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獨學導學案以學定教合作交流
引言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了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的六大目標。其中之一就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新課程在我校實施已近9年。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確有改進,但是,能夠經(jīng)歷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實踐體驗與交流合作的課堂卻并不多見,尤其是無人觀摩、無人聽課的“常態(tài)課”,“自主、合作、探究”可謂煙消云散。《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對照《標準》,我校少數(shù)數(shù)學教師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算是低效的。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落實《標準》的要求,把教師和學生從繁重的工作和學習中解脫出來,打造一支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師隊伍,為了“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讓學生在獲得知識、鍛煉能力中,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我校于2011年申請了省級教學研究課題《高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模式研究》,今年2月正式開題。我們七年級數(shù)學組的六位教師全部進入課題組進行實踐研究。
實踐研究一培訓
1.培訓教師
學校為課題組每個成員分發(fā)了一份自學材料《“高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模式”深入實踐階段課堂解讀》,定期開展課題工作研討會;組織組員觀看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余文森教授《先學后教和有效教學》講座錄像;聘請市局專家學者給予理論指導。經(jīng)過培訓學習,大家統(tǒng)一了思想,認清了課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明確了課題研究的目的。
“高效課堂”的外延涵蓋有效的課前準備、有效的教學策略、有效的教學組織、有效的教學評價。所以這次培訓的重點是即將實踐研究的“學案導學,五步三查”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步驟;學會如何集體備課;如何制作導學案;如何分組、組織學生合作交流;如何進行有效的評價以及聽、評課等。
2.培訓學生
理論上讓學生明白:
(1)習慣決定未來,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可以讓他們終身受益。
(2)學好知識有三個層次:聽明白,想明白,講明白。講明白是學好知識的最高層次。
(3)錯誤是鏡子,是路標,幫別人改錯等于幫自己防錯。
(4)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訓練場,在合作過程中學會溝通、傾聽、尊重、包容、欣賞……
學習方法上教會他們?nèi)绾伟凑铡皩W案”的路線圖去獨學;如何提出獨學中遇到的問題、如何填寫問題單;如何整理導學案、對課堂生成問題如何整理、學后問題單如何整理歸檔;小組交流中小組長如何去組織、協(xié)調(diào);“對子”雙方如何提出問題、如何給予解答幫助,說話時如何使用禮貌用語等等。
3.培訓家長
通過家長會的形式培訓。讓家長了解學校將要開展的重大課改科研活動的目的和具體做法,明白此項課題研究沒有家長的配合是進行不下去的。因為學生的自學是在家里進行的,七年級的學生還是個孩子,天性好玩,自控力差,這就要家長監(jiān)督,保證孩子每晚有30分鐘左右的時間解決數(shù)學導學案上的問題,認真檢查后簽上家長姓名。家長與教師還互留了電話號碼,隨時保持聯(lián)系。
實踐研究二集體備課
1.集體備課時間、內(nèi)容:數(shù)學課題組決定每周集體備課2次,每次45分鐘左右。集體備課主要解決課程進度、導學案修訂、下周導學案初備工作落實、集體教學反思等常規(guī)教學基本問題。
2.集體備課的基本過程
(1)個人初備
學期初制定計劃,確定各部分教學內(nèi)容主備人。主備人提前一周完成教學內(nèi)容導學案初備工作。
(2)集體交流
交流的內(nèi)容有三項:一是主備人主講導學案。主要圍繞以下四點進行:①導學案各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圖。②導學案的使用方法。③操作過程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難。④設計中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二是由備課組長組織大家就備課中的困惑進行討論交流。三是上周執(zhí)行導學案后的集體教學反思。
(3)完善階段
集體交流之后,由主備人綜合本課題組成員的意見,在個人初備的基礎(chǔ)上對導學案進行修改,形成適合學生獨學和課堂活動的較為成熟規(guī)范的導學案,由備課組長審閱后送到印刷室印刷。
(4)導學案變?yōu)榻贪?/p>
每位教師收到印刷好的導學案后,必須結(jié)合本班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實際,對導學案再作適當?shù)男薷难a充。課前十至二十分鐘再根據(jù)學生獨學提交的問題單及教師抽查學生完成導學案獨學的實際情況,明確課堂教學中的精講內(nèi)容,書寫在導學案的對應位置,讓導學案變?yōu)榻贪浮?/p>
實踐研究三編寫導學案
1.導學案的性質(zhì)
導學案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可以據(jù)此并依托教材可以比較輕松地做到自主學習的具體方案,是教師給學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學習的平臺。
2.導學案編寫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2)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3)問題性原則: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問題必須明確、具體,精心設計。
(4)層次性原則:導學案所涉及的課堂內(nèi)容,要分層探究,有序引導,體現(xiàn)知識的逐步生成過程。
(5)探究性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nèi)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留白”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具體要求是:第一、導學案應該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第二、導學案應注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第三、導學案應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膶W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第四、注意導學案與一般教案、講義的區(qū)別,不能把導學案寫成類似學習輔導用書的模式。
3.新授課導學案模式
(1)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2)預習導引。
(3)問題導學。
(4)練習展示。
(5)歸納小結(jié)。
(6)當堂檢測。
(7)作業(yè)布置。
導學案上設有獨學問題生成單和學后反思。
實踐研究四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是高效課堂進行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基礎(chǔ)。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中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yōu)樵u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1.組建小組的原則
每個小組一般4~6人。劃分時應遵循“同質(zhì)結(jié)對,異質(zhì)編組,組間平行”的基本原則,根據(jù)學生各自不同的學業(yè)成績、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方面組成學習能力相當?shù)膶W習小組,一般以異質(zhì)為主,使小組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和個性化。同時保持組與組之間的同質(zhì),以便促進組內(nèi)合作與組間競爭。
2.小組的評價和考核
考評工作是課程的收尾工作,也是決定合作學習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客觀準確的評價工作就是對分組學習的畫龍點睛,對于學習小組的成員日后更好地開。
3.評價的內(nèi)容
評價的內(nèi)容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小組成員關(guān)系:是否愿意幫助別人、是否愿意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
(2)與他人信息交流情況:信息溝通的頻率和數(shù)量、信息溝通是否準確,理解他人是否有困難、是否相信他人對自己觀點的評價。
(3)學習中的投入: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時是否充分、是否有強烈的愿望表達自己、傾聽他人的講解是否認真、是否堅持不懈完成任務。
(4)問題解決結(jié)果:個人貢獻是否突出。
(5)學業(y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交流與解決問題基本技能的掌握。
實踐研究五導學案
導學案的功能是“導學、定教”,是貫穿高效課堂的一條主線索。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緊緊圍繞這條線索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確保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教學效果。
我校數(shù)學高效課堂采用“學案導學,五步三查”模式:
第一步:學案獨學。找出學習困惑,填寫“獨學問題生成單”。教師課前“一查”自學進度、效果,以學定教。
第二步:交流合作。圍繞困惑對學、群學(生生活動)。
第三步: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的組織下,“展示”學習成果,謂之“小展示”;教師“二查”展示過程中暴露的問題。
第四步:教師根據(jù)“小展示”暴露出來的近共性問題組織全班“大展示”(師生活動),學生歸納提升(師生生成),教師評價反饋,對子“三查”互評。
第五步,隨堂檢測(10分鐘左右)。學生整理學案(課后完成)。課后完成的15分鐘以內(nèi)的作業(yè)需當天完成,教師批改后及時返還給學生,做到日日清。
實踐研究六聽、評課
課堂教學是高效課堂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為了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我們數(shù)學組每周組織一次聽、評課活動,設計出操作性強的《高效課堂教學評價表》。
評價環(huán)節(jié)、內(nèi)容為:
1.基本功(10分):
(1)語速及普通話;
(2)語言表達通俗;
(3)板書的結(jié)構(gòu);
(4)肢體語言的應用。
2.課堂教學駕馭能力(20分):
(1)教學節(jié)奏調(diào)控;
(2)生成的處理;
(3)教學時間的分配。
3.組織與引導(20分):
(1)師生活動設計;
(2)學生活動組織;
(3)問題的提出與處理。
4.教學流程的設計與實施(20分):
(1)教學流程整體;
(2)教學流程各環(huán)節(jié)的過渡與銜接;
(3)教學流程中輔助工具的應用。
5.學生課前準備(10分):
(1)學習工具的準備;
(2)學習內(nèi)容的準備;
(3)學習的心理準備。
6.學生參與度(20分):
(1)活動過程中注意力;
(2)活動過程中思維的張力。
以上是我與數(shù)學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研究初期實踐研究成果的摘要記錄。新課程改革可謂“任重而道遠”,為此,我們將不懈努力,爭取圓滿地完成課題研究的各項任務。
【參考文獻】
[1] 孫曉天、張丹.《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數(shù)學課程改革》.
[2] 宋秋前.《有效教學理念與實施策略》.
[3] 王德軍.《有效教學 和諧課堂》.
(作者單位:安徽省巢湖市黃麓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