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來越發達的現代化社會中,競爭自然產生,交流也日益頻繁,交際成了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教材中安排的口語交際在過去乃至現在仍被教師忽視,特別是我們鄉村教師,口語交際課常成了空頭課,于是出現了“越不說越不會說,越不會說越不說”的惡性循環。從教以來,我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眼見鄉村教學的這一弊端,憂心忡忡。2003年,國家頒布了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我努力遵循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生應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盡心上好每一節口語交際課,并把好的口語交際課展示給校內、校外聽課的各位教師,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思考。
在口語交際這條不平坦的路上,我一路走來,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2005年我任教四年級語文,我給學生上的第一節口語交際課是《秋游怎么組織》。我使出渾身解數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說出對秋游的設想。小組討論時,學生們嘰嘰喳喳,看似很熱烈,但不知道他們到底說些什么,當推舉代表在班級發言時,除了個別同學主動發言外,其他同學都互相推諉,好似踢皮球。我用了激將法,鼓勵法……卻似一粒石子投進一汪死水,激不起大的波瀾。我急得干瞪眼,不知怎樣讓他們開口說話。后來倒是有一個學生終于說話了,可他卻大聲說:“說了有什么用,又不真帶我們出去秋游。”我一時語塞,不知如何應答……是啊,望梅止渴怎能燃起孩子的激情呢?多少次我都有帶孩子出去春游、秋游的沖動,可安全問題怎么辦?誰來擔起這個責任?望著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的眼,一張張緊閉的嘴,陣陣酸楚涌上心頭……
《標準》——中有一句話“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我校不是每年都有過“六一”的傳統嗎?何不把“秋游怎么組織”改為“六一怎么過”呢?找到變通的辦法后,我心中狂喜。之后,我樹立了這樣的意識:必須立足生活,著眼農村,把教材的教學要求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重新整合、變通。本著這樣的意識,我對一些交際題目又進行了大膽的變通,把《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改為《你如何看待農村的婚慶,喪宴》,把《小小導游員》改為《說說家鄉美》 ……
“變”與“守”是相輔相成的。在后來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摸索,認為口語交際課中,要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一、堅持使用普通話
2000年試用修訂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就明確提出“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為:“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禮貌,聽人說話能領會主要內容。堅持說普通話,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我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各種方言不勝枚舉。而普通話便是為了方便各地人民交流而使用的一種標準語言。我認為口語交際課上,教師應堅持讓學生說普通話。從眼前說,是為了鍛煉孩子用普通話表情達意的能力;從長遠說,為孩子日后走上社會進行人際交往掃除了語言隔閡這一障礙。當然,這做起來并非易事。一開始,在我的口語交際課上,常見孩子說著說著,不自覺中就使用了方言。因為農村孩子使用普通話的機會太少了,方言卻在孩子心中已扎下了根,可一切只能慢慢來。在交際課上,我鼓勵學生盡量用普通話說,當孩子不自覺轉為方言時,我用眼神示意;當孩子不知如何用普通話表達自己的語意時,我小聲地提示;當孩子能以結結巴巴的普通話說出幾句條理清楚的話時,全班都回報以熱烈的掌聲……課下,我鼓勵學生用普通話與老師、家長、同學進行交流,在生活實踐中提高學生說普通話的能力。
二、杜絕先寫后說
口語交際旨在“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質。”這一目標要求學生在交際過程中能根據交流對象、場合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交際時的生成性、不確定性便是口語交際的靈魂。可口語交際課上卻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把要說的話先寫下來,然后再捧起來讀。這怎能達到口語交際的目標呢?再者,將來學生走上社會,與別人交往時,思維會慢人一拍。這怎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瞬息萬變呢?所以,當發現這個現象時,我就緊急剎車,強令學生不許寫,必須在腦中進行思維,把自己要說的話進行組織。這樣長期鍛煉下去,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逐步提高。
三、堅持科學分組
分組討論是口語交際課上的常備環節,在課堂有限的四十分鐘內,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讓每個學生都站起來說,小組討論便解決了時限問題,每四人或六人一組,在十幾、二十分鐘內,基本每人都有傾聽和發言的權利。可當我讓學生分組互說時,學生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任務,有時要拖上半個小時小組討論才能結束。后來我對各小組進行了調查,發現了癥結所在——缺少小組長。在分組時,我只強調每個人都要說,要挨個說。可小組內誰來組織、維持秩序呢?你先說,他先說,時間在互相推諉中浪費;你說的不對,她說得不對,時間在無端的爭吵中空耗……怎樣才能按時完成任務呢?實踐讓我明白了組長必不可少,而且工作必須得力。之后,我科學分組,在每一小組中安插一名有威望、說話有信服力的學生當小組長,組內討論便秩序井然。
合理運用“變”和“守”的同時,還必須懂得“創”。
(一)創設情境,激發交際興趣
《標準》中提出“教學活動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盡量模仿社會生活實際,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氣氛中“情動而辭發”,產生交流欲望,自由地參與。
口語交際情境創設的方法很多。教師描述法就是常用的一種。教材中有些內容也提出了一定的問題,這些語言文字經過教師的口頭描述會更形象地進入學生的大腦,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表達愿望。比如上《交流物品,談感受》這一堂交際課時,教師可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創設交際情境: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物品,甚至把它珍藏起來,有格言摘抄本、親友饋贈的物品、有美麗的貝殼、奇特的石子、一根火柴、一片樹葉……每一樣物品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你一定被它感動,愿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大家嗎?于是,學生自然就介紹自己的物品,談起了自己的感受。
當然,除了語言創設情境之外,還有媒體渲染、角色扮演、實物創設等多種情境創設法。教師要根據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而恰當地加以選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促進口語交際課的更有效性。
(二)創造空間,拓寬交際渠道
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觀,開放教學途徑。以課堂為主,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水平。
《標準》中指出: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中鍛煉口語交際。這條要求首先應該在語文課上得到落實。
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是一篇極為感人的文章,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假如清明節到了,作者面對母親的遺像,會說些什么?在教師充滿激情的語調中,學生說:“媽媽,我錯了,我怎能因為雙腿癱瘓就自暴自棄呢?我會記得您的叮囑‘好好活下去’。”“媽媽,您有肝病為什么不說呢?我好后悔自己對您的粗暴、無禮。”“媽媽,兒子想您,我多想您陪著我去北海公園看花啊!”……教師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創設了一個口語交際的情境,既鞏固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說”“寫”不分家,口語交際與習作有著天然的聯系。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點,把口語交際融入學生的習作課。“同學互評互改”是我在習作課中常用的一種評改方法。一名學生讀自己的作文,請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說出他人習作的優點與不足及自己的評改意見。在評議中,學生互相交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心理上獲得了一種成功的滿足感,不僅提高了口語交際與習作能力,還培養了口語交際的信心
語言的交際,需要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提高。因此,我們除了重視通過課堂教學訓練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實踐。在任教語文的同時,我也兼任班主任。我經常注重培養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問題,小糾紛同學間自行化解;嚴重一點的,由班干來調節;調解失敗的再由我來教育、解決。這無形間鍛煉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又利于同學間的團結友愛。在生活中,教師應讓學生與家長、朋友、社會上的人進行互動,進行交際。
抓住“變”、“守”、“創”這三大法寶,并靈活運用,在交際課中,我逐漸走向成熟。這一路走來,我心中難以平靜——作為一名農村教師如何把學生培養成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如何讓學生在交際的起跑線上不輸在自己手中,這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深深思考。
(作者單位:安徽省巢湖市黃麓鎮新魏小學)