息技術背景下預習的有效性,我引導學生特別是中高學段學生在傳統(tǒng)預習方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前預習,這樣不僅突破了傳統(tǒng)的讀通課文、掃除生字障礙等預習方式,還讓學生學會了通過預習課文,學會提出問題、主動思考、分析并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既培養(yǎng)其動手查找資料的習慣,又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知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為閱讀文本、感悟文本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但這個環(huán)節(jié)并不是讓學生盲目地從網上下載資料,而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讀文本,有選擇地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文本的多層面了解和品悟。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主動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水平,這是突破。如在教學人教版第十一冊第25課《兩小兒辯日》前,除布置常規(guī)預習內容外,我重點布置了這樣的預習作業(yè):1.上網收集資料,說說你對孔子有哪些新的認識。2.利用網絡資源,自主了解文本,你會發(fā)現(xiàn)感興趣的問題嗎?你能解決嗎?這些問題的設置,其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媒體,搜集和處理信息。在展示預習成果的時候,同學們非常踴躍:有的說我通過上網查閱,知道孔子還曾經向老子“問道”呢,作為老子故里的人,我們多自豪啊!有的說我找到了《兩小兒辯日》的動畫片呢,特別有趣!看了之后再讀課文就好懂多了!還有的說,為什么孔子回答不出兩個孩子的問題呢?……顯而易見,他們的發(fā)現(xiàn)和質疑也正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要解決的問題。事實證明,利用信息技術的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有效途徑。
二、巧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給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此,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fā)性的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興趣,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探求和渴望。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多媒體技術無疑在情境導入方面具有著傳統(tǒng)方式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我們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突破傳統(tǒng)課堂導入方法的禁錮,通過情景、畫面、音樂等創(chuàng)設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產生共鳴,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形成“進攻型”的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對新知掌握的欲望和情感。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秋天的懷念》一文,根據文本內容和情感基調,導入時,老師首先播放閻維文的歌曲《母親》,這是一首唱給媽媽的歌: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啊,這個人就是媽!……優(yōu)美動聽的曲調,通俗感人的歌詞!一曲終了,再看孩子們,個個表情凝重,無疑他們的內心已有一股股母愛的暖流在涌動。母愛的偉大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深刻體會到的,當孩子們聽到這首歌的時候,總會深有感觸地想起自己的媽媽,在聽歌的過程中身臨其境,感受到心靈的碰撞,跟隨著歌曲的旋律,在腦海中一幕幕地浮現(xiàn)媽媽的身影。達到了內心情感與文本情感的相融和共鳴。
師:剛才同學們聽得多認真啊!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
生:這首歌是《母親》,我很喜歡!
師:聽后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世上只有媽媽好》!
生:我想到了我的媽媽!
生:我爸爸媽媽都在外地打工,我特別想他們!
生:母愛是最偉大的,是最讓人難忘的!……
師:母親是每一個人的向往和思念。史鐵生也和我們一樣,對母親懷有深深的愛戀!他是怎樣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和思念呢?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篇思念母親的文章,好嗎?……
實踐證明,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在學生內心深處,形成了一種更為強烈的“沖擊波”和“興奮劑”,也為學生接受新知奠定了更為適合文本的基調的情感興趣,讓學生興致盎然!
三、妙用信息技術,讓學生感知語言,培養(yǎng)語感
語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語感的訓練要以形象思維理論為依據。因此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我們以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手段,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把作者的語言在朗讀、揣摩中轉化為活生生的畫面和人物,在頭腦中活動起來,才有可能觸景生情、浮想聯(lián)翩,才能對詞、句有具體的感受,產生語言的形象感,使學生最終真正理解文本所蘊含的內涵和境界。如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長安街華燈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車,燈光閃爍,像銀河從天而降。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光彩奪目。廣場四周,彩燈勾畫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的雄偉輪廓。”其中“川流不息”、“……像銀河從天而降”、“廣場四周,彩燈勾畫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的雄偉輪廓。”等詞語和句子,如不運用形象思維,很難讓二年級的孩子們感受到長安街“亮如白晝、熱鬧非凡”和建筑物的“高大、雄偉”。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悟文本,體悟語言,我通過電教手段,如播放錄像、展示PowerPoint課件等激發(fā)想象,使其在語感訓練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增強學生對北京美麗神奇夜景的認識,激發(fā)學生通過“川流不息的汽車,燈光閃爍”的畫面聯(lián)想到“銀河從天而降”的雄偉圖景;由看到的“彩燈勾畫出的輪廓”聯(lián)想到“建筑物高大、雄偉”的莊嚴氣勢。然后,對整段文字進行多種形式地反復感情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觸景生情、浮想聯(lián)翩,自然感受到北京首都的美,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感和人文素養(yǎng)。
四、活用信息技術,讓學生自主探究,突破重難點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破重、難點”這個常規(guī)問題,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多種,如,語言敘述、掛圖展示、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然而,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教師無論怎樣啟發(fā)誘導學生都無法感悟。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結果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事倍功半。當信息技術與之進行了有機的整合后,便會使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如浴春風。利用信息技術,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的確有著傳統(tǒng)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如在教學《回聲》一文,有一段話是青蛙媽媽說:“孩子,你的叫聲就像這水的波紋,水的波紋碰到河岸又蕩回來。你在橋洞里叫,聲音的波紋碰到橋洞的石壁,也要返回來。這樣,你就聽到自己的聲音啦。”這段話是這篇課文的重、難點,但對低年級的孩子們來說,理解起來是很困難的,用傳統(tǒng)方法很難湊效。在這里如果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一段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flash動畫,讓孩子們在觀察和感悟中自主探究和領悟,理解回聲形成的科學原理,就能有效地突破這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深刻了解并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而且還要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所在,了解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找準著力點,充分靈活地運用信息技術,化難為易,優(yōu)化閱讀教學,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
總之,在教學中合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找準整合點,將其與閱讀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進行科學有效的整合,充分運用信息資源,上出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實現(xiàn)教學最優(yōu)化。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點石成金,推動語文教學的現(xiàn)代化,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最終為閱讀教學注入生機,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渦陽城關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